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最爱找这5类人,看完你还不改变吗?

#家庭健康守护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有“富贵病”之称的糖尿病,而糖友的年龄也逐渐低龄化。

有的人天天奶茶、可乐、饮料不离手,是的,喝的当下是很快乐,可这短暂的快乐可能是用你未来的健康来买单的!

那么,你知道糖尿病最爱找哪些人吗?以下这五类人群注意了!

1、饮食不当的人群

如同上文所提到的,不良的饮食行为很容易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对多数人来说,爱‬吃肉‬,口味‬便‬咸口‬,吃饭‬速度‬飞快‬,饮料‬不离手‬风等‬不良‬饮食‬行为‬,都是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吃太多‬或‬太少‬碳水‬。

有的人‬为了‬增肌‬减肥‬,会‬有‬节制‬的‬控制‬碳水摄入‬。吃太多‬碳水‬容易‬血糖升高‬这个‬不难‬理解‬,但‬为什么‬吃太少‬碳水‬也‬会‬有‬患‬糖尿病的风险‬呢‬?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摄入‬的‬能量‬百分比‬与‬新‬发‬糖尿病‬之间‬存在‬U型‬关联‬。

图片来源网络

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摄入过多还是过少,都会影响血糖升高。而大概碳水化合物能量占比在50%时,糖尿病的风险最低。因此,要懂得合理控制碳水的摄入。

3、不爱运动的人群。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成了久坐一族,上班坐,下班瘫,日复一日。但你知道吗,研究表明,久坐不动更容易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甚至有相关资料显示,每天久坐6小时以上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是增加了58%。

人一旦不爱运动,就容易肥胖,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也会下降,过多的脂肪还会促进胰岛素抵抗,因此容易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4、睡眠状况不好的人群。

这里的睡眠状况不好,主要指得是长期睡眠不足、长期赖床睡眠过多,以及睡眠质量差的人群。这一类人群因为生物钟被打乱,也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5、过于肥胖的人群。

就如我们上面所说,肥胖人群由于脂肪过多,会促进胰岛素抵抗,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虽然患糖尿病有多种因素,有些因素如家族遗传史、种族因素等等,这种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但上面的五种因素我们还是可以努力改变的,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1、调整饮食结构。

一天的饮食中,注意营养均衡,主食应以粗粮为主。配菜应荤素合理搭配,此外,要多吃优质蛋白,如鸡蛋、牛肉、鱼肉、豆制品等。还应注意的是,要多吃蔬菜,蔬菜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多吃蔬菜对人体十分有益。

另外,切记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少喝或不喝!如果实在想喝饮料,可以多喝喝牛奶,尤其是低脂或者脱脂牛奶。

饮食中注意以清淡为宜,切勿过于咸口,要减少对食盐的摄入。吃饭时注意细嚼慢咽,切勿狼吞虎咽,由此促进肠道吸收。

2、合理控制碳水摄入。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人体的健康着想,不推荐高碳水和低碳水摄入模式,可以多看看网上推荐的膳食指南,合理控制碳水摄入。

我国有很多重‬体力劳动者,因此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把碳水供能占比控制在 50%-65% 。

3、加强自身运动,避免久坐。

如果上班时间难以避免久坐,那么建议可以在上班间隙中偶尔站起来走动一下。除此以外,下班后尽量多进行有氧运动。你可以选择去公园跑跑步,也可以在家中跟直播跳跳操,总之,让自己动起来是最大的改变。

4、调整生物钟,改善睡眠情况。

长期熬夜的人一定要改掉熬夜的陋习,如果熬夜是工作所需,那么也要在白天将睡眠时间补回来。一个成年人,每天睡够7~9小时是最好的。经常睡太多的人也要注意合理控制睡眠时间。此外,如果睡眠质量不好,可以在睡前听听音乐、看看书,有助睡眠。

5、减肥。

如果你过于肥胖,那么,从现在开始,制定一个合理的减肥计划,开始动起来吧!当然,我是绝对不推荐所谓药物减肥的,所谓减肥的最好方法,一定是管住嘴,迈开腿,只要自己合理控制好饮食,再加强一下运动,相信体重都会有所下降。

减到多少呢?目标是‬让超重或肥胖者的‬BMI达到‬或‬接近‬24kg/m2,或者‬体重‬至少‬下降‬5%并且‬不反弹‬。

当然,并不是具备以上五种特征的人群就一定会患糖尿病,只是说他的患病风险会比较大而已。但我们要知道,健康无小事,所以一定要自己时刻注意身体状况,一旦发现任何不适,切记讳疾忌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   胰岛素   肥胖   睡眠   人群   饮料   因素   最爱   饮食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