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总理:能送我一瓶茅台吗?总理的回应令人暖心

阅读此文前,请动动手指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有趣内容,方便您及时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7月18日,令世界瞩目的日内瓦会议已经接近尾声。当天晚上,在日内瓦市的一栋别墅里,正举行着一场丰盛的晚宴。

这场宴会的主宾双方为时任新中国总理的周恩来和来自英国的表演艺术家查尔斯·卓别林。

席间,各种来自中国的美味佳肴被摆上了桌子,在场的人无不大快朵颐,尽情地享用着宴会上的美食。

周总理与卓别林

周恩来和卓别林在宴席上屡屡推杯换盏,交谈地非常投机。酒过三巡之后,卓别林向周恩来提出了一个要求,周恩来的回复让包括卓别林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暖心。

只是周恩来和卓别林两个人是分别属于政治和艺术两个领域的顶级人物,二者几乎不可能会产生交集,他们两人为何会在同一张桌子上推背换盏呢?

另外,在宴会上,卓别林向周恩来究竟提出了什么要求?

爱好和平却无端遭受美国迫害

“一顶破旧的黑色礼帽、一条肥大的裤子、一双大的不合脚的皮鞋、一撮小胡子加上一根不离手的拐杖”就是著名喜剧电影演员查理·卓别林给人们留下的荧幕形象。

作为一颗在演艺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卓别林凭借着其贴近生活般的演技,赢得了人们经久不绝的掌声。

之所以说卓别林的演技“贴近生活”,是因为他自幼便受到父母的熏陶,很早便对舞台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随着父亲去世、母亲精神失常,迫使他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从事各种各样的底层工作。

在这期间,卓别林可谓是受尽了白眼和剥削,特别是受到那些富得流油的资本家们的压榨,令卓别林对其恨之入骨。

但这些底层的经历,为卓别林后来创作出各种经典电影作品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1918年,卓别林决定自己投拍电影,他自掏腰包,创办了一家自己的制片厂。在有了自己的制片厂后,卓别林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

1929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令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众资本主义国家遭受重创。

卓别林以此为时代背景,自导自演拍摄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喜剧电影——《摩登时代》。

这部电影辛辣地讽刺了经济大危机背景下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千方百计地压榨手下的工人们,无底线地提高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却从不提高工人们的报酬。

在这部电影中,卓别林饰演的工厂工人,每天都要在工厂中进行繁重而又枯燥的工作,他的工作非常简单,就是拧螺丝,他每天不仅要面对单调的工作,还要面对工厂方面的压榨和监视。

后来,卓别林饰演的工人因难以忍受这样的工作环境而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等到他治好了病,却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工作的工厂已经倒闭了。

显然,这部电影也存在着很多卓别林的影子,是卓别林过去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

而卓别林的此类电影作品也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感和仇视,因此卓别林之后的作品的创作常常遇到各种瓶颈。

另外,在卓别林的电影中,不仅十分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且也充分体现出了卓别林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

此时,在大西洋彼岸的德国,却酝酿着一场令巨大的灾难。

1933年,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德国纳粹党正式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希特勒在就任德国总理后,纳粹德国疯狂地扩军备战,准备随时发动战争。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将世界人民再一次带入水深火热之中。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无数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们感到愤怒和不满。

出身底层的卓别林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感到深恶痛绝。1940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白热化阶段时,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在美国上映。

在影片中,卓别林饰演的是一名叫做查理的犹太人理发师,一战时期他被征召加入军队,后因负伤退伍。负伤之后的亨克尔不幸失去了记忆,一直住在医院。

在此期间,另一名叫作亨克尔(也由卓别林饰演)的大独裁者上台。亨克尔上台之后,对内武装统治,对外更是重拳出击,他的一系列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爆发了战争,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面对人们的怨声载道,大独裁者亨克尔则极力地煽动人们对犹太人的仇恨与不满,这导致犹太民族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就连住院的查理也难逃一劫。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讽刺的就是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发动二战,疯狂屠杀、迫害犹太人等一系列疯狂的举动。

而卓别林饰演的亨克尔这一人物的形象,几乎和希特勒没有什么区别,讽刺矛头的指向不言而喻。

卓别林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对底层的劳动人们予以深切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卓别林对世界电影艺术的贡献,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卓别林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自1914年起,卓别林便长期定居在美国,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英国人,便没有加入美国国籍。

卓别林因他拍摄的《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针砭时弊的电影作品,令美国当局对他十分反感和排斥,这些电影无疑像一根根针一样扎在美国当局的某些人身上,令这些人如坐针毡。

这其中就包括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胡佛早就将卓别林视为眼中钉,打算寻找机会将其驱逐出美国,他早已暗中派人对卓别林的一举一动进行监视,同时专门建立了一个关于卓别林的秘密档案。

埃德加·胡佛

因为卓别林的电影中有很多关于工人的情节,特别是存在一些有关工人运动的内容,要知道,工人运动一向是共产主义存在的典型表现,这让本就反共的美国当局瞬间汗毛竖立,对卓别林更加地仇视。

1947年4月11日,卓别林的又一代表作《凡尔杜先生》在美国上映,这部电影再次表达了卓别林的反战精神,同时讽刺了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种种丑恶行径。

显然,这部电影的上映无疑给美国的军火商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因此这部电影在上映后不久便被美国当局下架。

而卓别林本人也因这部电影而受到来自美国当局的封杀,受到了美国国家层面的排斥与孤立。

同年12月,卓别林公开宣称自己要向“好莱坞宣战”,向全世界人民控诉着自己遭受到的迫害。

1952年9月,卓别林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伦敦,为《舞台生涯》的全球首映做准备。美国当局便借此机会将卓别林的入境签证作废,同时在全美范围内对卓别林彻底封杀。

无奈之下,卓别林只好带着全家人定居瑞士,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第二年,卓别林获得了“国际和平奖”,这是对卓别林的反战态度的充分肯定,无疑给了他极大的鼓舞。

卓别林在获奖之后仍没有忘记自己的反战理想,他仍在公开场合表达着自己反战的思想,同时将奖金无偿捐赠给了同样反战的国家和地区。

他乡遇故知

时间很快便来到了1954年。这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赴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

日内瓦会议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之后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举行的一次会议,对部分地区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讨论,因此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对于当时成立不到5年的新中国,则更是一次重要的机会。新中国政府在收到会议邀请后,引起了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派出了一个100多人的代表团赶赴日内瓦参加会议,代表团的负责人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

另外,日内瓦会议也是新中国同西方国家,特别是同美国接触的重要机会。要知道,在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成立时间不长的新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对新中国实行所谓“封锁”政策,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对新中国进行孤立和打压。

在日内瓦会议中,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于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

在会上,该问题引起了会议双方的激烈争论,周恩来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外交才能以及巧舌如簧的口才,无情地揭露了以希特勒为代表的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同时也积极地同美国的参会人员进行联谊。

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同时也狠狠地打了美国等好战国家的脸,还让参加会议的美方代表杜勒斯在会议尚未结束时就灰溜溜地返回了美国。

尽管如此,随着日内瓦会议的举行,很多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印象有所改变。

会议期间,周恩来带领的新中国代表团同英国建立了代办级的外交关系,还同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代表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尽管杜勒斯的愤然离场,导致会议中中美两国关系一度陷入尴尬,但在美方代表中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他就是时任美国副国务卿史密斯。

杜勒斯

在会议期间,史密斯目睹了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周恩来等人赢得的尊重,他不由得对中国代表团肃然起敬。

史密斯认为,美国政府对新中国的一些看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另外,史密斯还想方设法同中国代表团进行接触。

1954年7月18日下午,正值休会期间,周恩来同史密斯握了手,二人进行了简短的交谈。这也算是缓解当时的中美两国关系的一种“破冰”之举。

总的来说,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带领的中国代表团的一举一动,令人如沐春风,得到了参会各国的尊重与赞赏。

另外,对于新中国而言,日内瓦会议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新中国得以突破国际上的封锁线,正式走上国际政治舞台,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展现出了一个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

周恩来带领的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也被誉为“中国外交上的极大胜利”。

当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消息消息传到卓别林的耳中时,他不由得为周恩来爱好和平的精神感到赞叹。

在听说了同样爱好和平的卓别林因受美国迫害而隐居瑞士后,周恩来便打算和他深入交流,于是他便邀请卓别林夫妇共进晚餐。

实际上,早在40年前左右,周恩来便对传入中国的卓别林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很喜欢观看卓别林的电影,同时也非常认可卓别林在电影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当天晚上,华灯初上的花山别墅里,周恩来为卓别林夫妇举办了丰盛的晚宴。

宴会上,周恩来和卓别林展开了深入交流,周恩来提及了卓别林主演的一些电影代表作,譬如《城市之光》、《大独裁者》等抨击资本主义弊端、纳粹德国等,以及他在多年前和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领导我党进行革命战争的故事。

周恩来一边讲着这些故事,一边真诚地握住卓别林的双手,对卓别林的艺术才能作出了真诚、积极的评价。这令仍处于美国迫害的阴影之下的卓别林夫妇不由得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实际上,此时的美国当局不仅作废了卓别林的签证,而且已经在全美国对卓别林进行封杀,美国的所有电影院里都看不到卓别林参演的电影作品。

显然,卓别林在那几年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周恩来的一席话却如同让卓别林一下子振奋起来,他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入心间,多年以来积攒的负面情绪在今晚的宴会上霎时烟消云散。

在谈及日内瓦会议时,周恩来直言告诉卓别林“一切都和平地解决了”,卓别林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由衷地称赞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和外交风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周恩来为卓别林夫妇设下的晚宴上,餐桌上摆满了来自中国的美味佳肴,其中有一道家喻户晓的名菜——北京烤鸭,它作为压轴菜,被放在餐桌的中间。

图片源于网络

另外,餐桌上还摆上了来自中国的美酒,较为出名的有贵州的茅台酒,山西的汾酒等。

卓别林看到北京烤鸭后,不禁感叹道自己对鸭子有着深切的感情,并声称自己从不吃鸭子。

这是因为卓别林的经典荧屏角色——夏尔洛的走路姿态正是模仿了鸭子的步态,因此他对鸭子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

就在众人为卓别林的一席话感到遗憾时,他却说道:“这次我可以品尝一下北京烤鸭,因为这不是来自美国的鸭子。”众人听后,不由得开怀大笑。

如此丰盛的晚宴,令卓别林夫妇感受到了周恩来等人的诚意。酒过三巡之后,卓别林对这次的晚宴赞不绝口,特别是对桌上的茅台酒夸奖不已。之后,卓别林向周恩来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让我带一瓶茅台酒回去品尝呢?”

周恩来听后,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爽朗地答应了卓别林的请求,并立即叫人打包好一瓶上好的茅台酒送给了卓别林。

饭后,周恩来询问卓别林今晚的饭菜如何,卓别林表示非常满意,并特别提及了北京烤鸭。于是,周恩来立即命人再烤两只北京烤鸭,和那瓶茅台酒一并送给了卓别林夫妇。

卓别林夫妇

大快朵颐的卓别林再次向周恩来夸赞起了今天的晚宴:“今天是非常愉快的一天,吃的满意,谈的高兴!”临别之际,周恩来和卓别林夫妇合影留念,卓别林不由得再次感慨道:“今天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

虽说与周恩来见面次数并不多,但身为一国总理却能给予身处低谷的自己如此真挚的关怀,令卓别林的目光久久不愿意从周恩来的身上离开。

作为回礼,卓别林将自己主演的另一部电影《舞台生涯》的胶片赠送给了周恩来。

这次晚宴,令卓别林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在这之后,每次听说来自中国的艺术团体来到欧洲等国演出,卓别林都会带领家人前去观看,在旅行、宣传电影时,他还公开地宣传中国的文化。

周恩来和卓别林之间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他们二人的逝世。这段佳话,也一直流传到今天,周恩来的热情好客、以礼待人和卓别林的爱好和平、投桃报李让世人永远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卓别林   克尔   日内瓦   希特勒   周恩来   茅台   美国   饭桌   新中国   中国   总理   会议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