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帝后不杀功臣,昔日打江山的兄弟全部善终的皇帝

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在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几乎都诞生了闻名于后世的贤德之君,但是,就算能力超群,也避免不了遭到后人非议的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昏君总是比明君多,这一点早已见怪不怪,以至于有那么一句流传至今的古语“伴君如伴虎”,昏君自然不必多说,任何时候在他们身边都得小心翼翼,否则一不小心就容易身首异处,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君王都如同昏君一样不近人情。



01


正所谓“打江山易坐江山难”,任何一位开明的君主背后,都离不开一大群能臣志士的辅助,那么,他们最终的结局怎么样呢?是否在明君身边就能得以善终?答案当然不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被残忍对待,而历史上唯独有这样一位君主对功臣的态度与众不同。


这个人就是终结唐代以来混乱格局的宋太祖赵匡胤,我们从小都听说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当年,赵匡胤通过“石桥兵变”一举掌握了军队,从而开启了宋人的天下一统之路,而他也确实在一帮能干的部下协助下,成功统一了除北汉以外的全部分裂势力,赵匡胤为后来的大宋江山奠定了几乎完美的基础。



此后,赵匡胤在宴席之上,通过谈心和奖励迫使将军们一个一个交出兵权,并允诺他们交出兵权后可以回到家乡受到优厚待遇,一举解决了唐朝以后地方上拥兵自重的顽疾。


赵匡胤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在多年的统一战争中深刻总结了唐朝灭亡的原因,即“藩镇问题”和“宦官内斗”两大毒瘤,前者由于“节度使制度”的广泛存在,从而使得唐朝中央政权对地方控制力越来越小,后者则直接导致了朝政不稳和内乱不断,进一步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进度。


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不是赵匡胤考虑的,但是,针对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或者说君臣之间权力平衡问题,他是很有想法的。


02


一方面,赵匡胤并非无情之人,这些跟随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将领个个都对他忠心耿耿,所以,卸磨杀驴这种事赵匡胤是做不出来的,而他手下有几位兵权较大的将领都有谋反的能力,因此为了寻求双方之间的和平过渡,赵匡胤决定“以德服人”让这几个人自愿让出权力。


史料记载,这几个颇为干练的将领分别是:王审琦、张令铎、张光翰、高怀德和石守信。他们五人与赵匡胤关系都不一般,在主动交出权力后赵匡胤也并没有为难他们,更不担心他们把赵匡胤当皇帝之前的事张扬出去。


这五个人无一例外在交权后都受到了赵匡胤的善待,其中,王审琦更是官至节度使,在京城安稳快乐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刻,但是,比起高怀德,王审琦的运气还是差了一点,高怀德此公年轻时跟随赵匡胤东征西讨,立下战功无数,在交出权力之后不但才能受到赵匡胤重视,后来更是直接娶了皇帝的女儿一跃成为驸马爷,晚年安享荣华富贵,好不自在。



王审琦和高怀德仅仅是赵匡胤善待将领和部下的缩影。由此可见,赵匡胤确实是一位与历史上其他皇帝有着截然不同人生态度的君主,虽然宋朝统一中原还要等到宋太宗赵光义攻克太原城之后,但赵匡胤打下了江山更留住了人心,使得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纵观赵匡胤的一生,他性格柔和,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这一切都是立志“打江山”的皇帝所必须拥有的品性,正如牛顿所说的“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赵匡胤非常清楚大宋江山少不了这些对他忠贞不二、赤胆忠心的将领们的支持,所以,在他即将取得霸业之际,对于曾经帮助过他的部下,他一律给予优厚的补偿而不是猜疑甚至动杀心,赵匡胤无愧于一位开明仁德的君主。


结语


自古标榜仁义之君者非常忌讳“功高盖主”,因而在取得全面胜利后往往会将屠刀挥向曾经的有功之人,由于历史上已经上演过无数次这样的桥段,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忘记了,成功的君主不仅要受到部下爱戴,更应该懂得驭人之道,只有这样才能聚拢人心办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江山   开明   皇帝   昏君   兵权   部下   将领   功臣   君主   唐朝   昔日   权力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