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上第一座现代桥-洛阳桥

洛阳有条洛河。这条河也是黄河下游南岸的大支流,其源头在四五百公里以外的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木岔沟。洛河从那个地方流出来,经卢氏、洛宁、 宜阳三县流到洛阳,然后又向东去,在偃师县杨村附近与伊河汇合,名字就变成了伊洛河。最后流到巩义,在洛口以北入了黄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于是就把位于北邙以南、 洛河以北的这座九朝古都叫了一个“洛阳”的名字。

洛河的历史与洛阳一样古老。历史上看,洛河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所谓的“洛浦秋风”,便是著名的洛阳八大景之一。千余年来,洛滨景色之佳,使得许多诗人感慕其名,为之长咏短叹,流连忘返。三国时,曹植说他在洛河之畔遇到一位神女,借题发挥写下一篇《洛神赋》,尤为传神地塑造了一位“翩如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禄波”的宓羲氏之女洛神,其形象之鲜明、风姿之绰约,简直要把人的魂儿勾了去。

洛河上很早就有了桥梁。像秦汉时期的复道桥、 魏晋以前的浮桥等,都为洛河上的南通北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不过那个时候这些桥还不叫洛阳桥。 真正称之为洛阳桥,是到隋唐时期才出现的。 隋大业元年 (605 年) ,隋炀帝为建东都而大兴土木,让人在洛河上架了一座桥。 史载:这座桥是用铁链把一艘艘大船连接起来固定于河面,然后在船上铺设木板建成的浮桥,又称“天津桥”。但也就十几年,隋末农民起义燃起的一把烈火就把浮桥给烧了。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640年) 洛阳桥重修,浮桥也被改建成了石拱桥。只是天津桥的名字又继续叫了一些日子。当时这座桥北与皇城南门的端门相应,南与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和表柱,两端有酒楼、 商家和喧闹的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如果是在拂晓时分来到桥上,但见一轮明月还挂在天空中,桥下波光粼粼,两岸垂柳如烟,清雅的意境使得“天津晓月”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那位列名“大历十才子”的李益写过一首 《上洛桥》的诗赞之:“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金谷园是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园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的金谷洞。当年站在洛阳桥向北望去,桃花灼灼、 柳丝袅袅、 楼阁亭树交相辉映的金谷园隐约可见,所谓“金谷春晴”,也成了洛阳八大景中的一景。

只是可惜,“安史之乱”后,洛阳桥便没了往日盛况。 伴随着五代十国的连绵战火,洛阳城里的建筑大多遭到破坏,洛阳桥亦不能幸免。渐渐地,人们就把它给忘了。后来还是一出豫剧传统戏 《洛阳桥》,又让人记住了洛阳桥,记住了洛阳桥上一位甩大辫的漂亮姑娘与一位英俊青年几多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 那位甩大辫的姑娘叫耶律含嫣,元朝洛阳侯耶律寿的妹妹,花容月貌,不堪深闺寂寞,带着丫鬟跑到洛阳桥上看景致来了,果真看到猎人花云一箭双雕,遂生爱慕之意。只是这出戏演的是元朝末年的事情,那个时候洛阳桥已是宋代重修过的。 重修过的桥后来也还是给毁了,一说是毁于洛河发的大水,一说是战事的破坏。不过,桥址后来还是被找到了,就在今洛浦公园旁边的两座洛阳桥附近。

两座洛阳桥分别建成于 1956 年和 1982 年,用的都是钢筋混凝土材料。 虽说少了些石拱桥的韵味,也缺了些可供诗人吟赋的细腻纹理,但是老桥新桥在洛阳城发展史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还是很重要的。老洛阳桥是洛阳城自古以来修建的第一座最长、最宽、最坚固的现代大型桥梁,有四百多米长,十多米宽;后来又建的新洛阳桥五百多米长,二十米宽, 比老洛阳桥还长、还宽,并且桥墩全用的是钻孔灌注立桩、钢筋混凝土排架,也比老桥更结实。现在老桥已经不让跑机动 车了,只让过自行车和行人;新桥车流如梭,走上去怕是没有眨眼的闲工夫。两座桥都安装了彩灯照明,到晚上也是长桥流光,河水溢彩;岸边的洛浦公园做了 个恰到好处的点缀,想是要比当年的“天津晓月”和“洛浦秋风”还要美。

说起来,这两座洛阳桥也真是让洛阳人骄傲。只是遗憾,真正出名的洛阳桥却不在洛阳,而是在福建省的泉州。泉州的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的洛阳江上,当年那个地方是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现在桥的一边连着洛江区,一边连着惠 安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过:中国的古桥他最欣赏的有两座,一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再就是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泉州洛阳桥建于北宋,主持建桥的是在开封做过京官又在泉州做过两任 知府的蔡襄。其实泉州洛阳桥的得名与中原迁徙过去的客家先民有着很大关系。古代中原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很多大户望族为避战乱而不得不举家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洛人士,他们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客家人”,讲的话成了“河洛话”,也就是现在的闽南语。那个时候泉州还是个很荒凉的地方,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故乡,于是就把故乡的地名也搬了过来。当时洛阳还是国都,因此以“洛”和“洛阳”打头的地名在当地很多。

2003 年10 月,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郑州召开,《大河报》记者专门进行了一次题为 “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特别报道。 他们从洛阳市的洛阳桥出发,沿着客家先民南迁的路线,走过安徽、 湖北、 江苏、 江西、 广东、 广西、 海南等省区,最后走到福建泉州市的洛阳桥。 一路上他们发现,这洛阳桥不仅仅是洛阳和泉州有,其他地方也有叫洛阳桥的,江西的庐陵有一条洛阳河和一个叫洛阳大屋的地方,安徽的淝水还有个洛河镇等。当年客家先民无论走到哪里,一直不忘自己根在河洛。留在各地称“洛”的山水和名 “洛阳”的古桥,依托的都是中原文化、 河洛文化和洛阳的历史,里面蕴涵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

参考书目:

《行走中原》,大象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20

标签:洛阳   洛浦   石拱桥   泉州   中原   先民   浮桥   客家   当年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