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中国外交官乘飞机回国,因暴雨迫降菲律宾,被200名菲军包围

1953年,中国外交武官朱开印乘飞机从印度前往香港,快要落地时突然遇到暴风雨,飞机不得不迫降到台湾机场。

没想到,朱开印听到后坚决不同意,他激烈地拍打舱门,表示要么换个机场降落,要么给他一把降落伞让他跳下去。

机组无奈妥协,转头前往菲律宾。

然而,飞机刚一落地就被数百名全副武装的菲律宾士兵包围起来,直言要飞机上的中国武官前来赴宴。

朱开印为何坚决不肯让飞机落在台湾?为什么菲律宾请人赴宴要如此大动干戈?



“无礼”的要求

1953年,中国和印度还没有开通直达的国际航班。此时,如果想要从印度前往北京,就要先坐英国的航班前往香港,然后再转机到北京。

这年夏天,一架英国飞机由印度起飞,准备前往香港。

傍晚时分,飞机上的广播突然响起,昏昏欲睡的乘客都被乘务员的声音惊醒。原来是因为香港地区突降暴雨,飞机不得不改道前往台湾。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也很正常,只是被暴雨耽误会行程而已。

但有一个人听闻这一消息后却直接坐不住了。只见他直接从椅子上蹦了起来,先是去找乘务员说自己身份特殊,随后提出了不要在台湾降落的“无礼”要求。

当他的提议遭到飞行员的拒绝后,这人竟变得极为“疯狂”。只见他跑到飞机舱门处,边拍打机舱门,边喊着,“乘务员!给我拿把降落伞!”、“你把舱门打开!把我丢在海面上就行!”

“你会用降落伞吗?”乘务员看他如此坚决,有些无可奈何。

没想到这人的回答更是让人大吃一惊,只听他说,“不会。但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大陆上!”

他的举动引得周围乘客纷纷侧目,飞机只是改道而已,又不是遇上空难,此人竟然表现得像是要去赴死一般。

其实对于朱开印来说,如果飞机降落在台湾,那么和赴死也别无二致了

朱开印是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首席武官。1950年中印建交之后,国内便派他前往印度做首席外交武官。如今任职期满,今天正是要回国述职的。所以此行,他把有关中印外交的材料也一并携带到了飞机上。

朱开印深知,此时国共两党的关系何其紧张。倘若这些材料泄露到国民党的手里,他恐怕以死都难于谢罪。

于是他再三向乘务员声明,说自己是中国的外交武官,如果在台湾下飞机,很有可能会因此丧命。

尽管飞机组一再承诺会确保他的人身安全,朱开印还是不肯妥协,坚持让飞机改道,或是给他打开舱门。

工作人员拗不过他,又担心如果中国的外交官真的在英国飞机上出了意外,外界难免会有一些猜测,甚至会引起两国的政治纷争。于是只好另想办法——改道去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

马尼拉机场

“这也不行!”

因为菲律宾处处仰仗美国鼻息,有一个反共反华组织的总部就在那里。朱开印也知自己要求太多,于是他给机组提供了另一个选择,“能不能去缅甸?”

不料这次是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凭着油舱剩下的燃料,飞到菲律宾都十分勉强,要是去缅甸,只怕这一飞机的人都要跟着落难。

看来真的是没办法了,朱开印只好妥协——去马尼拉总好过去台湾,但毕竟还是有风险,原计划要带回国的外交材料必须销毁!

看到双方终于谈妥,机舱内的旅客缓了一口气,以为终于能再休息一会了。没想到,飞机上的烟雾警报又突然响起,呛鼻的味道从厕所里飘来。乘务连忙赶去扑灭了火苗。

原来,是朱开印想要烧毁材料引起的火势。



他把烧着的文件丢进了马桶,却没想到,里面的涂层是可燃的。这实在是太危险了。于是朱开印丢掉火柴,改用手撕,然后把纸片从通风仓丢了出去。

看着碎纸在海面上消失,朱开印终于松了一口气。

“热情”的菲律宾

很快,飞机便抵达菲律宾。据气象台的消息显示,香港的暴雨还要下一阵子,当晚很难再起航了。

8月份的天闷热闷热的,尤其是在菲律宾这样的热带国家,机舱内的温度超过了四十度。

飞机熄火后,机舱内的空调设备就不再运转。同行的乘客很快就受不了,都选择下机在附近休息一晚。机舱很快变得空落落的,但朱开印却在座位上一动未动。


原来,早在下飞机前,朱开印就打算好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舆论,他今夜哪都不去。

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在印度时,他曾经因为思虑不周造成过“事故”。

赴印度之后,朱开印牢记祖国交付给他“促进友好”的使命,总想着对人热情一点、真诚一点。

于是当印度国防部的某些人找他借用中国地图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给对方送了过去。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帮帮忙罢了。

没想到报纸上很快就出现了十分荒诞的新闻——说什么中国的首席武官“正式”向印度国防部提交了新版的中国地图,公然把印度划归到中国的国土之内,这是对印度主权的挑战。

尽管此事在周恩来的指点下很快就化险为夷了,朱开印还是因为自己的莽撞遭到了批评。

因为这事,竟然还有印度记者跑来问他,“你叫朱开印,是不是说中国有侵略印度的意图?”

搞得他既无奈又好笑,于是连忙申明,中国尊重各国的主权,没有侵略任何国家的打算。又解释道,“我叫朱开印与国家战略无关。如果中国真的要侵略印度,我的名字岂不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了嘛。”

这件事让他记忆犹新,此后更加牢记自己外交官的身份,一言一行都十分谨慎。

因此,飞机在菲律宾落地,说不准会出现什么状况。不过中国的外交官来了菲律宾的消息还是被菲方知道了。

机场内的普通人看到数百名菲律宾士兵把一架飞机团团围住都十分好奇,却也不敢凑上前去。

机舱此时像个蒸笼,在里面坐了一会的朱开印浑身冒汗,像是刚刚蒸过桑拿。

见他热得难受,有会讲中文的菲律宾人来过,请他下去凉快凉快,却遭到了朱开印的婉拒。

看来,想把中国外交官请下来实属困难。但怕他中暑,机场里很快有人抬了几个吹风机,对着机舱里呼呼地吹。

阵阵凉风很快把燥气逼了出去,朱开印这才好受一些。

过了一会,又一波“拜访者”到来了,这些人是菲律宾政府的官员,个个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真诚又礼貌地邀请他下机休息,饭店和住处都已经安排好了,还为朱先生规划了“菲律宾之游”的路线。

虽然他们都面带微笑,但朱开印很难判断来人究竟是敌是友。于是,还是固执地坐着不肯走。

飞机上的鸿门宴

但作为“东家”的菲律宾也不肯轻易离开,不知是怕招待不周还是另有图谋,于是提出了在飞机上设宴的请求。

朱开印还没做出反应,飞机上就突然涌进来几十号人,开始搬桌子、拉行李。乒乒乓乓地在机舱尾部腾出来一个宽敞的空间。不一会,一排端着盘子的侍从逐一登机,很快把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食。

几个小时的行程加上高度的紧张,朱开印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了,此刻他是真的饿了。

“朱先生,舟车劳顿,请先享用晚餐吧。”

怕他多虑,几个说中文的菲方外交官轮番上阵,逐一表达了对他的尊敬和友好。

“朱先生,其实我们祖上也是中国人,说来咱们还是一家人呢。”

“朱先生,请代我们向中国表达诚挚的问候。”

盛情难却,朱开印只好和他们一同在席间落座。但机舱外面,原地待命的几百名士兵却让他感到万分忌惮。

看出他的疑虑,菲律宾外交官连忙解释说,这些士兵是来保护他的,请武官先生不必挂怀。

朱开印这才放心下来。

晚宴很顺利。这些外交官都十分友好,外面的士兵也都各司其职,没有什么唐突的举动。只是有些许媒体在机舱外偷拍

“武官先生,今夜飞机恐不能起航,我们已经安排好了落脚之处。请朱先生下机休息吧。”

菲方热情的邀请让朱开印也不好拒绝,于是忙说,“下次吧,今天已经很晚了,先不打扰了。”



“那烦请武官先生给我们留个通讯地址吧,您回国后,我们一定再找合适的时间邀请您。”

朱开印只好点着头说,“感谢款待,邀请的事情咱们再谈。今天麻烦了,请尽快回去休息吧。”

好不容易打发走他们,面对空荡荡的机舱朱开印才松了口气,终于难抵睡意在座位上沉沉睡去。

夸张的新闻

第二天,飞机从马尼拉启航,顺利降落在了香港机场。终于到了自己的地盘,朱开印总算是松了口气。

然而,朱开印刚缓下来的心情很快又紧绷了起来。



在机场上没走两步,乌泱泱的记者就宛若看到羊崽子的狼,迅速把他包围起来。

“武官先生,您昨夜前往马尼拉是有什么秘密任务吗?”

“武官先生,请问菲方传出的照片是真的吗?”

“请您回答一下吧,武官先生。”

……

面对突如其来的记者团,朱开印大致已经猜到是什么情况了。辛苦摆脱了这些记者后,朱开印连忙找人求证。

报纸上,他的照片赫然印在头条板块。朱开印想起来了,昨晚吃饭的时候被菲律宾的记者偷拍了。

这些不明真相的记者就开始了他们的“合理猜疑”,在报纸上给他按上了“游击专家”、“菲共盟友”等罪状,实在是太可笑了!

这些晚间新闻不仅在菲律宾印发,在国内也引起了轰动。朱开印叹了口气,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媒体造谣,他一定是得多方解释的。

回到北京,果然有一群人早早等在了机场。下了飞机,朱开印就被外交部的司长带去了周总理的面前。

刚一进门,就听见总理的声音,“你说说看,这是什么情况?”

他把报纸拍在朱开印面前,上面正是“游击专家”的报道新闻。

“总理,去马尼拉也是迫不得已,非我所愿……”



朱开印一五一十地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坦白给总理。说到在菲律宾的经历,他坦言看到几百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包围过来时,自己真的是十分紧张。

闻言,总理哈哈大笑。对他不下飞机的做法予以肯定,“我还跟同志们说,你可能是被绑架了。你要是下了飞机,恐怕还会引出来些更过分的新闻,到时候只怕是有理也说不清了。”

不过,对于朱开印接连拒绝菲方外交官热情邀请的行为,周总理却评价他有些小心过头了。

总理拍拍他,“朱开印啊,我们外交就是要多交朋友。他们要你留地址,尽管告诉他们便是了,至于去不去,再视他们的邀请函做定夺嘛。”

朱开印低下头,承认自己从一介武夫转行做外交官有些不擅长,办起事来灵活性不够。

怕他沮丧,总理又连连安慰他,这不怪你,是我们表扬少,批评多了,才让你不敢随便拿主意。

同时,总理还意识到朱开印此行给中国传递了一种信号,这些周边的国家其实都想和这个崛起的大国友好相处,以后中国应当多与这些友邻国家接触接触;也意识中国需要更多专业的外交人才。

此后,总理多次提议要加强国内的人才培养。两年后,中国外交学院正式成立。

总理亲自提笔写下“外交学院”几个大字,以期这里能为中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外交官。

此外,建国后的几十年内,中国积极寻求多边合作。经过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的著名发言,中国不仅和友邻国家建立起了外交关系,还同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了密切的合作伙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菲律宾   马尼拉   武官   乘务员   机舱   印度   外交官   暴雨   中国   年中   总理   包围   飞机   国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