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站都是久别重逢

文/文雅

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久别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酝酿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感同身受。为了给这本刚读完的书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点,找了好多音乐和图片,总算营造出了情境感。我尽力去把自己当成一个在亲情中落单的小孩儿,以来完成这篇读后感。但是书中的一字一句都在告诉我,不是所有孤儿都是命运的最悲惨的遗弃者。每一站都有每一站的风景,每一站都有每一站的历练和人情世故。

故事讲述了1854年到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9岁的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好运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对她而言,登上孤儿列车只是命运悲欢的大幕掀开的微微一角。如今的薇薇安91岁了,漫长的人生让她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多到不敢回忆。一次偶然的善心之举让薇薇安结识了孤儿莫莉,往事如潮水般再次将她淹没。

1929年,纽约

这是一个悲惨的开头,妮芙的父母和两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在这场火灾中离开了。收留妮芙的夏茨曼夫妇也决定将她送人,还提前将她的信息提交给了儿童援助协会。

在她乘的这列火车上全是因为不同原因丧失亲人的孤儿。从上这列火车那刻起她就成了一片空白,过去也跟她没有一点牵连了。就像她自己也在书中说的“我痛失了全部家人,但并没有谁为我遗憾。我们中间谁没有伤心往事?不然的话我们又怎么会沦落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往事最好不要提起,遗忘是见效最快的良药。儿童援助协会通通把我们当作一张白纸对待,踏入儿童协会前的过往都被抹了个干净,我们一个个好似破茧而出的蝴蝶,把昔日抛到了身后。如果上天垂怜的话,还能转眼脱胎换骨。”

我们总是同情一个人的外在,可没有一个人深入人心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隐秘的空间,找到感同深受太难了。

第一站:1929年,明尼苏达州,奥尔本斯

火车终于到了一个新的站点,每一站都意味着有一批孩子要下车。而薇薇安也在这一站下车,收留她的这户人家是一对叫伯恩的夫妇。

在伯恩家,终日劳作,不能上学,睡走廊,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瘦的皮包骨头。伯恩太太是个冷傲、吝啬、挑剔、自私的人,对她,从来没有过一点和善。

她自视高人一等,冷冷地命令妮芙称作她夫人足矣。妮芙刚踏进院子,她就明细了室外每日必须清扫的位置。刚进家门,她就将妮芙塞进了缝纫室,开始工作。在第一顿不够吃的晚餐上就开始定家规,告诫妮芙干好缝纫工作的同时,规定刷碗、洗衣、打扫等家务也要做好。夜晚,她安排妮芙在走廊就寝,提供的寝具是一张床垫、一条虫蛀过的被子,同时要求,用室外公用的厕所,熄灯时间是九点。

最让妮芙难过的,不是伯恩太太将她当免酬的员工和下等的佣人对待,也不是常常为不起眼的差错训斥她,更不是每一天都饥肠辘辘,冰箱在两餐之间又都上了锁,而是伯恩太太完全无视儿童援助协会的规定,拒绝送她上学。

而唯一能待的缝纫室,工人玛丽又敌对她,莎莉和琼都冷漠她。

为了不让自己被苦难压倒,她埋藏掉令自己心伤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引导自己往好处想,来增添继续生活的勇气。“伯恩夫妇不把我当孩子,但我并不确定自己想当个孩子。干活能让双手和脑子都不歇着,也许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家里的灯光温暖明亮”

事实证明她的“往好处想”,确实换来了足够她坚持生活的勇气。

在唯一善待她的工友范妮的友爱、开解下,她开阔了自己的心胸,也谅解了缝纫室里每个人。

没有其它的出路,她将自己的心思都耗在了缝纫室里。

从做其他人都不愿意做的活到缝制亮片、精致花边等新针法,随着她的十指越来越灵活有力,她的缝制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缝纫室里的小天地,她越来越习惯用兢兢业业的劳作来充实内心。

当她刚刚培养了在一点在缝纫室里的乐趣,伯恩夫妇因股市亏损,很快将她抛弃,她再次成了命运的弃儿。

无奈,命运又把她安排到下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比上一户人家更糟糕。这里肮脏,穷困,萎靡,绝望笼罩。

第二站:1930年,明尼苏达州,赫明福德县

儿童援助协会将她送进了下一个寄养家庭——格洛特家。格洛特先生丢了工作,以上山打猎、去树林摘果子、种的少量粮食、一点山羊奶和鸡蛋维持着一家6口的生计。这个家的贫困和昏睡的格洛特太太,犹如妮芙的原生家庭的再现。屋子里,总能看见自己呼出的白气,劳作后休息的她甚至没有一床可以保暖的破棉被,早上醒来,身上常常落了一层细细的霜。食不果腹时,她借以回味与祖母仅有的一次美好的下午茶,来望梅止渴,聊以自慰。

在这个污秽、悲苦的格洛特家,妮芙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和照管4个孩子的活儿。她像甲虫披上了硬甲般,给自己套了壳来抵御糟糕、疲惫、艰难对自己的侵袭、腐蚀。

好在忍受这种劳形苦心的日子能换来她能上学的机会。温暖的校舍、拉森老师友善的微笑,书本的熏陶,成了妮芙找到支撑自己坚持活下去的全部勇气。

而猥琐的格洛特先生,性侵年仅10岁的妮芙,成了压倒她忍受这个家的最后一根稻草。寒风刺骨的深夜,她绝决地抛弃了身后那个堕落肮脏之地,踏着厚厚的积雪,纵使脚如灌了铅一般,纵使前行的她精疲力竭,纵使下一步或许会更遭,纵使她快要活不下去,她也不愿回头。

她步行四英里,终于倒在了学校的门廊里。现实的残酷就是如此,不存在王子拯救灰姑娘的浪漫,面对苦难和风雨,只有自己先披上勇气的铠甲,绝地反击,转机,才会出现。

天空黑暗至极限,即使没有月亮的清辉洒下,亦会有点滴星辰闪耀。劫后余生的妮芙,终于等来了她人生中的贵人。

她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善良的拉森老师,助她脱离了儿童援助协会再次送她回格洛特家的安排。紧接着,她的第二个贵人——和善的墨菲太太,帮她找到了一个十岁孩子该有的安全整洁的家——尼尔森家。

第三站:1930年,明尼苏达州,赫明福德县

尼尔森夫妇经营一家不错的商店,家境殷实的尼尔森夫妇请求女主改名为薇薇安,以代替他们6岁逝世的孩子,她们年龄相当,所以他们很尊重妮芙。后来妮付芙愿意成为薇薇安,他们把她当亲生女儿对待,供她上学,带她参加晚会,生活循规蹈矩,后来女主继承了这家越来越大的商店,并又和“德国仔”重逢,(在孤儿列车上相识,对女主感情很深)两人后来结了婚,幸福的生活了一段时间,可生活总是给她致命一击,德国仔被迫参军几年后,不幸逝世。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写道:“一个受到伤害的儿童的心会收缩,从此就变得像核桃一样坑坑洼洼和坚硬。还有一种可能,这样的儿童心会肿胀溃烂,以致难以被他们的身体承载,很容易被一件最普通的事情所伤。”

但其实,受过伤害的儿童也很容易为一件最普通的事情所感动。我始终相信,构成我们内心的,不是恶意,而是善良。即便曾经被恶意包裹,但只要有善良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也会试着朝善的方向发展。只有在看不到一点善良的时候,人才会变坏。

写到这里时内心的感觉五味杂陈,但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去释放这丝情感。每个人的童年不是完全的相等,但是细节处的心酸,绝望,敏感等都刻满了我们的整个童年。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爱是一个孩子内心深处最坚实的地基。没有这块地基,往后的苦难,压力可能会轻而易举地压垮一个人。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出生的我来说,我也更愿意把爱倾注于孩子。孩子看起来还很小,但成年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他们的心智是处于萌芽期,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一点认知。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阶段接受到的都是冷漠,怒吼的信号。或者说周围的环境很压抑,这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承受,长大之后就会变得很孤辟。

每一站都有每一站的风景,每一站都有每一站的历练和人情世故。愿我们跨过童年的漫长与不平等后,都能迎来万般精彩的人生。

以上感想来自小说《孤儿列车》

(写于2022.10.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明尼苏达州   伯恩   尼尔森   久别重逢   孤儿   夫妇   太太   命运   儿童   协会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