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认知:乱华的真的是“五胡”吗?聊聊五胡乱华那些事儿

“五胡乱华”产生的误解

“五胡乱华”的说法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隋唐之际广泛流传。从字面上看,这种说法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那就是把“五胡”看成是外来异族,将“五胡乱华”与灭亡西罗马的“蛮族入侵”联系起来,认为当时中国也出现过一次外族入侵,打破了原来的统治秩序。

匈奴人刘渊是“五胡”中重要的一支,也是最早“乱华”的一股力量。刘渊带领的匈奴,虽然有“胡”的外族特征,但他们并不是在魏晋时期突然入侵的,而是在塞内长期居住并从事农业生产的南匈奴人。

刘渊画像

刘渊的养子刘曜攻陷洛阳(311年),挟持了晋怀帝,随后进攻长安,将晋愍帝擒下,导致了西晋的覆灭。《晋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汉灭西晋之战

刘渊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他接受的明显是汉人的教育,他对自己的认识和理想都是建立在汉人的历史之上。直到后来,他才对自己的匈奴血统有了较为明确的认同。刘渊开国时以“汉”为国号,以“永兴”为年号,表明了要继续汉朝统治的决心。他说:“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刘渊提及匈奴,说汉朝长期执政,对百姓有恩,自己是汉人后辈,而匈奴又与汉人结为兄弟,弟弟继承哥哥的皇位,也无可厚非!

匈奴皇帝与氐人皇帝

史书记载刘曜是一个在洛阳烧杀抢掠的恶徒,但这种形象却与刘曜的性格不符。

刘曜将刘渊建立的国家,由“汉”改成了“赵”,他认为匈奴的祖先来源于汉朝的“代”,而“代”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地盘。赵国自然不是匈奴人的地盘,甚至连“代”都在农耕和游牧交界地带的南边,刘曜追溯家世渊源,考虑的不是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匈奴人,而是生活在塞内的南匈奴人。

刘曜画像

《晋书》记载,刘曜即位之后兴师动众开设太学、小学,从平民中选出十三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有资质的一千五百人,再从朝中挑选出对经学和其他领域都很有造诣的官员担任老师。他下令修建宫殿、庭苑和陵墓,侍中乔豫、和苞都上奏劝谏。刘曜看过奏章后,不但不恼,反而大喜,夸奖二人有“古风”,肯向帝王直言劝谏,为“社稷之臣”。

由此可以看出,刘曜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他对汉人的经学和历代帝王的历史都有相当的了解。

李特和李雄是氐人,建国比刘渊更早。他们建立的“成汉”政权,势力范围在成都。他们是从西南来的,汉末大乱的时候跟随五斗米道进入关中,张鲁战败后迁移到了四川北部,因此也被称为“巴氐”。

李雄画像

《晋书》记载,李雄的几个儿子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只有李班与一批文人墨客来往。李班经常和董融等人谈论历史上几位著名的太子,姬晋、曹丕、孙登等,想到那些能写文章,又能读懂世事的人,都会感到惭愧:古人何其出色,后世竟无人能及!

李雄在战场上时常负伤,到了重病的时候,旧伤已经开始溃烂,别的儿子都躲着他,李班却能为父亲吸脓,还时常为父亲尝药,难过的伤心欲绝。他忙着照顾父亲,没有时间去休息,这是一种真正的孝道。

这表明“五胡”中的“氐”也与汉人有密切的联系,很多人都是完全认同汉文化的。

羯人皇帝石勒

“五胡”中的羯人石勒,是刘渊的一员大将,刘曜改国号为“赵”,石勒也另外建立了一个“赵”。历史上常以“后赵”和“前赵”来划分,但事实上两赵在时间上是并存的。

石勒十几岁时跟着家人到洛阳做生意,之后便一直居住在中原。“后赵”由石勒传至石虎,史书中记载了不少石虎的可怕事迹,这样的形象与“胡”字十分契合。但据《晋书·石勒载记》记载,“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并非野蛮之君。

石勒画像

石勒建国后制定了许多严厉的法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禁止说“胡”这个字。有一次,一个“胡人”喝醉了,骑马闯进了不允许车马通行的地方,石勒勃然大怒,召见了负责看守宫门的冯翥,质问道:“我的命令是所有人都要执行的,现在有人却在宫门违抗法令!到底是什么人闯入了这里,老实交代。”,冯翥被皇帝这么一问,情急之下也忘了避讳,说到:“有个胡人喝醉了,骑着马冲了进来,我喊了一声,想要拦住他,但是他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石勒听后笑着说:“和胡人语言不通,确实说不明白。”,于是就饶了冯翥。

石勒显然不想让别人叫他“胡”,他也不是“胡”,最起码不是语言不通的“胡”。

石勒问道图局部

史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有一位名叫樊坦的参军,一生贫寒,后来被提拔为章武内史,要去面见皇帝。石勒一见樊坦衣衫褴褛,大吃一惊,问道:“你怎么这么穷?”,樊坦是个直爽的人,不假思索地说:“被羯人给劫了,所有的家产都被洗劫一空。”,石勒笑着说:“是羯人抢了你的东西,所以我要补偿你。”,樊坦知道自己失言了,不停地磕头道歉。很明显,他觉得皇帝会用非常可怕的手段来“补偿”。石勒说:“我发布的律法,主要是针对平民百姓,与你们这些老学究没有关系。”,石勒不但没有惩罚樊坦,反而给了他很多的赏赐。

就算是樊坦这样的“老学究”,也完全忘了他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羯人”皇帝。

张良画像

石勒在打仗的时候,经常让人读史书给他听,听的时候还会评论几句,让文武百官都赞不绝口。他让人读《汉书》,当听到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的时候,他说道:“这是万万不可的,这样的方式如何能得天下!”,接着他又听了留侯张良极力反对郦食其的建议,给高祖解释这个办法的不可行之处,石勒终于明白了:“汉朝之所以能得天下,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和谋略啊。”

石勒不同于刘渊和刘曜,家里是做生意的,没有受过教育,或许看不懂汉字,但他却能吸取汉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中国历史做出准确的判断。他在创建“后赵”的时候,绝不是一个突然闯入中原的野蛮人。

“乱华”只是乱局的延续

“后赵”因石虎的暴政而大乱,最终被石闵所灭。石闵是石虎的养孙,他废除了“赵”的国号,改为“魏”,通常称为“冉魏”。“冉”是从何而来?原来石闵建国后,改回了原来的姓氏。他本来就是一个汉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五胡十六国”不全是“胡人”的政权。“冉魏”是由汉人所建立的,“前凉”、“西凉”也是由汉人建立的。另外,虽然“十六国”名字里带“燕”的大部分都是慕容氏建立的,但“北燕”则是由汉人冯跋建立的。

冉闵画像

从政治上来说,汉人建立的国家和胡人建立的国家,在管理方法和思想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用“五胡乱华”来形容实在是不准确,“乱华”的并非全是“胡”,“五胡”也并非全是外族。

“乱华”的势力是分阶段、有顺序的。最初是汉朝内乱,东汉末年,三国至西晋,历时百余年。这一动荡时期所造成的混乱程度甚至超过了随后由“五胡”引起的混乱。如果没有汉帝国解体后汉人的内战,也就不会有“五胡”在中原舞台上的崛起。

东汉鲜卑等部形势图

除去政权创立者的身份,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实际上是汉末乱局的持续。汉帝国覆灭之后,中央的统治就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在权力真空的情况下,各种势力都会依靠武力来称霸。从汉末开始,其实就有大混乱和大动荡,“乱”其实早就开始了。

“五胡”大迁移

“五胡”是中原人对匈奴、鲜卑、氐、羌、羯五个民族的称谓,但是对地域和种族分布要有动态的认识,不能把匈奴看作一直占据和停留在同一区域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理解也是一样。汉人是农耕民族,因此不愿轻易迁移,但中原边陲的少数民族,在迁移的意愿上无疑要比汉人更加积极。

“氐”人由西南向北方迁移,随后又迁回四川盆地;匈奴则是南匈奴向南迁,北匈奴向北迁,之后又往西边去了。随着匈奴的南北迁移,原来的地盘出现了真空,越来越多的北方人开始向这里迁移,生活在更好的自然环境中。

三国时期鲜卑等部形势图

鲜卑人的活动范围,就在这片原先被匈奴占据的土地上。因此,鲜卑人和匈奴人在地域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只在时间上有不同。鲜卑人分为很多大姓,宇文氏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宇文氏并不是纯种鲜卑人,而是并入了鲜卑的匈奴人,是没有跟随大部队迁移的匈奴人。匈奴人离开后,留下的土地被鲜卑人占据,剩下的匈奴人就归顺成为鲜卑人的一部分。

慕容氏是第一个来到中原的鲜卑部落,他们的地理位置在最南方。慕容氏一走,拓跋氏便占据了他们的老巢。拓跋氏进入中原的时间较晚,拓跋氏在“十六国”中并不存在。他们跟随慕容氏南下,在“代”地建立了新的国家,以“魏”为国号,即著名的“北魏”。

北魏六镇之乱形势图

拓跋氏离开后,原来的地方又多了一个名为“柔然”的新民族。柔然迅速向拓跋氏的大本营进发。由于柔然对北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拓跋氏不得不设立“六镇”,以抵御柔然的入侵。北魏王朝为了维护“六镇”的稳定,迁到洛阳的北魏和北方旧势力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成为北魏分裂、衰落的重要因素。

“六镇”之所以不能撤走,是因为柔然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在发展,不但占据了匈奴人和鲜卑人的地盘,而且还在不断向西扩张。他们在攻打高车的时候,遭遇了突厥人,但是突厥人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柔然没有战胜突厥人,但突厥人的力量反而一直向东扩展,从中亚转移到中国北部,进而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政权更迭与王朝概念的消失

“五胡”并非同时侵入中原,而是分布在各地,相继侵入中原。中原长期有大批的胡人涌入,使双方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五胡十六国”是哪十六国,是哪个民族,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如此之多的国家在建立了如此之多的政权。

西晋统一图

这表明曾经的王朝系统被动摇了,王朝系统的基本要素有两点:一是中原的整体归属。汉朝覆灭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但三方势力却始终谋求统一中原,在世人的心目中,分裂只是暂时的过渡状态,可以通过时间来加以解决。后来西晋结束了分裂,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但是到了西晋末年,各地政权相继建立,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的局面,甚至王朝系统的第二要素也随之消失,那就是王朝必须有的代代传承的制度。

“五胡乱华”时期,很多王朝迅速的消亡。在魏晋南北朝的二三百年里,人们对王朝系统这个概念的认识已经不是理所当然的了。隋唐统一之后,要想建立一个新的帝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民众重新认识到王朝系统的必要性。

晋灭吴之战示意图

对“五胡乱华”的历史进行梳理,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阶段。正史将“西晋”单独列出来,给人一种当时中原地区只有一个王朝的错觉。这种感觉,并不是真实的。

司马家族灭亡吴国(280年),三国时代终结,中国再次统一,但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晋惠帝时期“八王之乱”(291~306)就发生了,刘渊和刘曜建立“汉赵”(304—329年,后被称为前赵),石勒建立“后赵”(319—352年),“巴氐”李氏在四川盆地及汉中建立“成汉”(304~347年)。西晋末期的局面,可以称为“四国”,即晋、前赵、后赵、成汉并立,并非只有“西晋”。这是十六国的第一阶段。

东晋后赵成汉形势图

第二阶段是西晋灭亡前赵(329年)后,冉魏灭亡后赵(352年)。但冉魏王朝也只有两年(350—352年),这个阶段真正的核心是以慕容氏为首的鲜卑人建立的新王朝,也就是真正的外族。第一阶段的匈奴、羯、氐,都非外族。

此时,与东晋并立的是“前燕”(337—370年)、“后燕”(384—407年)、氐人苻洪和苻健建立的“前秦”(350—394年)。苻氏也是从西部而来,他们的统治范围远大于“成汉”。晋、燕、秦,又是三国共存。

东晋前燕前秦形势图

到了第三阶段,前秦的实力越来越强,灭了前燕,北方大部分区域都被苻坚控制,与东晋遥遥相对。最终,苻坚带兵南下,在淝水之战(383年)中战败,之后前秦灭亡,进入了第四阶段。

淝水之战示意图

由于前秦灭亡,北方再次割据,羌人姚苌建立“后秦”(384—417年),同时中原还有“后燕”(384—407年)、“南燕”(398—410年),在南方是东晋。晋、后秦、后燕、南燕分立。

最后一个阶段,刘裕率军北上(409年)灭了南燕,但因为无法立足而退回南方。刘裕退军之后,“代”在北方兴起,就是后来的“北魏”。还有赫连勃勃建立的“夏”(407—431年)、西北的“南凉”(397—414年)和“北凉”(397—439年)。晋、魏、夏、南凉、北凉分立。

东晋后燕后秦形势图

这是一种长期不断变化的分裂状态。混乱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已经让固有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变化。“异族”或者“外族”对汉民族所建立的王朝政治体系了解不够,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甚至还引入了不同的部族组织和社会文化。

南朝的历史相对来说好理解一些。从东晋至宋、齐、梁、陈,门第贵族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不会因为政治的变动而受到影响。但在北方,却没有这样的中坚力量。北方虽然也有大族,但比起南方来更加不稳定。

东晋与北方诸国形势图

在南方,门第高于皇族是常态,皇帝往往依靠武力崛起,夺取政权,他们需要门第的帮助和配合,希望能与门第平起平坐,但门第却有足够的筹码来抵抗皇帝。在北方经济支离破碎的情况下,门第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五胡乱华”的过程极为复杂,难以准确的描述出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等各个层面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乱华的不都是“胡”,最终,汇聚了“五胡乱华”各种元素的北魏彻底控制了北方,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胡人   后赵   王朝   中原   鲜卑   西晋   北魏   东晋   汉人   匈奴   认知   事儿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