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老农挖出11斤黄金,上交半年后发现少了3斤,专家:正常现象

何家村,是一个位于陕西西安碑林区的一个小村子,全村人口1300余人。如今的何家村并不显眼,但是在1970年,这里却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事件:在何家村的地下,原陕西省博物馆(今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和村民们发掘出两瓮一罐,其中内藏上千件文物。

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些文物中,有一尊镶金兽首玛瑙杯,反映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堪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外,这批文物还有许多是传世珍品,甚至是孤品,“何家村窖藏”也因此被评为20世纪中国考古百大发现之一。

时隔50多年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仍感慨不已:“它们是宝贝中的宝贝,记录了盛唐的辉煌。

不过在何家村挖宝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第一个发现“何家村窖藏”的村民,将11斤黄金上交博物馆,半年之后黄金却不知什么原因少了3斤!事情传开后,专家却解释说:这是正常现象。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村民盖房,挖出11斤黄金

事情还要从1970年10月5日说起。这一天是星期一,何家村的村民们正在为村里的收容所打造地基。由于缺少大型机械装备,大家挖地基全靠手里的一把铁锹。

当地基挖到地下0.8米的时候,一位老农突然挖出了一个灰不溜秋的瓮罐。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西安更是遍地是宝,因此直觉告诉老农,这个瓮罐一定不简单。于是,他朝大伙喊了一声:“快来,挖到宝贝了!”

很快,在众人的围观下,老农小心翼翼地揭开了瓮罐的封口。只看了一眼,他就激动地喊出声来,罐子里不是别的,全是黄澄澄金灿灿的金子,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子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几乎让人睁不开眼睛。

何家村不是第一次挖到文物了,当时就流传着一种说法,“半个何家村,能买下半个香港”。因此,村民们很轻易地就推断出,这个瓮罐里的金子保守估计有10斤。如果按照当时260元一两的金价来算,这些金子能卖出26万元的高价。

上世纪70年初,万元户几乎不存在,如果把这些金子分了,那在场的村民都能成为万元户。不过,当时正处于大公社生产时期,人们的思想觉悟普遍很高。何家村的村民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将挖出的瓮罐抬进工地办公室。

这个瓮罐只有0.65米高,竟能装下这么多的宝贝,大家就都惊叹不已。当时办公室的负责人回忆说,瓮罐里的金子被一一掏出来,铺在办公室的地面,一时间,屋里耀眼夺目。

村民们没有将这批文物据为己有,而是上交到了公社,并由公社向陕西省博物馆发送“发现瓮罐”的报告。听说何家村挖出了金子,省博立刻派出五六名特级专家前来考察,甚至连馆里唯一一辆汽车都用上了。

专家赶到现场后,发现这瓮罐里不只有金子,还有各种宝石、银盘、银碗。最值钱的还是那四块“赤金箔”,重达11斤之多!

赤金箔是一种黄金压缩成的物品,可以入药,可以装饰,只有古代贵族才用得到,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历史价值更无法估量。不过,让专家们高兴的事情还在后头。

盛唐遗宝,何家村窖藏

挖出第一个瓮罐后,省博迅速下达了全面挖掘的指令。10月5日当天下午,文物工作者就带着洛阳铲来到基建现场,进行第二次挖掘。可让大家失望的是,五天时间过去了,除了那个瓮罐,再也没有挖出任何东西来。

然而挖掘工作并没有因此停止,到10月10日傍晚时分,工作人员一铲下去,地下传来一阵清脆的金属声。“有货!”一名工作人员低声喊了一声。不过,为了不破坏文物,他强作镇定,在那里做了一个标记,接着马不停蹄回馆报告去了。

第二天,大批文物工作者重新集合,开始在标记处进行挖掘。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在离第一个瓮罐向北约一米的地方,另一个瓮罐被挖了出来。这两只瓮罐外形相似,里面宝贝也不少,加上罐里积满了水,显得重量更重,七八名工作人员用粗绳捆住罐身,用粗壮的木头扛着,才把它抬了出来。

接下来,工作人员又挖出一个提梁银罐,高约0.3米,比瓮罐要小了一些。到此,挖掘工作宣布结束,大家鼓掌相庆。而很快,这两瓮一罐里的文物,立刻轰动了全国,轰动了世界。

这些文物悉数被拉回博物馆,经过仔细清点、登记后,工作人员发现。挖掘出的文物多达近千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金饰品13件、另有宝石、琥珀、金箔、玉带等各种珍贵文物。而且,这其中有不少是传世珍品甚至是孤品,省博的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大家只在古书上或者壁画上见过。

何家村村民盖房,却意外发现何家村窖藏,内藏近千件盛唐遗宝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1971年,故宫博物院时隔5年再度开馆,何家村窖藏的多件珍宝也参加了展览,甚至连秘密访华的基辛格也慕名前来参观。

此后,何家村窖藏更是被评为20世纪中国考古百大发现之一,一举奠定了其在文物界的崇高地位。

然而何家村窖藏的名声日盛,背后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连第一批发掘出瓮罐,并将宝贝上交博物馆的村民也起了疑心: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11斤黄金,“消失”2.83斤

其实这也怪不得村民们多想,而是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这件事的确有些匪夷所思。

当时,专家们将瓮罐里的四块金箔取出后,进行了晾干处理,保证它们不再滴水后,才测量的金箔的重量。当时,金箔称出来的重量刚好是5.5千克,也就是11斤。然而在半年之后,蹊跷的事情发生了。

1971年1月,省博的专家因为要撰写相关考古报告,因此对金箔进行了二次称重。这一称不得了,他当场愣住了:原本11斤重的金箔,这次称下来足足少了2.22斤。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三个月后,专家又进行了第三次称重,却发现金箔的重量又减少了610克。金箔在博物馆里只存放了不到半年时间,却无缘无故少了2.83斤,只剩下8.17斤。

这可把专家们吓坏了,会不会是馆内人员偷偷动了手脚,顺走了部分金箔?可专家一想又觉得可能,自从瓮罐进馆之后,任何想接触它的人都必须进行报备,也基本排除了监守自盗的可能。

可村民们并不这儿认为。半年之后,当大家来到省博参观挖掘出的“何家村窖藏”时,发现标签上写着金箔只有8斤多,大家非常疑惑,立刻向博物馆提出质疑,要求对方给个说法。

村民们一头雾水,博物馆的负责人也搞不清缘由。他没有当面回答大家的问题,但一再表示,他们会展开调查,一定给村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

调查结果出炉,专家:正常现象

几天之后,调查结果出来了,可村民们还是不买账,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查明真相,博物馆请来了几位西北大学的物理和化学专家。经过大家的详细研究和考证,谜团终于解开了。

原来,这四块金箔是从瓮罐里取出来的。当时瓮罐里有许多水,等金箔出土后,尽管专家对金箔进行了晾晒,但并没有完全去除上面的水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箔浸泡的时间越来越长,每次称重时水分都没有完全蒸发,因此才会出现越称越轻的情况。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专家又将金箔浸入水中,三天后再取出,待晾干后再进行称重,发现它又回到了11斤。因此博物馆给村民们的答复是:这属于正常情况,不必大惊小怪

然而对于专家们的说法,村民们并不认可,他们认为即便金箔上有水,也不至于有3斤重吧?不过当他们要求博物馆再给一个说法时,博物馆以“调查清楚”为由不再答复,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亲爱的朋友们,关于“金子会蒸发,减少3斤”的事情,大家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老农   挖出   盛唐   发现   专家   金箔   陕西   金子   村民   文物   博物馆   现象   半年   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