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绥阳太白|带你探寻诗仙李白夜郎轶事,感受浓郁诗乡文化气息

走进绥阳太白|带你探寻诗仙李白夜郎轶事,阅尽大美秀丽山川,感受浓郁诗乡文化气息

刘伟

地处黔北遵义的绥阳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诗歌之乡,“乡有诗方为诗乡,诗有乡始具诗魂”,走遍大地神州,能获此殊荣的,唯有绥阳。绥阳与诗的故事源远流长,无论是垂鬏小孩,还是白发老人,无论领导还是农民,都会写诗、懂诗,诗文化氛围浓厚。位于绥阳最北端的太白镇,更是因诗仙李白流寓此地,得名至今。

在中国因大诗人李白游历驻足而留名的地方不计其数,太白县、太白镇、太白村数不胜数,仅太白镇就有绥阳县太白镇、当涂县太白镇、婺源县太白镇、合水县太白镇,这种文化现象足以证明李白在中国文坛的巨大影响力,古今仅此一人而已。

绥阳县太白镇位于县城北部,距离县城82公里,东南与正安县庙塘镇、小雅镇相邻,西北与桐梓县黄连乡、小水乡相连,东接青杠塘镇,西抵黄杨镇,是连接桐梓、正安、绥阳三县的交通要道。在古代,川渝入黔的盐茶古道、通江古道经綦江入桐梓,经南川入正安,在太白交汇,辐射四方,是黔北驿站上重要的交通节点,因交通而繁荣,位于官庄坝木林关的通江古道和金丝楠木古寨记载了曾经的辉煌。

太白小学

让我们一起走进太白,感受这里浓郁的诗乡文化气息,探寻诗仙李白夜郎轶事,览尽秀丽山川美景,融入古朴风土民情,亲吻这远离喧嚣的人间净土,诗意栖居,云上太白。

——看历史沿革,寻根溯源,李白足迹添色彩。

太白镇古名反坪,有反向平缓坡地之意。在现有的史料和当地民间口述史中,其地名主要因地形地貌和交通区位而得名,又因地处交通要道形成商贸互市赶场的集镇,故又名反坪场

在研究贵州省的地名中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贵州属于丘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地无三尺平早已成为贵州的身份标签。但在众多大山之中也有少部分地方分布一些山间小平原,人们称其为“坝”,如旺草坝、野茶坝、宽阔坝、后槽坝、官庄坝、刘家坝、水坝等;比坝小一点的平缓坡地被称为“坪”,如高坪、孙家坪、陶家坪、银坪、土坪等等,不胜枚举。从地名这种文化现象不难看出,贵州人对平地的渴望珍惜,凡是地势平缓的地方都是人口集中的村镇或城市。

反坪场地势北高南低,坐落于桐梓、正安、绥阳三县交界处陡峭大长坡的平缓地带,盐茶古道、通江古道、黔北驿站等古代商道官驿在这里交汇。古夜郎至珍安(今正安县)的安场古官道,途经庙塘、风门口、木林关、反坪场、凉水、驼家垭口、拖长坡、新站。通江大道,途经官庄桥、青龙山、翻关、黑桃坝垭口、风垭子、黑角岭、天门山、黄连坝、松坎。松坎盐矿道,从野茶经青杠塘渡芭蕉塘河、文家岗、团宝河沟、到达黔北驿站“怀白堂”(今凤凰村钟鼓山),辗转反坪场、火秋坝、天门山、黄连坝到达松坎交银矿,再从松坎购买盐,从拖长坡、大河、黄村坝,返回反坪场、再到黔北驿站、团宝河沟、文家岗、渡芭蕉塘河、经青杠塘回野茶。

反坪在古代因地处商道官驿的重要位置而繁荣,形成周边自然村落和过往商客汇聚贸易互市赶集的场镇。赶集在当地方言中称为“赶场”,时至今天,太白镇每逢农历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五天一次的赶场商贸互市活动仍然人潮涌动,繁荣热闹。

清代中晚期至解放前的混沌岁月里,反坪场匪患严重,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在当地许多老人的记忆里都有深刻的印象。我的曾祖父刘明洪在祖父刘国安三岁时被土匪抓走为其抬轿,往正安方向离开后再无音信,邻居邱家老人在屋中先后两次遭遇土匪袭击中枪身亡,野猫岩的陈家洞等多处溶洞还保留有村民躲避匪患的工事遗址。由于匪患不断,以至于后来的人们把反坪之名的来源理解为匪窝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新政权,人们盼望早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反坪这个易被误解的名字已不合时宜,当时的地方官员和百姓都不喜欢反坪这个名字。于是,在地方有识之士的建言献策下,根据位于反坪场钟鼓山唐代大诗人李太白曾流寓处“怀白堂”的故事,鼎故革新,弘扬文化,为了纪念李白,将反坪改名为太白,设立太白乡。

1950年4月,太白乡属七区,后称平坝区;1958年成立太白公社,1992年7月7日,撤区并乡,撤销太白乡、万寿乡,合并建立太白镇,下辖星火、石轮、水坝、桃垭、白花、大河、会坪、垭口、新寨、龙建、庙堂、雄溪、龙台、长远、高坪,共15个村委会、180个村民组。2019年10月,对部分自然村进行合并,调整后太白镇下辖星火社区和水坝村、太平村、凤凰村、官庄村、高坪村、富裕村6个行政村。

太白镇因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留寓而得名,但学术界关于李白是否到达夜郎没有定论,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我认为,争论意义不大,毕竟,李白是否到夜郎不能仅靠对李白诗词的解读,或是宋代曾巩《李太白集后序》中说“至巫山,遇赦得释”,一句话就武断地否定李白到过夜郎。

比如,李白写关于夜郎的诗至少十首以上,而且在今天绥阳县太白镇凤凰村有怀白堂、旺草镇古楼村有怀白楼,桐梓县夜郎古城有太白楼、太白泉、太白故宅、怀白亭、谪仙楼,石阡县有太白祠等,这些都可推断李白到达了夜郎贬所。毕竟,在贵州境内留下如此多的太白遗迹不是偶然为之,虽大多为后人怀念李白而修建或重建,但绝对不是凭空而来,这些足以证明李白到过夜郎境内。

关于李白有没有到过夜郎,具体到了那里,还得从李白流放的时间去探寻。在整个唐代,设置以夜郎为名的县级行政区域一共有3个。第一个是公元621年在黔东北的夷州设置夜郎等县,这次设置夜郎县的时间很短,6年过后就合并废掉了,这时李白还没有出生。设置第二个夜郎县是公元634年,在今天的湖南新晃设置巫州夜郎县,公元732年改为峨山县,这时候,李白才刚30出头,正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等一帮好友到处喝酒。设置第三个夜郎县是公元642年,在今天的桐梓县夜郎坝置夜郎县,隶属于珍州,公元742年改珍州为夜郎郡,公元758年夜郎郡又改回珍州,下辖夜郎、丽皋、乐源(今太白镇、庙塘镇一带)三县。

让我们沿着李白流放夜郎的行程路线,探寻李白夜郎之行。公元757年12月,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事件获罪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涯。“流”是唐代五刑之一,我们从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朝廷对他的惩罚只是象征性的,一方面肃宗对这位大诗人给永王写了许多歌颂的诗很不满,同时,又不想让当年“名动京师,上皇闻而悦之”的大诗人过于受苦难堪,以寒天下士子之心。所以,李白在流放途中完全不像罪人,也没有限定何时到达。另外,鉴于诗仙的明星光环,一路上都有地方官员、乡绅、诗粉们热情招待,至乾元年秋天李白还在武汉同张尚书喝酒,到处应邀给地方名胜题字,每到一处停留必喝到酩酊大醉,押送他的官差也跟着享受明星的待遇,边游玩、边行路,以至于今天我们一两天就能到达的路程,他硬是走了两年多。

李白入夜郎路线图


李白从九江向夜郎出发,经西塞驿(今湖北黄石)。夏至武汉,“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李白在水路上生活了十五个月,抵达巫峡,秋后过三峡、重庆后,到夜郎郡(今贵州桐梓县、正安县一带),沿夜郎至珍安的安场古官道,途经南川、观音岩、庙塘、风门口、木林关、反坪场、凉水、驼家垭口、拖长坡、新站。

怀白堂位置


木林关、反坪场期间,李白受地方官员乡绅邀请,在此停留数月之久,还游历了今天的旺草、桐梓、新站、綦江等地。在夜郎期间,李白十分想念远在豫章的妻子,作诗“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同年,因关内大旱,肃宗大赦天下,“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

很多学者认为,李白遇赦东还是立即返回,殊不知,古代的信息、交通与现代天差地别。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电报、传真、手机等方式迅速收到上级下发的文件,但将场景回放到唐朝,朝廷赦免文件必须经驿站层层转送。试想,从长安发出的文件,经驿站转送到偏远落后的夜郎,不是八百里加急的文件,少说也得一年半载。另外,李白是崇尚自由的人,喜欢游山玩水交朋友,不会在固定的地方宅着,地方驿站收到文件也不可能第一时间送到他手上,所以,他在夜郎逗留的时间应该在一年左右。

川渝入黔古道


李白收到被朝廷赦免的消息,非常高兴,赶紧北上,从綦江出发到达重庆,顺长江过夔门瞿塘关时,作诗《早发白帝城》,后经巫峡,登巫山古阳台,到达武汉。至此,结束了在夜郎的流放生活。虽然在夜郎时间短暂,却留下了许多遗迹和故事传说,给后人留下无限怀念和遐想。

李白进出夜郎图


据《大清一统志·遵义府》谓:“正安南二十里,有怀白堂。”,为李太白曾流寓下榻过的地方驿站草堂,后人称之为“怀白堂”,此驿站后来成了官道驿站,民国时期遗址尚在,是当时盐茶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即今天的太白镇凤凰村钟鼓山旁。相传是居住在今天太白镇官庄坝木林关的韩信后裔何氏一位官员为怀念好友李白而建。

李白是否到过夜郎,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关于怀白楼的修建,却留下了一个故事。李白流放夜郎时,有一天骑着毛驴从驿站(怀白堂)出发云游四方,来到了绥阳旺草地界,在一家酒店里喝醉了酒,倒骑着毛驴,随意走着。谁知闯着了一位大官的官轿。大官不认识李白,见是一个醉猫,十分恼怒,质问李白道:“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李白滚下驴背,捡根棍子,偏偏倒倒在地上写道:“圣上赐羹汤,腮留御帕香。国忠捧石砚,在下草诗章。吾醉金銮殿,神游见玉皇。夜郎流客住,痛饮在他乡。”那大官一听,知道遇见了李白,赶忙跳下轿来,抱拳行礼,口称:“不知先生驾到,失敬,失敬!”原来这个大官也是个诗迷,特别崇拜李白。

就这样,他俩成了好朋友。后来,李白流放期满离去,那大官十分想念李白,就在他俩相遇的地方修了一座楼,史称“怀白楼”,还把李白居住过的驿站称为“怀白堂”,以表达对李白的怀念。

——看山川美景,洞林山水,风光如画迎客来

太白镇地处大娄山脉中段,属丘陵地区,海拔由南向北,从水坝村到天门山之间约690-1802米高差,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丰富,地势跌宕起伏,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下水系发达,溶洞、天坑、峡谷、瀑布众多,原始森林植被繁茂,动植物资源富饶,洞林山水,景色怡人,行走乡野之间,仿佛山从眼前过,人在画中游。

在这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喧嚣环境里,山野乡村留给我们的仍然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总能抚慰心灵。走进太白,龙门峡犹如地球上一道美丽的伤疤,官庄金丝楠木古村寨还在讲述曾经的辉煌,大河村原始森林石林景观雄奇壮美,藏在深闺人未识;火秋坝竹海湖光山色景致怡人;太白河漂流的想法酝酿已久;大千峡谷地下溶洞探险之旅充满吸引力;雄奇险峻的人工天河联光水利工程,观音殿、张口洞、曹家洞、打铁洞、关牛洞、野猫岩、马尿水等数不清的溶洞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太白人民欢迎八方游客前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

野猫岩古道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野猫岩位于太白镇太平村与水坝村交界之处,距离太白镇政府一公里,是古代南下进出太白的必经之路,在太青公路建成之前,太白人民前往县城方向,必须沿着野猫岩一条挂壁小道攀岩上下,稍有不慎,就会葬身崖底。

野猫岩雄关


从地质形态上看,野猫岩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坍塌断层形成的悬崖绝壁,位于崖面底部堆积了大量塌陷的碎石,还未被植被覆盖,可以推测断崖形成的年代不算久远。乡镇府所在地太平村,位于野猫岩西侧大斜坡的台面上,西南面被深不见底的大阡峡谷和发源于谷底的太白河阻断;东南面被高不可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野猫岩阻挡;北面越过天门山是北上重庆的盐茶古道。前往县城方向唯一的通道就是野猫岩数百米的垂直崖壁。

野猫岩张口洞


野猫岩呈南北走向,南低北高,山体西侧因巨大的抬升斜坡形似屏风,被称为银屏山。山体东侧断面分布着多个溶洞,有旱洞也有水洞,从北往南,有凉风洞、陈家洞、观音殿、张口洞、马尿水、关牛洞等,银屏山上有若干个天坑与溶洞相连。位于野猫岩北部半山腰的凉风洞,夏天,农民们口渴到洞口找水喝,可听到洞内向外吹风的声音,山泉清甜,凉风飕飕,十分惬意。陈家洞因古时候有人居住而得名,解放初期为躲避匪患,附近村民在洞内修建了防御工事,洞内还保存有砌墙、子弹壳等人类活动痕迹。观音殿位于野猫岩古道隘口处,因古道险峻,为保行人平安,人们在洞内供奉了观音像而得名。马尿水属于暗河溶洞,位于太青公路张口洞处往下五十米左右,洞内常年有水桶大小的泉水喷涌而出,汇入太白河,形成高达百米的瀑布景观。

野猫岩雄关


从野猫岩隘口沿着石阶梯往下行走三十余米,到达观音殿溶洞,洞口有一个平缓地带可供行人休息,洞口右侧隐约可见解放初期留下的革命标语。从观音殿往下路段没有阶梯,只能沿着人工开辟的崖壁小道蜿蜒直下,用手抓住崖壁上的小灌木向下缓慢滑行数百米可到达地面进入水坝村,沿着太白河方向顺流前进就可以进入青杠塘镇、旺草镇、洋川镇,到达绥阳县。野猫岩古道是进入太白镇的重要门户,地势险要,从山顶往山脚看一眼会吓得双腿发软,没有足够的胆量,根本不可能完成这种高难度的攀岩动作。

1973年,太白至青杠塘公路建成通车,公路沿野猫岩半山腰凿山而过,经张口洞盘山而上。野猫岩张口洞处地势险要,路面狭窄,山下是百米悬崖,头顶像溶洞张开的大口,没有足够的沉重支撑,经过此地,令人胆寒,后有好心人修建石敢当、供奉佛像守护一方平安。

随着公路的畅通,野猫岩古道从此废弃,而今,古道已被茂密的植被覆盖,古道上曾经的岁月往事也被历史尘封。

大阡峡谷,溶洞、暗河、瀑布、寺庙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观光、探险、朝佛理想之地。大阡峡谷,位于贵州省绥阳县太白镇太平村、富裕村、水坝村之间,距离太白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距绥阳县城82公里。峡谷深邃悠长,谷口开阔,从山顶至谷底垂直落差千余米,峡谷底部溶洞中的河水暗流涌动,形成太白河的主要源头,河水一路东行流向两亲家母沟汇入清溪河。峡谷半腰之间有一开口巨大的溶洞,洞中建有一座寺庙,历经数百年,香火旺盛,每年农历6月19日,远近村民齐聚大阡赶庙会,人来人往,蔚为壮观。

大阡峡谷


峡谷从上至下,层次分明,上有瀑布、中有溶洞、下有暗河。位于峡谷崖壁中部的溶洞,高三十余米,宽上百米,最深处十米左右,洞口开阔,溶洞两侧,各有一天然穿洞直达洞中,因洞顶瀑布垂帘而下,流水冲刷形成了干穿洞和水穿洞,巧夺天工,甚为奇妙。左右穿洞,形似隧道,各长约20余米,为进出大阡的必经之路。位于水穿洞的上方,有一天然瀑布飞流直下,落差200余米,甚为壮观。

大阡峡谷瀑布


在溶洞中,结合洞内遮风避雨,水源丰富,地势险峻的天然优势,在数百年前就建有寺庙,后经历多次毁坏修缮重建,直至今天,大阡寺庙仍然是人们行善修心的最佳去处。

大阡峡谷溶洞


20世纪20年代,在白花人刘辉堂先生的主持下,梁永惠、梁正财二人给予财力支持,利用大阡岩洞的自然环境,为观音佛像修建了木质结构的观音楼。20世纪40年代,梁氏族长梁金山先生、副族长梁万发先生主持修建梁氏祠堂,选址白花梨子树。因修建祠堂需要盖瓦,遂将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的白花寺拆除,除瓦片和四个柱石外,其余材料全部搬到大阡溶洞,置于水穿洞旁、瀑布左侧开阔台地。

大阡峡谷


20世纪50年代土改时,从白花寺迁移到大阡岩洞的古庙被分配给王义宣先生。王遂将古庙拆除搬迁到小湾大窝荡。刘辉堂先生主持修建的观音楼未遭破坏,保持完好,供信众参佛朝拜,也供白杨人杨世林先生修行所居。

杨世林(1880-1953),法名杨真法,曾师从白花人梁永怀先生(1868-1913)习四书五经;师从白花人梁永举先生(法名梁明灵)习佛法道事,因道行高深,品格高尚,被当地人尊称为杨先生。杨先生曾长期居住于河坝。晚年因家庭变故而看破红尘,前往大阡,吃斋念经,与佛为伴。杨先生曾在大阡岩洞观音楼居所门外亲笔题写对联一副:“观空有色西江月,听视无声南海潮”。

杨先生于1953年在大阡岩洞观音楼坐化后,其门下弟子将其葬于水穿洞旁、瀑布右侧的观景台,与大阡岩洞长相伴。

大阡峡谷


21世纪以来,大阡溶洞观音楼两度失火。2014年初的大火,将大阡岩洞观音楼及所有木质佛像尽毁。2018年,在太白后坝人周后龙先生的主持下,利用现代理念重新对大阡岩洞进行了修缮。不仅对进出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还对大阡岩洞进行了景区化提升。农历2018年6月19日,焕然一新的大阡,第一次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数十尊佛像面前的香火一次又一次被点燃。

大阡峡谷周边,生态植被良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气候舒适。大阡岩下,有从暗河中奔涌而出的太白河。太白河,发源于桐梓县黄连乡大山中,河水在群山中蜿蜒流淌10余公里后,突然纵身跃入大洞,在地下暗河中咆哮900余米,从大阡岩下飞奔而出。河水继续在一条长约2公里的峡谷中奔流向前,进入水坝村后,与野猫岩半山腰飞流直下的马尿水汇合,经两亲家母沟汇入清溪河。

以大阡溶洞为中心,在方圆三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分布着高山峡谷等十余处自然景观。

大阡岩洞。远远望去,就像是古人在悬崖峭壁上故意凿出的一个凹洞,宏伟的洞厅,形态各异的佛像,空气中弥漫的烟香,令人肃然起敬。改造后的大阡岩洞,洞厅最高处30余米,面积达到2000余平方米。

大阡瀑布。从野头湾后山流淌下来的山泉水,一年四季从未间断,在杉树嘴下方冲刷出一条近300米的深沟,并从大阡水穿洞上方缺口飞下悬崖,形成落差200余米的天然瀑布。枯水期时,像一条白带;丰水期时,水声隆隆、水雾弥漫,十分壮观。

杨先生墓。杨先生真名杨世林,生于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年),因道行高深,品格高尚,被当地人尊称为杨先生。杨先生晚年曾长住大阡观音楼,吃斋念经,与佛为伴。1953年在观音楼坐化后,葬于水穿洞旁、瀑布右侧的观景台。杨先生墓占地十余平方,保存极好。

古军事遗址。距大阡溶洞200余米、距杨先生墓50余米。相传前人为自保,曾长时间集中居住在大阡溶洞,利用大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建设炮台等军事设施,以抵御土匪抢劫。

打铁洞。距大阡岩洞600米。在大阡对面的山崖中间,有一山洞,有人从此洞进去,钻到一定距离(直线距离700米左右),可以听到太白镇下场口打铁铺打铁的声音。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打铁洞。

丁家岩阡。距大阡岩洞500米。为一天然凹洞,洞厅面积50余平方米。前人曾在此修造、打灶,长期居住。因人迹罕至,其生活场景至今保存较好。

关牛洞。距大阡900余米,为一天然溶洞,洞厅面积50余平方米。附近村民的牛经常误入其中,不易被放牛娃发现,久之取名关牛洞。

象鼻山。距大阡溶洞1000米的山崖上,有一突兀崖石,向前伸出60余米,高约50余米,宽约15米,像一头想饮水的大象,努力把鼻子向前伸。岩上有一贯穿洞,可容一人爬过,就像大象的鼻孔,造型甚为独特。当地人形容,从洞中穿一条绳子即可把此石拴住,并形象地称此石为象鼻山。

大洞。从大阡下面的暗河逆流而上,穿过约900米的地下水道,即可从大洞出来。大洞洞厅开阔,几层台地加起来,约有千余平方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方政府曾在此建有小型水电站,供附近太白镇居民生活用电。随着附近联光电站的修建,大洞电站才停运并被拆除。

大洞裂缝。从水井沟流出的泉水,长期冲刷,形成一条长约300米的天然裂缝,最深处约百余米。顶部宽约三五米至十数米不等,底部宽度不详。

天生桥。距大洞约100米。此桥为天然形成,长约20米,宽约三五米,飞架于大洞裂缝两边。无须借助任何辅助设备,人畜可自然通过。

木包神树。距大洞约700米。白花地界上,有许多野生酸枣树。其中一棵已生长数百年,胸径近三米,树冠覆盖近千平方米。远近村民遇到皮肤鼓起大大小小的肿包,都喜欢携带香烛、红布等前往此树祈愿。最为神奇的是,通过祈祷,多数人的愿望都能实现,遂被乡民们尊为木包神。

地球上美丽的伤疤,龙门峡大裂缝探险之旅。位于太白镇富裕村联光水利工程核心区,有一段长达十余公里的峡谷地带,因峡谷内有六条出口,形似六道龙门,被当地群众称为龙门峡。龙门峡距离太白镇政府驻地7公里,峡谷长约10 公里,平均深度约600 米,最深处约 1000 米,最窄处不足 10 米,峡谷深切地表,深邃幽暗,遥远望去,像地平面上划出一道美丽的伤疤。

龙门峡大峡谷


龙门峡东侧是垂直高度千余米的燕子岩,被称为人工天河的水利工程“联光水渠”,从燕子岩半山腰横穿而过。联光水利工程由联光水渠和联光电站组成,始建于1973年,由时任太白公社书记兼工程总指挥白权孝号召全公社出劳动力修建。

龙门峡大裂缝


联光水渠水源地发源于太白镇海拔最高处的天门山,天门山海拔1802米,山下有一巨型溶洞,南北贯通,阳光照进,像一扇敞开的大门,故名天门洞,天门山因洞而得名。联光水渠主干渠长14.8公里,灌区覆盖垭口、新寨、石轮、百花、会平、星火6个自然村,38个村民组,灌溉面积5534亩。水渠分三期建设,第一期于1973年开工建设,由群众投工投劳;第二期于1991年3月开工,1993年4月竣工;第三期于2021年11月初开工,2022年7月竣工。

龙门峡


联光水渠是龙门峡主要的人文景观,七十年代建设水渠时,没有现代化的工程机械,全部由群众腰系麻绳在千米垂直悬崖上手工开凿而成,参与建设的群众付出了重大牺牲,其艰险程度堪比闻名遐迩的“大发渠”和“红旗渠”。沿联光水渠边坎逆流而上,可直观感受水渠的险峻壮美,低头向下望去,是深不见底的龙门峡沟谷,令人脊背发凉,双腿发软,热爱探险的可挑战胆量极限。

龙门峡联光沟渠


龙门峡谷底悬崖峭壁,沟壑纵横,怪石嶙峋,植被繁茂;穿行在峡谷之中,时而遮天蔽日,时而霞光露洒。谷底终年溪水潺潺,碧透无瑕,才见碧波深潭,又见溪水淙淙、飞瀑霏雨,是观光探险理想去处。

龙门峡联光沟渠


龙门峡联光沟渠


官庄楠木古寨,川渝入黔古道上的辉煌见证。官庄是官府管辖的田庄,唐以后历代都有设置。在贵州绥阳县太白镇有一个地方,因该村有一官员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庄寨,故得“官庄坝”之名。1949年以后,官庄坝行政区划调整为官庄村。官庄村位于太白镇东北部,距离太白镇政府20公里,地处绥阳县、正安县交界处,由原长远、龙台、庙塘自然村合并而成。

木林关金丝楠木古寨


金丝楠木古寨院子


官庄坝有个叫木林关的地方,在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斜坡地带,有数百棵古金丝楠木构成的群落,其中胸径1米以上的31株,胸径最大的达2.1米,需4人合抱。在珍贵林木深处,数间民舍掩映其间,其中一座全由金丝楠木建造的四合院距今已两百多年。小径、石阶、石砌天井无不显示它的久远,栩栩如生的禽兽雕琢、窗花以及“平安宅”、“积善家”、分内外“疏亲别”等门楣雕刻,无不彰显其历史与厚重。

金丝楠木古寨


木林关金丝楠木


与正安县小雅镇一河之隔的官庄村,处于高山峡谷之中,在数百年前,村里已有一条通江古道在这里跨过峡谷,通往正安县小雅、安场。通往几百公里外的芙蓉江边,可连接起乌江武隆段,是货真价实的 “通江大道”。

木林关通江古道


沿着这条昔日黔北与川南的经商之路,江西商人由长江到乌江,再在芙蓉江上岸,走进大山腹地,还修建了气派的江西会馆。如今,古道尚在,峡谷中跨过官庄河的石拱桥保存完好,两岸仍可见当年哨卡遗址。

遥望官庄坝


火秋坝竹海湖光山色景致怡人,赏景避暑好出去。火秋坝自然保护区位于太白镇高坪村,地处正安、桐梓、绥阳三县交界处,海拔1200—1600米之间,该区域面积达58000亩,森林覆盖率70%以上。保护区内灌木丛生,荆棘密布,水青冈、多脉石栎、小果蔷薇、桢楠等植物种类繁多,有天然方竹林20000余亩,是天然的方竹笋基地。鸟类(白鹤、长颈鹤、锦鸡、黄鹂、翠鸟等)、爬行类(乌梢蛇、菜花蛇、眼镜蛇、五步蛇、竹叶青、壁虎等)、两栖动物(青蛙、牛蛙、棘腹蛙、黑斑蛙等)、哺乳类动物(山羊、野猪、野兔、松鼠、大绒鼠等)均有分布。区域内依据自然条件建有一水库,水库水质优良,主要以泥鳅、鲤鱼、鲫鱼为主,水域面积达1.1平方公里,风光旖旎,景色优美,是垂钓、休闲、避暑的胜地。

火秋坝湖光山色


——看风土民情,古朴质感,远离喧嚣归田园

太白镇地处大深山之中,山河阻隔,受外界快速发展的影响较小,传统文化,地方习俗,古朴质感,民风淳朴。独具地方特色的“哭唱”文化传承至今,花灯戏剧、马灯戏剧、马车灯戏、苗家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走向外界。

苗家刺绣


“哭唱”这种地方民俗,在全国只有贵州偏远乡村有所传承,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村人还有一些时代记忆。哭唱与说唱形式相近,都是用歌词来表达情感,不同之处在于哭唱主要用于农村红事(婚礼)和白事(葬礼)场景,哭唱者主要为妇女或待嫁女青年。

建议有关部门可将太白哭唱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收集整理,童年耳濡目染,这里介绍一下婚礼中必备的哭唱(哭闺)。记得三十年前太白还流行女子出嫁前哭唱的习俗,女子出嫁时不会哭唱的,会被村里的妇女们当成茶余饭后谈论的笑话。女子在出嫁前都会请教村里的长者们努力学习,直到熟练掌握基本功。

苗家姑娘展示刺绣


按照村里的习俗,新娘出嫁前三天就要待字闺中“哭闺”。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们,在大总管的邀请下,纷纷前来帮忙杀猪宰羊操办酒席,做好新娘出嫁前的准备工作。

新娘的闺房要精心布置,喜庆温馨,闺房中除了女性、儿童外,成年男人不允许进出,新娘在出嫁前几个月就要开始学习哭闺。哭闺的歌词内容主要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亲朋提携之情,凡九族之类的亲戚一个都不能少,长辈中比自己年幼的儿童也要包含在内。主要以哭诉为主,哭诉亲情、友情、闺蜜、朋友之情,哭诉过程中有规定的唱腔,哭诉的时候要真情流露,打动人心。情到深处,眼泪哗啦,几天下来,眼睛都要哭得肿起来。

哭闺开始时,新娘在闺房床头坐下,手中拿着黑色丝巾,身边由媒婆或者闺蜜陪伴,前来赴婚宴的亲戚朋友必须到闺房倾听新娘哭诉。有人进入闺房,陪伴身边的媒婆立即向新娘介绍这是某某亲戚,听完介绍后,新娘用丝巾掩盖粉脸,开始煽情地哭诉起来,几分钟后听哭的人也会被感动得流泪。

有的新娘因为真情流露,哭起来像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这时候陪在身边的媒婆就要劝慰新娘不要太伤心难过。直到新娘停止哭泣,来客听完哭诉给一点礼钱表示心意后离去,一场完整的哭闺才算结束。

亲戚朋友较多的新娘,一天要哭十几个小时,迎接数十人。有的第一天下来就声音沙哑,说话都困难,坚持到第三天正式出嫁时,已筋疲力尽,精神崩溃。第三天正式出嫁离开家门前,新娘要哭完父母才乘坐花轿或轿车依依不舍地出发。现今的女青年结婚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或工厂度过,没有时间学习这些传统文化,这门时代记忆也随之退出了时代潮流。

太白花灯戏


流行于太白镇的花灯戏是地方傩戏的分支,每个村之间各有特色。官庄村花灯戏剧班现有演职员16人。花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唐朝由宫廷花灯传入民间,演变成现在的民间花灯。官庄村花灯戏剧从唐代开始形成发展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戏剧性强,故事性强,剧情精彩,最具表现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人物鲜活,接地气,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直传演不衰,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水坝村花灯,又名灯舞狮,历史久远,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清时代,由“地灯”、“台灯”发展逐渐形成,由生角、丑角、旦角等角色组成。源于“国母老娘妆旦角,太宗皇帝演小生”的传说。水坝村花灯班现有演职员16人,以师徒传承为主。

凤凰村马车灯戏班现有演职员24人。马车灯戏又叫马马灯,历史深远,意义精深,初始于汉朝三国时期,兴于明清,其特征是“马”、“车”、“灯”贯穿全剧,与人物命运、故事紧密相连,以“马”、“车”为核心,演绎人物命运。弘扬忠孝情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吉祥喜气、幸福和谐,保家卫国,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演戏的人演忠孝唱情义,看戏的人观忠孝明情义,亦庄亦谐,育人化人,传播正能量,深受民众喜爱。

——看发展,云上太白,诗意栖居,康养乐土未来可期

太白镇起于盐茶古道、通江古道、黔北驿站,成为古代商道官驿上的重要小镇,成于交通、兴于交通。今天的太白继往开来,发挥交通优势,打通四方,国道352线贯穿全境,连接桐梓、正安、绥阳三县,乡镇内村村通硬化路。

晚霞映照下的太白镇


太白镇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海拔690-1802米之间,常年平均气温18.5℃,降雨量1024毫米左右,具有高海拔、高湿度、高负氧离子含量、高森林覆盖率的地理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即使炎炎夏日,在太白也是凉风爽爽,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

诗意栖居,云上太白


太白镇境内有怀白堂、金丝楠木古寨、地方戏剧等人文资源,洞林山水资源更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亟待开发。太白镇党委政府根据太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生态资源,文化底蕴,提出“云上太白·诗意栖居”的发展理念。通过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产旅一体化,将太白镇打造成集文化旅游、观光探险、康养宜居为一体的最美高山小镇,太白未来可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太白   绥阳   通江   李白   大洞   岩洞   溶洞   野猫   轶事   古道   峡谷   浓郁   气息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