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水一方⑥丨“四渡赤水”之地太平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呼之欲出

↑赤水河在泸州合江县汇入长江 图据泸州市生态环境局

红星新闻记者丨罗敏

编辑丨何先锋 责任编辑 魏孔明

始于云南,流经贵州、四川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场坝镇豆戛寨山箐,上游称鱼洞河,东流至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梯子岩时水量增大,经贵州毕节七星关区、金沙县与四川省叙永县、古蔺县边界,进入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全长444.5公里,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公里。

赤水河白杨坪以下能长年和季节性通航5-165吨船级,曾经是川盐入黔的黄金水道,也是一条镶嵌在云贵川高山峡谷间流动的人文长廊。1935年,毛泽东率领的工农红军在四川古蔺、贵州境内四渡赤水,让中国革命发生了伟大转折。

如今,这条英雄的河流,依然奔腾不息。

四渡赤水,中国命运大转折

赤水河边,坐落着一个安静的小镇——古蔺县太平镇,水绕山环,石级街道依山就势,一步一阶。商铺栉比高低,青瓦木楼,层叠错落,恍如重庆朝天门,乃有“小山城”之美称。

↑赤水河与太平镇 图据古蔺县委宣传部

《古蔺县志》记载,战国先秦时,这里属古习国部落和夜郎国,称作落洪口。明代,江西陇南县太平堡商人朱复桐在此地定居,更落洪口为鹿平场,以纪念先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传道。后来,朱氏后裔又易名为太平渡,以怀故乡太平堡,沿用至今。

史料记载:1935年1月29日,红军因战略转移的需要,于贵州土城战役后跨过赤水河首次进入古蔺县域,四渡赤水就此开始。红军在古蔺县境内转战54天,足迹遍及古蔺原建制9区66乡38个场镇。其间,800多古蔺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加入红军。太平古镇是四渡赤水中二渡、四渡的主战场,除了太平渡口外,顺河而上还有二郎滩(二郎镇)渡口。红军从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后,像一把尖刀直插贵州桐梓,然后迈过娄山关,向遵义进发。红军重占遵义,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捷,鼓舞了全军将士。随后,三渡赤水,佯攻古蔺,紧接着秘密四渡赤水,最终成功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四渡赤水期间,中央及红军机关驻古蔺太平镇上,留下了总司令部、总政治部、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等旧址。太平古镇在1983年被收入《今日中国旅游世界》丛书,以七国文字向世界推荐。

自带红色IP,古镇遗迹记录红军足迹

为纪念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古镇的群众将原名“坪上”的老街改名为长征街,又称作红军街,街长约500米,顺山一直至赤水河边。2011年,经“四川最美街道”组委会评审,太平古镇获得“四川三十条最美街巷——最宜业街巷”奖项。

至今,长征街上现还可见到红军当年写的标语,红军旧址多达87处。作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二渡和四渡的主战场,太平古镇见证了这一段光辉的历史。记者了解到,太平古镇现有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因地势陡峭,多依山形走势,在鳞次栉比的建筑中,又有一种阁楼风格独特,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吊脚楼。这种特殊的建筑方式,正屋建在地上,厢房一边靠在实地上与正屋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这是云贵川山区常见的清代建筑式样。

↑古蔺县太平镇 图据古蔺县委宣传部

四渡赤水时的红军总司令部,就坐落在一座吊脚楼里,站在吊脚楼上可纵观整个太平古镇全貌,甚至可以看到赤水河对岸的贵州山区。镇上的荣盛通盐号,建于清末,是当时川盐入黔的中转站。解放后,这里改建成了太平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后又扩建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陈列馆于1977年扩建,占地面积728㎡,建筑面积478㎡,共有7个展室,展出红军武器、印章、医书、马灯、标语、绝密号谱、宣传缎画、浮桥门板等珍贵文物300多件。陈列馆于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有序厅、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一渡赤水、二渡赤水、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等十三个展陈部分。2011年6月,经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批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更名为“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

历久弥新,最“红”长廊昭示未来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底色。红色,就是四川古蔺县最大的底色。

从泸州市区出发,驾车130多公里,就进入了古蔺县太平镇。目光所向,青山连绵,绿树成荫。汽车驶出叙(永)古(蔺)高速太平站出口,一面书写着“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县”的文化墙便迎面而来,恰好与绿树、青山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6月26日,历经4个多月,古蔺太平镇至二郎镇(郎酒产地)公路沿线景观、太平纪念碑渡口、永乐岩桑沟兴桥等15个项目完成升级改造。古蔺县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传承带建设首期工程初见成效。

2021年,泸州市提出以“弘扬长征四渡赤水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线,打造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国家文化公园。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的重要承载区,古蔺县围绕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打造“四渡赤水”红色核心IP,通过整合红色资源,聚焦做好“南翼”。

↑农家院墙上装饰的鲜红五角星 曾刚 摄

在古蔺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古)蔺(二)郎”公路沿线的老旧房屋已焕然一新。清一色的雕花栏杆、花窗、穿斗、披檐、窗檐元素印入眼帘,农民家家户户院子围墙上装饰着的鲜红的五星,处处彰显着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

往二郎方向行驶,赤水河边上,有个地势开阔的“奇兵广场”。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浊浪滔天的河水,还有排列有序的红色小品景观等,“四渡赤水”文化墙成了游客打卡点。

今年2月初,古蔺县启动“四渡赤水”红色文化传承带首期工程建设。经过近半年建设,太平镇——二郎连接线重要节点、红色氛围营造、九溪口渡口、二郎渡口改造等首期旅游沿线项目已完成打造。如今,车行太平至二郎沿线,赤水河谷弥漫的已不只是浓郁的酒香,还有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

在太平纪念碑渡口,只需轻轻抬头便能看到妆扮一新的太平渡大桥。每当夜幕降临,大桥中间的五角星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走上大桥,红色的护栏两侧“四渡赤水、历史转折、出奇制胜”12个大字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渡口的历史地位。

保护赤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红星新闻记者从泸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自2015年以来,四川省加强与贵州、云南两省的联动合作,探索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2018年2月,在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的支持下,四川与贵州、云南签订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施年限为2018年-2020年。当年12月,云贵川三省联合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并签署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次年9月,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明确了三省及相关市、县的保护责任和权利,推动实现赤水河流域绿色发展。

↑赤水河在泸州叙永水潦流入四川 图据泸州市生态环境局

2018年以来,四川泸州市累计投入生态环保类专项资金71.2亿元(2018年投入22.5亿元、2019年投入23.9亿元、2020年投入24.8亿元),主要用于农村环境治理、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水源地保护、城镇污水治理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同时,泸州获得中央、省级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资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资金)4.26亿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此外,泸州市还通过推广PPP模式、实施财政金融互动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生态环保的投入。

如今,在大力度的生态环境保护之下,作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红色赤水正焕发绿色生机。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太平   泸州市   赤水   泸州   古蔺县   古蔺   贵州   呼之欲出   流域   红军   红色   公园   国家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