在大凉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奔月不是传说

距地球10万公里、古老的月球,在人们心目中是那么地神秘!

出于对不断变化着的月亮的崇拜,古人们编出来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

在苏美尔神话中,月神是一个留胡须的、名叫南那(Nanna)的、智慧的长者;古埃及人口中的月神孔斯(Khonsu),鹰头人身、头顶月轮,和同样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法老的守护神荷鲁斯有点像;古希腊人心目中的月亮女神是塞勒涅(Selene),她头戴着金灿灿的新月冠,身披长袍,有时还戴着面纱;古罗马的月亮与橡树女神狄安娜(Diana)真是神中之神:先抢走月神露娜(Luna)的权利,成为月亮的化身;又取代阿尔忒弥斯,掌管了狩猎、植物和野兽;她甚至还挤兑走了奥林匹斯重要的提坦女神——三相女神(魔法的女神、鬼魂女皇与地狱女神)赫卡忒(Hecate),在天空、大地、冥界三个领域都拥有了自己的权力。

月神孔斯(Khonsu)

古印度的月神叫苏摩(Soma),北欧地区的月神是玛尼(Mani),日本这名字有点怪叫月读……

中国古人认为月亮上住着嫦娥,她因偷食她的丈夫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以前,觉得这些传说只是人们的一些凭空想象和美好寄托;后来,参观了大凉山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简称XSLC,又称“西昌卫星城”),才觉得嫦娥奔月,根本就不是一个传说!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1982年建成交付使用。基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发射场的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02度、北纬28.2度。

把发射基地选建于此地,主要是基于以下六个因素:一是纬度低(北纬28.2度),海拔高(1800米),发射倾角好。因为纬度低、海拨高,离赤道越近,地空距离短,适合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发射大、小倾角航天器,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荷;二是峡谷地形好,地质结构坚实,三面环山,地形隐蔽,可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对地面发射设施、技术设备及跟踪测量,通讯的布网有利,能满足多个发射场的建设;三是睛好天气多,“发射窗口”好。这里年平均气温18,是全国气候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日照可达270天到320天。几乎没有雾日,有利于使用光学设备,可增加试验天数、缩短试验周期;四是当年这里交通比较便捷,发射场紧靠成昆铁路、川滇铁路,西昌有大型标准军用机场,有利于火箭和卫星的运渝;五是试验通信网络紧靠国家通信网络终端站,只需铺设一条电缆即可保证试验通信,建设周期短;六是西昌场区虽然属于地震活动区,但根据当时掌握资料综合分文里位于安宁河断裂带与冕宁山字型构造的前弧间,没有直接构造线通过,周边有石英闪光岩等坚硬的岩石,属于山字型构造的马蹄形质地去,是地震断裂带间一块相对稳定的地区。

总之,基地的纬度低、海拔高、云雾少,无污染,空气透明度高,因此,一座现代化高科技的卫星发射中心,就高高矗立在了西昌北部的这座大山里。






基地由总部发射场、通信总站、指挥控制中心和三个跟踪测量站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生活保障单位组成,主要担负广播、通信等地球同步轨道(GTO)卫星发射的组织指挥、测试发射、主动段测量、安全控制、数据处理、信息传递、气象保障、残骸回收、试验技术研究等任务。

自1984年1月第一次执行发射任务以来,基地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三个第一”:第一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第一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第一次发射对外商务卫星。先后实现了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单射向到多射向,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每年至多4次发射到一年发射10颗以上,从近控测试发射到远控组织指挥,从产品应用发射到核心考研成果自主研发“七大跃升”。从2009年起,新建开放型、环保型、现代化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014年底投入使用。从此,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便拥有了“一心两场(一个中心,两个发射场)”。

这是一座享誉世界的现代化航天城,它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架起了“通天梯”;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中国的所有北斗卫星从这里出征,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在这里完成,“嫦娥”系列一号至四号卫星等深空探测器从这里出征……在这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航天“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航天“首次”。

在基地,我们看到了神舟六号返回舱1:1模型。看到这个模型,即刻便想起了2005年10月12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的那次伟大的发射,还有那两个伟大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六”,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六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人类世界上第243次太空飞行,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为“神舟”号飞船航天工程。

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废大,技术量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神舟号飞船系列均采用三舱结构(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 型火箭进行发射。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在预地区安全着陆,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飞船相继发射成功,并攻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真正有可能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第一位航天员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从酒泉卫星发射心腾空而起。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了十四圈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16日6时30分,地面搜索人员找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舱体完好无损,航天员利伟神态自若地自主走

出返回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园满成功。

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ニ艘载人航天飞船,首次搭载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逗留长达115.5小时,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多人多天”太空之旅。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使用长征2F火箭,将重达12吨的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9月27日16点30分,航天员翟志刚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作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太空漫步,使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载人航天ニ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神舟飞船12次飞向太空,勇敢的宇航员们,也一次次乘着火箭飞向天空,让我们记住这些人们的名字吧,他们是——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费俊龙,第一个把筋斗翻到太空的中国人;聂海胜,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指令长;翟志刚,中国漫步太空第一人;刘伯明,再叩苍穹的航天员;景海鹏,三度飞天的航天员;刘旺,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洋,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张晓光,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中国首位“太空教师”;陈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了30天的航天员;汤洪波,中国第12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

只要想到这些伟大的宇航员们 ,我的心里只有崇拜……只有崇拜!

体验飞船发射,遨游太空

2003年1月1日,中国正式启动了第一个探月工程——“嫦娥工程”。该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首先是发射绕月卫星;继而是发射无人探测装置,实现月面软着陆探测;最后是送机器人上月球建立观测点,并采集样本到地球。整个计划预计将历时二十年。

2007年10月24号,“嫦娥一号”在西昌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2007年10月26日,经西昌嫦娥奔月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多方努力,从天外归来的嫦娥的“花轿(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一级残骸)”和“面纱(整流罩残骸)”由中国人民解放军63816部队(驻贵阳)成功收回。


面纱

2007年12月23日,嫦娥花轿和“嫦娥面纱”回归故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航天城公证处(原西昌市公证处)公证后,定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月楼,向游客们讲述他们为嫦娥保驾护航的光辉历程 ,见证圆中国人千年奔月梦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展示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现在,游客们或穿上宇航服在嫦娥的面纱里与天外来客合影留念,或回味嫦娥奔月的神奇与快乐!

2010年10月1日,基地发射了“嫦娥二号”;接着,又在2013年12月2日发射了“嫦娥三号”。

月球上的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每一克黄金11美元,而每一克氦3的价值是400美元。据科学测算,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氦3资源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而廉价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并将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

科学无止境!我们的国家已经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包括对氦3的提炼过程,以及如何利用月球白天晚上的温差,然后用航天飞机运输等

用航天飞机从月球上把氨3运回来,每一次可以运13吨回来。也就是说,运一次,就可以解决中国全年的能源需求。在一年要用的石油是一亿五六干万吨,煤是几百亿吨,天然气是多少亿方,而用氦3只需要八吨,就全部解决了,其前景确实是诱人的!

无人航天器探测月球的主方式有5种:一是从月球近旁掠过,近距离观测;二是在月球表面硬着陆,利用撞毁前的短暂时机进行探测;三是成为月球的人造卫星,进行长时期反复观测;四是在月球表面软着陆,进行实地考察;五是在月面软着陆挖取月岩祥品后,送回地球供科学家们直接研究。其技术难度依次递增。

前苏联发射的月球探测器5种方式都用过。

美国爱射的月球探测器,前4种方式都有。我国探月划开后就从第3种方式起步,把绕月探测作为先行。

进人21世纪,世界各国对月球资源的开发兴趣越来越浓。从1958年至今,美国进行79次载大月球探测,其中有6次为载人登月;原苏联、美和歐洲空间局向月球发射的无人探测器总计有87个。

开展月球探澳测,将提高我国认识月球,开发利用月球力。另外,开展月球探测有利于提高我国航天技术水平,推动空间探测科学和空间应用科学的发展。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是载人航天器,我国是继美国和前苏联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嫦娥”飞天绕月工程,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突破的标志性工程,是第三个里程碑。

在嫦娥工程展厅奔月楼,我们见到了当年“嫦娥”出嫁时的盛景。

2007年,我国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时,万人现场观摩,人山人海!

奔月楼里,有着航天象征、航天精神、航天传承的航天文化墙,正面由24面旗子组成,每个旗杆背后都讲述着一个风雨兼程般的航天故事。

文化墙一侧,有11面外国旗,代表着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为十几个国家发射了商务卫星;墙面另一侧有着11面系列卫星彩旗,代表着从这里发射的六大系列卫星,分别是:“嫦娥”系列探月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中星”系列通信卫星、“天链”系列中继卫星、“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

文化墙背面,是我国火药发明到运载火箭应用的航天科普知识介绍,以及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卫星的历次任务知识科普,它不仅仅是对航天知识的了解,更是对航天文化的传承。

展厅外,醒目地竖立着一枚1:2.8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模型,该型号火箭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最常用的火箭型号,也是商业卫星发射、通信卫星发射、北斗组网卫星发射任务的主力火箭,它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一飞冲天!

展厅外还陈列了各类航天重器完成航天使命发射后回收的文物,如火箭第一级箭体、火箭发动机等。

展厅内摆放着各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以及全景沙盘图,航天实况记录演播厅会带您一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航天科技,如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三号玉兔月球车、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神舟六号返回舱、嫦娥系列工程后期……

展厅门口醒目的“三颗星”向大家展示着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从发射月球探测器到火星探测器,从征服月球、火星、地球这三颗星开启的“新长征”征途。长征不仅仅是工农万里红军长征的开端,更是我国系列运载火箭的标志性名称。一代代航天员踏上现身祖国航天事业的新长征,从红军长征的艰难跋涉到自力更生,到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足足研制了12年,从无到有,从单一型号到多型号,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以“长征”展示着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新长征的征途。

在基地,我们还“见”到了“嫦娥姑娘"波莫石牛。她是在大凉山这方神奇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彝族姑娘,美得无可方物,果然是月宫中抚窗遥望干年的月亮女儿暗动凡心,飘然陨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这个神圣的地方!

是的,这的确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这里是“北斗”唯一母港,是“嫦娥”姑娘的故乡,更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执行发射任务最多之地;这里是我国目前四大卫星发射场中综合能力最强、发射次数最多、发射密度最高、对外开放最早,唯一管理(西昌、文昌)两个发射场的现代化航天发射中心。

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壮烈实践,从冲出地球村到登陆月球,中国航天从这里走向高轨、走向世界、走向深空。

这是一个追梦、奋斗和创奇迹的地方,在这里,航天人顶“风云”、举“北斗”、托“嫦娥”、筑“天链”……

在这里,我强烈地感受到了祖国母亲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月神   西昌   发射场   神舟   嫦娥奔月   航天员   山西   嫦娥   月球   飞船   中国   航天   中心   昌卫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