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女儿想考哈军工却政审不合格,陈赓看后:你多填了个社会关系

“陈伯伯,我叫左太北,左权是我的爸爸…”

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站在了“哈军工”驻京办的门外。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从小就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志向, 她品学兼优,才华出众,但在填写入学志愿时,却因多填上了一个人的名字被认定为政审不合格,险些与“哈军工”失之交臂。

在情急之下,左太北找到陈赓将军,才化解了这个难题。

左太北不知的秘密

1939年4月16日,左权将军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他与才女刘志兰结婚,婚后一年,迎来了他们唯一的女儿。

彭德怀是第一个抱起左权儿女的人,他提议说:“既然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是因为出生在太行山区;左权的女儿出生在太行山北,那就叫太北吧。”

从此,就有了“左太北”这个名字,这也让左太北与彭德怀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就在1942年5月,日军纠集了三万大军,突袭八路军前线指挥所。

身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负责断后,掩护北方局机关、党校、新华社等数千人突围,在十字岭遭遇不测,在指挥撤退时,一颗炮弹落在了他的身旁,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在左权牺牲前的二十一个月里,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左权白天作战,晚上还要布置第二天的任务。

一有空闲就给后方的妻子写家书,以寄托思念之情,前后寄出了十二封书信,信中字里行间凝聚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女儿左太北的疼爱。

左权牺牲后,彭德怀十分伤心,亲自书写了左权将军的碑铭,有着“相与也深,相知更切”的记述,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在延安期间,由于母亲刘志兰工作繁忙,左太北被送到了延安保育院。

根据她后来回忆,她总是奇怪,为什么妈妈总是哭,爸爸怎么总也不来接我?过早地失去父亲,无疑是一种人生的缺憾。

但父亲左权的好友彭德怀却给予她极大的关爱,他总会去接左太北放学,俨然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左权的牺牲,让彭德怀万分悲痛,但他将这份悲痛之情转化成了对左太北的照护。

一有时间,彭德怀与妻子浦安修就将左太北带到自己的窑洞,给她洗澡、讲故事、陪她玩耍…

也可以说,在左太北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彭叔叔的照顾,也体味到了一些缺失的“父爱”。不仅如此,左太北还接受过毛主席的接见,这都为她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除此之外,左太北还不知道,父亲左权生前还有一位亲密的老友,那就是陈赓。

这还要从左权的“参军报国”说起。

1905年,左权出生于湖南醴陵县的一户贫苦人家。

他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人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打猪草、放牛娃的清贫日子里,渐渐练就了自身坚毅、倔强的性格。

左权很小才思敏捷、博学强记,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由于生逢在一个社会剧烈震荡的社会环境下,国弱民穷、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左权很早就建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

十九岁时,左权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投考了广州陆军大本营讲武堂,也就在这时,结识了也在这里学习的陈赓。

恰逢此时,黄埔军校正在组建当中,在“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革命感召下,左权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那就是投考黄埔军校。

很巧的是,左权与陈赓再次相遇,还被分在了一个学生队,并住在了同一间寝室的上下铺,这也更加拉近了二人的距离。

就这样,随着左权与陈赓接触的深入,感情愈加深厚。在陈赓的带动下,左权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革命意志更加明确和坚定。

此时,陈赓、左权等一大批共产党员活跃在黄埔军校,成为革命军中的有生力量,经过组织的考验,左权顺利地加入了共产党,需要提到的是,陈赓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由于左权将军牺牲太早,左太北孩童时期与彭德怀的接触较多,这些尘封的往事已经被岁月湮没。

因此,陈赓与左权的情谊深厚,交往密切,都成为她一直不甚了解得“秘密”。

烈士的女儿,政审居然会不通过?

上中学后,左太北的志向更加明确。

在当时,国际环境纷繁复杂,美、苏两国,通过军备竞赛互相制衡,研制了大量高精端武器,不仅作为恫吓、威胁对方的手段,这些也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隐患。

因此,年纪轻轻的左太北就意识到,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武器,才能完成保卫祖国的任务,而这就需要大量的军事科技人才,投身军事国防事业才是自己心中的理想。

1957年,母亲刘志兰要调动到包头工作。由于母亲刘志兰担心从北京转学到包头会影响左太北的学业,就将她委托给彭德怀代为照顾。

没想到,彭德怀直接让左太北搬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来方便照看,二来也可以跟自己的侄女彭钢作伴。为了让左太北不感觉到生分,彭德怀还特意腾出了一间房,让侄女彭钢住到了书房。

1960年,19周岁的左太北高中毕业,在填写志愿书时,写下了她心中的理想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人们常常提起的“哈军工”。

在当时,这所建国后全新组建的军工方面的最高学府,汇聚了国内顶尖的技术专家、学者,日后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国防、科技、军事工程人才,是许多有志青年梦寐以求的学校。

据她后来回忆,之所以要报考“哈军工”,主要是为了继承父亲左权将军的从军之志,并且这是她从小就立下的志愿。

不过,各项成绩都十分优异的左太北,本打算被“哈军工”录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会出现任何差池,但本以为板上钉钉的事,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递上志愿书后不久,左太北突然接到通知——因为社会关系中存在“历史问题”——政审不合格。

这个消息令左太北顿时倍感错愕,她在心中暗暗思索:“革命烈士子女,会政审不合格?”真是太奇怪!

原来,左太北在填写社会关系一栏时,将自己的二伯父左棠填了上去,而这个人的“身份”却给她带来了大麻烦。

原来,当年左权是一行三人从家乡出发奔赴广州从军,同行的其他两人中一个叫李任干,是左太北的姑父;另外一个叫左棠,是左太北的二伯。

到广州后,左权与李任干一同进入了黄埔军校,但李任干在东征惠州时牺牲,成为一名烈士。至今,惠州的东征纪念碑上还刻有李任干烈士的名字。

而左棠并未进入黄埔军校,因为与左权的政治倾向不同,左棠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在国民党军队中成为一名校级军官。

正是这个原因,属于左太北的亲属有“历史问题”,政审自然不会通过。

这可难住了年幼的左太北,不知应该如何是好。彭德怀伯伯的一句:“你可以直接去找陈赓!”这才使迷茫中的左太北找到了方向。

陈赓直言“哈军工不会将你拒之门外!”

1960年4月份的一天,稚气未脱的左太北,来到了灵镜胡同10号院,这里既是“哈军工”驻京办的所在,又是陈赓在北京的居所。

没想到,还未等门口的警卫员通报进去,陈赓将军就迎了出来。

此时,陈赓因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正在北京调养。他不顾虚弱的身躯,一边拉着左太北的手,一边问道:“是太北!这么多年,也不来看我?有事吧!

腼腆的左太北一边秀气地抿着嘴嘿嘿笑着,一边将此次来是为了投考“哈军工”的来意告诉了陈赓。

陈赓听到后,十分欣慰左太北能够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从小就有参军报国的志向。

接着,陈赓对左太北讲起了与左权相处的一段段往事,提起了左权与自己曾是同屋上下铺的好友,并且是他入党的介绍人。

左太北这才知道父亲左权与陈赓竟然还有非同一般的情谊。

但当提到了是政审出了问题,陈赓先是一惊,后又接着说:“你为什么要多填上伯父左棠的名字?”

实际上,虽然是左太北的二伯父,但他们叔侄二人,从未谋面,也谈不上何种“社会关系”。

左太北用着纯真的眼神看着陈赓,坚定地回答道:“我必须要实事求是,做到对党忠诚,所以就没有考虑那么多,如实写下了。”

思索了片刻后,陈赓便斩钉截铁地言道:“烈士的子女不收,我们收什么样的人!”

之前,为了充实“哈军工”师资力量,使这所学校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陈赓千辛万苦,还多次请周总理特批,才从国内抽调了一批批的知名教授、讲师,但也有因为“出身”、“历史问题”等原因,卡在了“政审”这一关。

而面对这种问题,耿直的陈赓多次出面,对着审查人员讲: “我在年轻的时候,曾冒着枪林弹雨,救过蒋介石一命。不让这些好不容易请来的教授们教书,就免了我这个校长!”

回想起昔日的战友左权,陈赓在心中五味杂陈,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左权将军是为国献身,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如果左太北,是因为一个从未谋面的二伯带来的“历史问题”而与“哈军工”失之交臂,未免太过可惜。

像左权将军子女这样的忠烈之后,国家应该好好培养,让她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很快,在陈赓的帮助下,左太北收到了被录取的消息,左太北欣喜地将喜讯告诉了彭伯伯,拿出了笔记本,请他为自己提一句话。

而彭德怀留下了“祝你永远青年!”几个字,以表示祝贺。

就此,左太北奔赴哈尔滨,开始了军校的学习生活。

在哈军工学习期间,左太北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她总是步履匆忙,争分夺秒地在忙于学业,学校里最后回到寝室,最早来到教室的那个人就是她。

同时,左太北做事风格低调,从来不张扬,也不凭借着“烈士子女”的身份谋求特殊照顾,以至于直到毕业,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左太北就是左权将军的女儿。

毕业后,左太北被分配到中国航空航天相关部门工作,参加了众多国防工程的建设,在国防科技、航天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

晚年后,左太北致力于党史、军史的研究,还经常到父辈曾经战斗过的太行山区对老区人民进行慰问,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那里的贫困百姓。二来,为了寻找党史、军史的相关素材、资料。

她曾说:“要像自己的父亲那样,为人民服务,花光自己的积蓄也毫无怨言”。

反观左太北对自己的个人生活要求,家里的家具都是用了几十年都没有更换的“旧家伙”,餐桌、餐椅破旧不堪,家里像模像样的,仅有一个旧书架、旧斗厨。

2005年,左权将军诞辰百年之际,左太北潸然泪下,激动地说道:“爸爸,您是我永远的英雄!”

2019年6月25日,左太北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在葬礼上,三代总理送来了花圈和挽联,纪念这位烈士的女儿。

结语

作为革命者的后代,左太北一生从未向党提出过特殊要求。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骨。

左太北与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们一样,左太北保持着不搞特殊的优良传统,她不仅将这一风格继承下来,还影响了身边的所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左权   黄埔军校   太行   女儿   社会关系   烈士   北京   子女   将军   牺牲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