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的深处是幽暗的“人性”

阅读史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不同的史书对同一件事记载的不太一样,甚至有的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比方说《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记载的刘备就不太一样,《三国志》里记载的刘备:“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资治通鉴》里却说:“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对刘备不怎么喜欢读书只字未提,后来我经过反复思考,总算明白了一点“眉目”。《三国志》里记载的与事实真相比较接近,而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写一部“皇帝教科书”,让皇帝明白前朝兴衰更替的深层次原因,让他能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所以对历史上事件人物的材料进行了取舍。

迷局:不忍细读的历史的真相

像对刘备的记载就把“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给舍掉了,因为要劝谏皇帝要多读书,多学习,如果像刘备一样不读书不学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就把皇帝带跑偏了。历史的真相就是,许多皇帝,或者像皇帝一样厉害的人,他们大部分不喜欢读书学习,像刘邦、朱元璋这些平民皇帝本来也没有读书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能当好一个皇帝。相反,有些人像南唐后主李煜,还有写得一手好字的宋徽宗赵佶,他们读的书倒不少,像李煜写的词都流传至今,可是他们作为皇帝却不怎么合格。可见,读书好学习好不是当好一个皇帝的必要条件。

现象就是这么个现象,实际的情况是有的皇帝甭看不读书不学习,但他能重用读书人,懂得的道理并不比读书人少,有些智慧并不是靠读书就能得到的,“智慧”和“智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有些人看起来傻傻的,但他很有智慧,有的人看起来很聪明,但一点智慧都没有。有些皇帝读书读得很多,偏听偏信,把书上的话当作信条,须知现实的情况要比书上写的东西要复杂得多,读的书再多,如果只是死读书读死书,当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把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籍当作制定政策的依据,用“死”的教条来处理“活”的国家大事,不亡国败家才怪。

南唐后主:李煜

毛主席曾说过:“一部二十史大半是假的。”为什么大半是假的呢?毛主席有自己的解释:“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他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陈桥驿兵变”,一个是南宋初年的宰相秦桧主和投降的事,用这两个事例来说明为什么“一部二十史大半都是假的。”

既然是假当然不能全信,虽然是假的还得读,不读怎么能了解历史呢?其实,史书上记载历史,有的含糊其辞,有顾左右而言他,有的甚至把神话传说都搬出来,有的就是睁着眼说瞎话。

比方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陈桥驿兵变”就属于睁着眼说瞎话。赵匡胤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叫赵弘殷,一开始赵弘殷生活在涿郡,也就是现在河北涿县,后来搬家到河南洛阳居住,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京兆尹赵广汉那里,赵弘殷是后汉护圣都指挥使,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他指挥的军队应该属于“禁军”序列,是保护皇帝的,这支军队非皇帝的绝对亲信莫属,要对皇帝绝对的忠诚,要不然一声令下,手下三个士兵就可以“改朝换代”。

按理说,赵匡胤是妥妥的“官二代”,生活衣食无忧,可是他生活的朝代正是天下大乱“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和富饶的南方由于长江的阻隔形成天然的“对峙”,而且南北各地政权“走马灯”似得换皇帝。赵匡胤天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儿,他对自己的平静无忧的生活状态并不满足,于是他成家立业之后,就从北方到南方,想在“乱世”中找到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宋太祖:赵匡胤

作为“官二代”的赵匡胤决定通过父亲的朋友找到机会,于是他从河南的洛阳来到湖北的襄阳。有一天,他路过襄阳的一座寺庙,在庙里遇到一位得道高僧,银白胡须超尘脱俗,这位高僧就点拨他说,机会在北方,越往南走都是一些割据一隅的小政权。这位高僧说得不错,唐朝灭亡了以后,在北方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也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在南方则称之为“十国”,一听南方的政权就比较小。

赵匡胤听后如醍醐灌顶,当即调头北上,并在后汉元年,也就是公元984年,加入了后汉枢密使郭威的队伍。这个郭威一开始是后汉的大将,掌握着后汉的军事大权。有一年,后汉的隐帝叫刘承祐想要诛杀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的第二天,他就召集众将开会宣布了这个消息,将士们群情激奋,于是,他就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搬师回朝,军队刚到达都城开封,隐帝就被人给杀了。这时候,有人提出通过“禅让”的方式让郭威当皇帝,郭威并没有答应,而是让隐帝的养子继承了皇位。

可是没过一个月,北方的契丹铁骑来攻击后汉,郭威再次领兵抗击契丹。就在郭威带领大军过了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的馆驿住下来。第二天凌晨,下层士兵就出现了哗变,一致要求郭威当皇帝,于是郭威“就坡下驴”,就当上了皇帝,历史上叫“后周”。你看,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并不是自己的“独创”,而是“前有车后有辙”,并且从这个事情来看,发动下层士兵进行兵变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手中有军权,兵变后推翻皇帝也轻而易举的事。

后周太祖:郭威

到了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他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在军队中制定了一条“铁律”,那就是“兵无常将,将无常兵”。让你们无法策划下层士兵发动兵变,动不动就来个“军官对调”,谁他们都不认识谁,看看还怎么“黄袍加身”?

在宋朝建立以后,虽然杜绝了“黄袍加身”的再次发生,可是军队的战斗力却相当弱,你想军官和士兵谁都不认识谁,指挥调度都成问题,谈何战斗力?所以,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整个宋朝期间,汉族政权就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吊打”,如果不是军队战斗力超差,也不会出现“南宋”小朝廷的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南宋”小朝廷已经被游牧“铁骑”赶到了海里,整个“南宋”竟然在海里漂流不短的时间。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赵匡胤想当皇帝,可是他把自己发动“陈桥驿兵变”的事说成是被逼无奈。史书上也这样写,赵匡胤睡一晚上觉,到明天一睁眼,自己穿上了“龙袍”,底下中层军官跪了一地,赵匡胤还在那里假装生气地说,你们这不是要我的命吗?然后底下的人说,反了吧,不反也是死罪。赵匡胤夺取后周的政权倒也是“兵不血刃”,因为军权在握,后周的“当权者”没有一点可以反抗的“资本”。

历史就这么写,我们也这样看,但不能全信史书记载的东西,不要认为史书上记载的东西都是真的,许多“史实”只要仔细一想,几种史书一对比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因为他的深处是幽暗的“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后周   后汉   兵变   太祖   史书   南宋   幽暗   政权   士兵   军队   皇帝   真相   人性   深处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