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考古队意外闯入古堡,一个延续700年的神秘家族终于浮现

贵州遵义附近的龙岩山上,有座鲜为人知的古城堡海龙屯。它于高山之上,悬崖之巅,以大型军事建筑的身份,见证土司制度的由盛转衰。

明朝末年,海龙屯被官兵攻破,精巧楼宇毁于一旦,恢弘气势却丝毫不减。“龙困于海”,依旧是“飞鸟腾猿不能逾者”,残垣断壁,仍然能伫立世间几百年。

尘封已久的历史印记,是怎样被揭开面纱的?海龙屯的存在,又验证了哪一段曾经?

“土司考古”后的重见天日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遵义考古队队员为调查境内古迹,在大雾天气,独自踏上龙岩山,寻找海龙屯遗迹。

走到半山腰时,他突然发现脚下之路藤蔓疯长,只有手脚并用,才能勉强爬上去。从蜿蜒小路向上,他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关口,抬眼望去,城墙蔽日,强弱光线刺激双眼,这成了那位考古队员刻在内心深处的一幕。

在龙岩山绕了一圈,仔细分辨现存细节,他认为此处的海龙屯遗迹,应该有发掘的价值,并将自己的猜测,汇报给了单位。

得益于这位队员,海龙屯遗迹的试掘工作,有了进行的必要。1999年,其中的“老王宫”遗迹、飞虎关和龙虎大道被发掘,在山林间若隐若现的山城古堡,展现了一部分曾经的模样。

在当时,遵义当地一直流传着“龙岩山,海龙屯,奇珍异宝埋藏地”的话。金银财宝的诱惑,吸引着一批批盗墓贼,这些人在传说地周围,掏空了多座墓穴。

文物是国家财产,有着非同小可的研究价值,盗墓贼的做法,让各位考古学家扼腕痛惜。不久后,龙岩山附近出土了两座被盗过的大型石室墓,在墓室前的方形石函,赫然刻着一句指示性话语。

话里透露的意思,大概是讲在本墓左侧,还埋着一位威灵英烈侯。为了防止盗墓贼捷足先登,考古学者决定先一步对海龙屯进行挖掘,在考古神器洛阳铲的帮助下,一段古老的板状石墙,在黄土之下再次浮现。

这一发现,使海龙屯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彻底拉开序幕,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土层下的大型古代墓葬,一点点现出原形,而墓穴的主人,正是专家们找寻已久的威灵英烈侯。

根据出土文物及相关史料记载,这位威灵英烈侯,正是南宋时期名将、播州安抚使、当地世袭家族杨家后人杨价。

埋葬在龙岩山附近的杨家人,不止杨价一位,在播州地界,曾经的杨家,可是五世其昌的名门望族。

西南土司政权——播州杨氏

播州正是如今的遵义,区别于一般州县,自晚唐时期到明晚期的725年间,它一直由守护播州疆土的杨家人世袭统治。杨氏一族存在有多久,就统治了播州多少年,“播州杨氏”,早已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播州杨氏一族先祖,与大名鼎鼎的杨家将,似乎有些关系,其第一代家主杨端,也是骁勇善战的将领,曾在战争中以少胜多。靠武力发家的杨氏,实力不容小觑,它不仅手握战力非凡的播州军,还在百年的累积中,不断丰富着家底。

杨家本就是一方“土皇帝”,在播州境内,可以说是呼风唤雨都不为过。虽然它历经多个朝代,但很懂得识时务,明白如何归附朝廷,让上头放心。战乱时,播州军听命奋战,一旦发现朝廷命数将尽,又会马上保持实力,投奔新主。

再加上西南这一带山高路险,朝廷难以完全掌权,只能靠地方首领巩固统治,杨家的地位,即使过了四个朝代,也依旧没怎么动摇。中世纪古堡海龙屯,正是杨家一手打造,它的诞生,与一场战争息息相关。

公元1235至1279年之间,南宋与蒙古之间有一场近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在双方对抗的白热化阶段,蒙古首领蒙哥派出10万大军,千里迢迢越过雪域高原,暗中袭击大理,计划用云南作为己方据点,自西向东,打南宋个措手不及。

一旦“斡腹之谋”变为现实,南宋就将在蒙古的南北夹击之中,优势大减。1253年,蒙军占据大理,并马不停蹄,不断东进。为了扼制敌人,南宋准备在长江以南的地方部署防线,南宋官员随即奉命进入播州,与当时的土司杨文协商抗蒙事宜。

经过交流,双方决定联合修建一座山城,用来抵制蒙军前进。海龙屯就是用来抗蒙的军事据地,它在当地百姓的建造下,迅速完工。然而,蒙军却并没有朝着播州的方向行进,反倒选择了夹攻四川。

宋朝灭亡,元得天下之后,修建初衷为抵制今上的古堡,始终未能发挥作用,荒废了300年。直到明朝万历18年,它才在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手中,被大规模重建。

杨应龙是播州第二十九代统治者,此时的播州,不再因偏僻地势而穷困,反倒在杨家的用心经营下逐渐强盛,在西南其他地区还要靠朝廷接济时,它就能够上交大量朝贡。

万历年间初期,杨应龙还在利用树木和马匹,向帝王“献殷勤”,但随着自身地位水涨船高,甚至受封为杨家有史以来最高的正二品都指挥使官职,以及骠骑将军,他越发嚣张,心中不再有“君主”二字。

在播州境内,杨应龙上不尊重朝廷,下不善待部下,和周边小土司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激增。他的恶行,被列成了二十四条罪状,经由当时巡抚,最终被朝廷所知。

此时的明朝帝王,正忙着应对与朝鲜的战争,杨应龙抓住时机,自请带领五千播州军入朝抗敌,想要将功补过。这一计划还未实施,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进入和谈阶段。

杨应龙自知已失去表忠心的机会,与朝廷的关系,也迅速恶化,双方之间,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为了预防明朝的突然“出手”,荒废已久的海龙屯被迅速重建,万事俱备,只待时机到来。

山城古堡的堙灭

万历二十四年,杨应龙反叛朝廷,占山为王,他挑衅帝王权威的行为,为明朝所不容。明军与播州军的战争,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迅速打响。

靠着诈降的策略和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播州军在杨应龙的带领下旗开得胜,明朝廷不仅没讨到好处,还数次大败,差点全军覆没。这样的局势,直到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才最终扭转。

再次被朝廷派去讨伐杨氏的明军,最初依旧没有取得胜利,三千兵马,被刻意示弱的播州军全歼。此次战败,引得帝王大怒,也让他意识到,杨应龙及播州军威胁君权的程度有多深。

不久后,明朝廷再派将领,集三省士兵,征多地百姓,二十四万大军卷土重来,围剿杨应龙和播州军。这一次,平播之役终于得见分晓。

次年二月,“小打小闹”好几次的明军动真格了,在主将的带领下,所有人马兵分几路,从贵州、四川。湖广等八个方位同时进攻播州。

在猛烈的攻势下,播州军的优势不再,播州最后的关口娄山关,在两个月后失守。落败的杨应龙,只能带着剩余人马,退守至海龙屯内。

此时的明军,立马乘胜追击,几十万人围堵海龙屯城墙,6公里左右的长度,每一寸都被围得水泄不通。明军采取“车轮战”,将主力布置在有六个关口的东面,很快打下来了前两个关口。

但在易守难攻的飞虎关“三十六步”,双方僵持了许久。本就地势险要的飞虎关,有着三十六级高大的台阶,每一级的高度大约是半米,宽度只有两米多,总长有五十多米,想要爬上去相当困难。

与明军采用的大量火器相比,土司队伍主要使用冷兵器。巨木滚石,顺着台阶落下,不断砸向敌人,无人能够在直面武器的同事,跨越坡度超过了三十度的“天梯”。

滞留飞虎关是明军没预估到的,不过他们很快更改了战略,将大部分兵力向仅有三个关卡的西面转移。一部分明军留在飞虎关吸引注意的同时,西面的关卡被逐一突破,留守屯里的数万人,遭受灭顶之灾,海龙屯被付之一炬。

海龙屯四面陡峭,关墙重重叠叠,内部屯堡固若金汤,却没能在持续114天的旷日战役中,抵挡住千军万马。明军攻入的当天,杨应龙于祭祖之后,在卧房自我了结,其尸首被盐腌制之后,运到京城施以磔刑,也就是字面意思上的骨肉分离。

播州之役以明军胜利宣告结束,这场花费近三百万银两的战争,使盘踞一方的杨氏家族,最终落得灰飞烟灭的下场。平播之役次年,播州被“改土归流”,重设成遵义府和平越府,由流官治理。

播州地界上的世袭统治,与边疆土司制度一同,从此土崩瓦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古堡   遵义   海龙   明朝   蒙古   土司   南宋   朝廷   万历   年前   意外   神秘   家族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