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措施,是实时调体质!护健康、得长寿,您愿意跟着做吗?

体质,内涵人体生命密码,决定每个人的性格、婚姻、事业、健康和寿命。有什么体质有什么气质,有什么体质得什么病。辨清体质,就能把握治未病的正确方向。——体质宣言

前文讲到,中医认为,体质是个指代语。一说某体质,即指该体质所包含的形、色、音、貌、态五个方面的外在呈现,及其阴阳、五行、八卦多重表象与其内涵的阴阳寒热量比。而五形人,又是相应体质的指代语。一说某形人,即指该形人的相应体质。即指该体质所包含的形、色、音、貌、态五个方面的外在呈现,及其阴阳、五行、八卦多重表象与其内涵的阴阳寒热量比。

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示意图

五形人辨识方法中,对人体的“形、色、音、貌、态”的审察,实质上是应该包含在中医的“望诊”和“闻诊”之中的,可惜的是很少有人会这些,传下来的很少了。

因为人体是一个典型的黑箱系统,高度概括的五形人认知,及其相应的体质内涵,是古中医对人体之本的精确判断。特别是对人体先天的阴阳寒热量比的智慧认知,使中医能够从以猜为主的“司外揣内”,跨越到精准定见的“从外知内”,从而也使中医对人体的认知,从“俗”的层级,跨越到了“仙”的层级。俗,是一个人站在谷底看世界;仙,则是站在山顶看风景,一览众山小。

有了对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这个“本”的把握,才会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本于阴阳,法于术数”的方向。通过前文,我们已经分析了,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是人体最大的健康和态。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始终维持此一先天阴阳寒热量比,那么就会“一生健康,终其天年”。如果此一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由于某种或某些因素,发生了某种改变。不论是阳热或阴寒发生了改变,就会失去健康和态。那么人体所呈现出来的,就是非健康态。即现代世卫组织提出的“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也就是中医讲的“未病”和“已病”状态。

实质上,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的改变,就是人体体质的改变。那么,以恢复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为目的的治未病理念,是落实在对已经改变的体质的调理复原上的。换句话说,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就是调体质,包括所有的正治或反治措施,它同样“以恢复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为目的。”

那么,治未病,都有什么样的正治和反治措施呢?

圣人告诉了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从阴阳四时。”并且指出后果:“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

从阴阳,就是从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这个本。“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就是顺着;逆,就是不顺着。具体讲,从,就是运用各种方法,来维持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使其保持不变;逆,就是让各种因素,来改变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比如,火形人的先天阴阳寒热量比,为阳热(0.667):阴寒(0.333)。这是火形人的本。从饮食方面举例,猪肉是阴寒的,羊肉是阳热的。为了维持火形人的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猪肉和羊肉的摄入比例就应该是0.667:0.333,饮食上多吃猪肉,少吃羊肉,并且掌握此比例。这就是从阴阳。反过来,多吃羊肉,少吃猪肉,就为逆阴阳。从之则治,人就健康;逆之则乱,人就生病,不健康。当然,人一天摄入的食物不只有猪肉和羊肉,还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需要综合在一起考虑。才能真正实现这个“从”。

从四时。四时,是个变化的时间象。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不断变化象,也指人的一生象,包括从出生儿、幼儿、儿童、少年、成年、中年、老年、耄耋之年等不断变化的时间象。人体的象,就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象,这就是规律。对于这种正常的规律,“从则治,逆则乱”。自然而优雅地老去,就是从,从的结果就是治;可非得强打美容针,玻尿酸什么的,明明已经六十岁了,可偏偏想留住20岁时的皮肤状态,就属于对四时的逆,结果必然是乱。

人生时间象示意图

如果我们搞清楚了,对阴阳四时的“从”和“逆”,就能很轻松地理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了:所谓治未病,就是:如果依从人身阴阳之本和时间象的规律,进行生命活动,人体就不会生病;以人身阴阳之本和时间象的规律为依照,进行相应的干预,就是治未病。就会实现现在说的,“已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从“阴阳四时”原则有了,具体正治和反治措施又有什么呢?

中医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那么,圣人教给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圣人治未病的做法:

第一,处天地之和。天地之和,是指自然天地赋予人体的先天阴阳寒热量比,也就是健康和态。处,就是维持。这句话的意思,讲的是“从阴阳”。就是维持人体的先天阴阳寒热量比。它和“本于阴阳”是一个意思。

第二,从八风之理。讲的是“从四时”。八风,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的风。自然界中,不同的时间季节,会刮不同方向的风。比如冬天多刮北风、夏天多刮南风。

八风,实质上指的是四时气候变化。理,本义是天生自有的纹理。从八风之理,就是遵从四时的变化规律。这里面既包括了外界气候的规律,也包括了人体自身随时间变化的象这一规律。所以,中医才总讲天人相应。四时气候在变,人象也在变。而变,正是《易》的本质。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医和易是相同的。

对于变来说,中医的理念中,它是随时都存在的,有经验的中医,是时刻能够感受得到的。时一变,象就随着变。比如,20分钟前,我们到医院抽了血化验,其结果只能说明是20分钟前体内的情况,而并不是20分钟后现在体内的情况。它们实质上是有差异的。

“从则治,逆则乱”,中医这种治未病思想,在生活中是经常体现的。比如,冬天多穿衣服,就是从,从的结果就是不生病;如果逆了,冬天来个不穿衣服的,那么结果必然就是乱,生病了。人们自觉地从,在冬天穿上衣服,结果就是治未病了。把逆的乱给治了。这叫什么?百姓日用而不知。

所以,我经常讲一句话:中医的治未病,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人为的智慧干预措施。它不玄、不神,很实在,很质朴,但确实道理深奥。所以,需要圣人般的智慧,思想一定要有深度。这就是我非常反对现在某些认为中医没有理,只有药,应该废医存药等等说辞,实在是坐井观天之论,夏虫则难以与语冰也。

第三,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这个讲的是节制欲望。欲,通指六欲:眼(见欲)、耳(听欲)、鼻(香欲)、舌(味欲)、身(触欲)、意(意欲)。欲不可嗜,俗宜适于世俗之间。既不能没有,也不能过偏。中医常说得无太过不及。节六欲,说白一点,包括节制饮食、节制性欲、节制官能(五官:耳、口、鼻、舌)、节制运动等。此一层面,现代称为《生活方式医学》。特别是节制饮食,也就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讲得“饮食有节”。此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环节,所起到的作用,最起码在60%以上。人所生的病,吃的因素占比超过60%。现代的好多难治的病,像三高症、糖尿病、胃病、肾病等,都是吃出来的。这一点,是不得不深究的,也是必须要加以强调重视的。并且,节饮食是最基础、最省钱,甚至是不花钱的治未病方法,是性价比最高的。

第四,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个讲的是治神志。

人身有五藏神和五藏志。五藏神,包括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五藏志,包括心志喜、肝志怒、肺志悲、脾志思(忧)、肾志恐(惊),又称七情。大家看见了吗?上面是六欲,这里是七情,七情六欲全在这儿了。

恚嗔是怒,思想是忧思,恬是静,愉是悦(喜),得是满足,可以看出,圣人治未病,治神志的事儿,是必须要做的。现代人得抑郁症的特别多,有心理障碍的也非常多,心理与身体同时得病的人也特别多,对健康的危害也特别大。

治神志在治未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曾遇一中年女性,多年低血压,近期血压却居高不下,一服降压药,则出现低血压症状,头晕、恶心、心悸不止。深以为苦,咨询求诊专家好几位,均未获解。询其源由,因家事烦心,渐至血压升高。烦心之由,为其大姐素与其关系至密,但近因其大姐获拆迁款后,均分与众姊妹。对此,其心生恚嗔,怨大姐本应多分一些给自己,自觉不平,遂与大姐关系渐渐疏远,每念及此,血压飙升。遂喻其大姐,上门讨要所送之款,极尽怒骂之能事,致其悲忿交加而大泣。二人吵架过后,父母规劝排解,大姐又另加疼爱,遂幡然醒悟,后血压不治而平,姐妹和好如初。此即怒胜思之治法。

第五,不劳形于事。也就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讲的“不妄作劳”。这个讲的是适劳作。适,就是适当。既不太过,也无不及。劳则伤形,劳必耗气。中医有五劳之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劳作层面包括躺、坐、爬、蹲、站、走、跑、蹦、跳,屈、伸、提、握、推、拉、抬、扛、背、抱、举等肢体活动,特别要注意不能太久、不能过力。许多有腰椎间盘脱出的朋友,一旦过劳,就会犯病。还有不少冠心病的朋友,就是因为强力搬了一个东西,诱发心梗而去世。这种现象,在生活和工作中屡见不鲜。治未病,就是治没有发生的病,未病先防,适劳作,正合此意。

第六,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也就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讲的“形与神俱”。敝,破旧、损坏。散,不能聚合。保持形体不伤,精神聚合,形体和精神和谐共存,融为一体,正是中医治未病要实现的目的。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得维持体内正气充足,不留存邪气。因为正气虚弱和邪气留存,就是导致形体损伤、精神分离的主要因素。

人体正气,包括先天元气和后天谷气。先天元气主管人体基本生命活动,如吃、喝、拉、撒、睡、五官功能、五藏六府功能、经脉功能等,保持这些功能的适度,小柱留灯,就可以节养元气,达成保持元气与年龄相匹配的目的。这一生活起居层面,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环节。

只有先天胃气(元气之一)不虚,才能更好的化生足够多的后天谷气,包括宗气、卫气、营气、血、津、液等。如此,才能实现元气+谷气充身的效果。通过一些干预措施,适当增加后天谷气的生成,减少胃气的消耗,也属于间接的节养元气。元气充足,百病不生。气虚则存邪,气足则排邪。就是中医常讲的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正气,本身具有排邪本能。人身留存邪毒,无论外来还是内生,不外瘀血、湿、饮、水、食积诸种。正气排邪途径,不外表(汗)、里(吐下)、半表半里(和)。当人体正气不足、邪毒留存之际,则需要以针、灸、砭石、按跷、导引、药物等工具加以干预,来帮助正气来排邪,实现经络畅通、邪毒排净的目的。实质上,治未病是一种中医的智慧理念,治未病内涵治已病。如果能够从这一高度去理解,我们就可以和圣人处于同一频率,毫无障碍的对话了。

圣人教给我们的治未病方法,是从先天阴阳寒热量比这个原点出发的。而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处在某一先天阴阳寒热量比改变阶段的。所以,我们治未病,需要做的,是以此为基础,来调体质。

调体质,就是治未病。

而调体质的基础方法,就是节饮食。因为人出生以后,所能接触到的,引起先天阴阳寒热量比改变的因素,饮食物是第一位的。

为什么?

饮食物和五形人一样,同样内涵五行八卦,也有先天阴阳寒热量比。正是因这它们这些偏性,造成了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的改变。因此,只有掌握了饮食物的特性,才能真正做到吃对饭,以维持人体先天阴阳寒热量比,或纠正失和的人体阴阳寒热量比。

饮食物示意图

下面,我们的课程,就先从节饮食层面讲,如何运用饮食物,来调体质,治未病。欢迎继续关注。

——本文选自公众号 治未病说 之《《个体化调体质方案应用解读》精品公开课——第三课:调体质,就是治未病》,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黄帝内经   体质   长寿   目的   寒热   圣人   先天   阴阳   实时   中医   人体   措施   饮食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