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死亡,才能更好认清自己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

我们对死亡是如此的无知。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里写道,“人类有着辉煌的科技成就,敢于登上月球,却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和思考死亡。”


我们被教育着否定死亡。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活在死亡的恐惧中,甚至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认为谈到死亡会招致不幸。

但未知死,焉知生?

只有对死亡有了全然的认识,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和活着。

了解死亡,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

生活中,死亡意味着不祥,我们忌讳死亡,害怕死亡,不敢面对死亡。

在意识深处,我们知道,凡人终将一死。但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于是把它当做借口,延迟对死亡的正视。

许多人人生一世,忙忙碌碌,吃喝玩乐,却不提一个死字。一切都很美好,可一旦死亡出其不意的降临到自己,或自己的妻儿、朋友身上时,往往毫无准备,于此任由情绪如狂风暴雨般征服自己,或哭个死去活来,或伤心欲绝,或垂头丧气。

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死亡却无情地结束了我们熟悉的一切。但我们越拖延对死亡的正视,越忽视它,恐惧和不安全感的阴影就越驱之不去,我们越想逃避那种恐惧,它就变得越可怕。

如果想逐渐挣脱死亡对我们的宰制,就要采取与此截然不同的方式。

我们需要去揭开死亡的陌生面纱,熟悉它,习惯它,随时想到它……

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我们,就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

学会怎样面对死亡的人,就学会了怎样不做死亡的奴隶。

我们害怕死亡最大的理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当我们勇敢直面它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个体是由一连串的标签支撑起来的:我们的姓名、我们的地位、我们的朋友,以及我们拥有的一切, 包括房子、车子等。而我们的安全感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撑上。但是当这些被拿走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赤裸裸的自己,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一个令我们焦躁的陌生人。

但是我们不敢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的自己,于是我们以无聊和琐碎的活动来填满每一个时刻,琐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们的心思,使我们无暇想及死亡。我们还可以用消遣和娱乐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这正是我们生活方式的悲剧之处。我们以一种虚假的身份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拼命的向外求取更多的东西,以至于忽视了对自身的思考,甚至等到退休才发现自己已年华老去,濒临死亡,才感到手足无措。

无法面对死亡,是因为我们放不下执著

我们执著于经历和拥有的一切,我们认为死亡意味着失去,意味着存在化为虚无,意味着拥有的一切变得毫无意义。

面对死亡,我们总有无限的痛苦和迷茫,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我们多么渴望拥有的一切都能够恒常不变,我们害怕失去与面对不确定性。

因为不确定性让我们感到痛苦,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死命地执著。但执著无法换来确定性,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

西藏宁玛派大圆满喇嘛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里说:“真正在心里接受无常,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执著的观念、错误的恒常观和为求安全感而盲目追逐的一切。慢慢地,我们将恍然大悟,我们因为执著不可能执著的东西而经验到一切痛苦,就其最深层的意义而言,都是没有必要的。开始体会无常,也许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此生疏。但只要不断反省,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放下”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容易。也许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够让我们的愚痴沉没,但我们反省得越多,就越能够发展出放下的见地;那时候,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

放下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而当我们能对生命本身放下的时候,我们也就对死亡释怀了。

面对死亡——自我的觉察

一行禅师说:“在降服厌恶与害怕的过程中,你会把生命看做无比的珍贵,每一秒都该珍惜。不仅珍视自己的生命,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人,每一个存在,每一个实相,都应该受到珍视。”

生与死就像硬币的两面同时存在,没有它们,生命不可能存在。我们人生中的一切快乐和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更显得难得可贵,一切痛苦和悲伤的情感因为失去才更见出真诚。剥夺了生意义的死,同时也赋予了生以意义。

未知死,焉知生?

我们必须直面死亡,辨识它,接受它,就像我们正视与接受生命一样。

如果在我们还活着的现状拒绝死亡,那么我们的一生、死亡的那一刻和死亡之后,都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结果,我们将无法充分利用这一生,且将受困于终将一死的自己。

我们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必到死时才慌乱的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

我们的探索,可以从直接反省死亡的意义开始——这种反省可以让我们充分利用我们这一生;也让我们在死亡的那一刻,不至于悔恨或自责虚度此生。

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熟悉心性。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觉察,深入思索死亡,也就是思索究竟什么东西可以超越死亡,觉察我们的心性。

唯有如此,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刻,当它强有力地自然显露时,我们才能够有恃无恐,才能够视之为“自然”。

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中写道,“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阔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行,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我们只有思考死亡,才能对我们这有且仅有一次的人生有更深的体悟,才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清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才会珍惜时间,然后认真地、严肃地对待生活,才能不枉我们有且仅有一次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西藏   心性   无常   执著   安全感   害怕   痛苦   意义   生命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