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围绕国号的争议,毛主席曾支持沿用“中华民国”的国号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新中国的国号,响彻世界。

你知道吗?在确定这一国号前,曾有过一番争议,特别是围绕是否使用简称讨论激烈。

而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不渝的追求。新中国的命名贯穿于新中国的整个创建过程之中,最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共和国思想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名称虽无“民主”一词,却无不蕴涵着新中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本质。

01

中国共产党建国构想的嬗变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始,就开始了建立“新中国”的构想及实践。

党的二大指出:“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真正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华联邦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历史起点。但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真正领会区别新旧民主内涵,不能准确判断分析中国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所以这一构想在国民党右派分裂下很快夭折。

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全国规模、统一名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其性质是工农民主共和国,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苏维埃”显然具有鲜明的苏联色彩。囿于当时的情境,中共对“新中国”的构想也还停留在移植苏联模式层面上。

江西瑞金叶坪谢家祠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诞生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矛盾突显。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指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共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做出的一种调整,但仍没有放弃“苏维埃”的称谓。

1936年8月,为适应全民族抗战的需要,中共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表示“我们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毛泽东强调:“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提出的建国方略,其在各抗日根据地的实践,为最终重建国家积累了新鲜经验。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挑起了内战。客观形势迫使中共中央不得不以战争为手段来解决“新中国”的问题。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号召“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02

从“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基本解放全国。1949年7月初,中共中央成立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担任主任,彭真、林伯渠、李维汉任副主任。

新中国即将诞生,但此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称。于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就国号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协商。

新政协筹备会会议现场

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致词时最后呼喊的三个口号中,有一个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在新政协筹备会起草各项文件的过程中,一些代表对这个原拟的国名“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雷洁琼发言说,如果国名太长,用时不用全称就要注明是简称。

黄炎培和复旦大学教授张志让专门给新政协筹备会写了一个条陈,提出:“我国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

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也对原拟国名提出质疑,发表了第三种意见。“有几位老先生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字太长,他们说应该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张奚若说,“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两字了,岂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且‘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字,原意与‘人民’相同。去掉‘民主’二字后,从以下解释也很容易明白:为共和而非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二字。”

张奚若

可在讨论中,毛泽东却支持沿用“中华民国”国号,理由是共产党是救中国不是亡中国,新中国取代旧中国是新政府取代旧政府,不是新国家取代旧国家,共产党反蒋不反孙。后来何香凝打了个圆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里面包含了“中华民国”这4个字,其实质是一样的,“民国”的“民”就是“人民”,中山先生一身为共和奋斗,这国自然就是“共和国”了。毛泽东听了觉得有理,就不再作声了。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四小组把关于国名的意见归纳了三种名称,留待政府组织法起草委员会去斟酌。经8月17日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修正,通过为组织法的初步草案。在这个初步草案里,新的国名去掉了“民主”二字,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在国号后面仍拖着一个“尾巴”——括号里面写着“简称‘中华民国’”。

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及各方面有关人士作《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报告。关于国名问题,他解释说:在中央政府组织法草案上去掉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民主”二字,去掉的原因是感觉到“民主”与“共和”有共同的意义,无须重复,作为国家还是用“共和”二字比较好。周恩来进一步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国名是“中华民国”,有共和的意思,但并不完全,可以双关地解释,而且令人费解。现在我们应该把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区别开来。因为在辛亥革命时,十月革命尚未成功,那时只能是旧民主主义的。在那以后由不完备的旧民主主义进步到完备的新民主主义。今天,为了使国家的名称合乎国家的本质,所以我们的国名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03

多数人赞成

去掉国号后面的“尾巴”

对国号争议最大的是简称问题。正如黄炎培、张志让所言,人们已经习惯了“中华民国”这个称谓。在政协讨论时,一些代表提出,应该将简称写入《共同纲领》。这是个习惯称谓,写进纲领可以照顾到统一战线中的各个组织。但更多代表认为,“中华民国”代表旧中国的统治,新中国应是新民主主义的,反对将“中华民国”简称写入《共同纲领》。

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原则通过政协组织法草案、政府组织法草案和《共同纲领》草案,提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提交的文件中,《共同纲领》和政府组织法中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都带着括号,里面写着“简称‘中华民国’”。

1949年9月22日,董必武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草拟经过及基本内容,关于国家名称问题,已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名称。

是否应去掉“简称‘中华民国’”呢?

1949年9月25日深夜,黄炎培、司徒美堂、何香凝、马寅初、沈钧儒等在下榻的北京饭店里,收到一封由周恩来和林伯渠联名相邀的午宴请柬。上面写着:“9月26日上午11时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请出席。”接到这种请柬的共有二三十位70岁上下的老者。

六国饭店

次日中午,应邀者按时赶到六国饭店。周恩来主持宴会。他叫人关上餐厅的大门,开始讲话:“今天请来赴宴的,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长辈……我国有句老话,叫做‘请教长者’,今天的会就是如此。在讨论文件时,各位看见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这个简称,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必要了。常委会特叫我来请教老前辈,看看有什么高见。老前辈对‘中华民国’这4个字,也许还有点旧感情。”

周恩来说完后,快人快语的民建代表黄炎培首先发言。他说:“我国老百姓教育很落后,感情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个简称,是非常必要的。政协3年一届,3年之后,我们再来除掉,并无不可。”

何香凝接着说:“‘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个结果,是用许多烈士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照旧用它也是好的,大家不赞成,我就不坚持我的意见。”

周致祥

这时,辛亥革命参加者、清朝进士周致祥,态度坚决地反对用简称,他说:“我反对仍要简称,什么‘中华民国’,这是一个祸国殃民、群众对它毫无好感的名称。20多年来更是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此次人民革命和辛亥革命的性质各不相同。”

司徒美堂

紧接着,83岁的美洲侨领司徒美堂激动地站起来,要求发言。这时,宴会厅里显得更安静了,大家等待着听这位老人的意见。他说:“我没有什么学问。我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我尊敬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4个字,则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官国’,与‘民’无涉。22年来更被蒋介石与CC派弄得天怨人怒,真是痛心疾首。我们试问,共产党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中华民国’的烂招牌。国号是一个极其庄严的东西,一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要3年之后才改?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仍然叫做‘中华民国’,何以昭告天下百姓?我们好像偷偷摸摸似的。革命胜利了,连国号也不敢改。我坚决反对什么简称,我坚决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司徒美堂的话言之成理,掷地有声。一说完,大厅里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曾以痛骂国民党官僚资本而出名的马寅初也站起来,说:“我完全拥护刚才司徒先生提出的主张。括号中的简称不伦不类,不像话,应该去掉!”民盟领导人张澜表示:“我也反对用什么简称。”陈叔通也赞成此议。

沈钧儒

接着,法律专家沈钧儒从法律的角度对简称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说:“如果有些群众还要写‘中华民国’,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我们也不必明令禁止。至于堂堂的三大文件里加上‘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这的确是法律上的一个大漏洞;不合法律观点,也万万不应如此。遍观世界各国国号,只有字母上的缩写,而没有载之于立国文件上的其他简称。将来在行文上,用国家名义与别国订约时,也有不便。所以我也主张不用那个‘简称中华民国’。”

于是,会上的态度成了一边倒,几乎都开始反对用“中华民国”这个简称。当天发言者18人,有16人主张不用简称。

最后,由周恩来作小结,他介绍了文件草案上有这个括号的缘由,并表示:“我要把今天大家发表的意见综合送给大会主席团常委参考,并由主席团常委作出最后决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1949年9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继续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政府组织法,一致同意和决定: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

自此,新中国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自:红果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国号   中华民国   苏维埃   辛亥革命   新中国   周恩来   筹备会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   国名   共和国   中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   民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