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去世10天后,朱德才知道儿子死讯,他哽咽到:你们这样不对啊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4年6月10日,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因病去世,因为事发突然,他在临走前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10天后,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才从妻子康克清口中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

“抢救无效,朱琦走了,追悼会都办好了,孩子们想回来看看。”

朱德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从口袋里摸出一支又一支烟抽了起来。

其实他的内心十分难过,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他一时之间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去世的消息,只能用这样的方式默默发泄心中的悲伤。

那么到底为什么家里人没有及时地向朱德告知孩子的情况,导致朱德没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呢?

老年朱德

朱琦的坎坷童年

作为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首,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朱德: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每个国人都知道朱德元帅,他对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婚姻却不太顺利。他共有六段婚姻,却只留下两个儿女——儿子朱琦和女儿朱敏。

1916年,朱德跟随讨袁护国军进行北征,妻子萧菊芳毅然追随朱德前往四川,于同年九月产下朱琦。

朱琦

朱德第一次见朱琦的时候,就很喜欢这个孩子。

喜上眉梢的他把儿子抱在怀里不肯撒手,而且还发现朱琦的右耳旁,有一根细细地“栓马柱”!老人们都认为这是福气的象征。

于是朱德就给朱琦取了个小名叫做“保柱”,希望儿子的一生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可是,朱琦并不是个有福气的人,他刚出生还不到四个月,母亲萧菊芳就得了痢疾,当时医疗条件差,物资匮乏,这种病死亡率极高。两年后,年仅34岁的萧菊芳就去世了。

萧菊芳

朱琦的小小年纪就没了母亲,父亲朱德也常年在战场上为了人民南征北战,根本无暇照顾年幼的朱琦。

年幼的朱琦没人照顾,好友孙炳文劝朱德再婚,有个妻子打理家务事,才有精力料理家国大事。朱德仔细思索了一番后,最终还是同意了。

孙炳文将自己的外甥女陈玉珍介绍给了朱德。陈玉珍是个朴实善良的女人,朱琦一直被陈玉珍当作亲儿子一样对待,这让朱德很欣慰,专心将精力都放在了革命上。

陈玉珍

这之后,陈玉珍带着朱琦一起住在乡下。

长年都见不到父亲,朱琦几乎记不清父亲的容颜,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只有六岁,不像其他小孩,在朱琦的记忆中,从来没有和父亲快乐玩耍的童年回忆。

他和继母陈玉珍住在一起直到长大,那时候大街上贴满了朱德的通缉令,陈玉珍为了保护他,只能隐瞒他的身份,带着他东躲西藏过起了居无定所的生活,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们最终与朱德断了联系。

但让谁都没想到的是,即使母子二人这般隐藏,朱琦还是出了事。

青年朱琦

战时的再度重逢

1937年,朱琦意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起来。直到在重庆谈判的时候,云南军阀才把朱琦的行踪说了出来。

在朱德去南京参加会议时,从国民党军龙云口中得知,朱琦就在龙云部队中,朱德十分激动,迫不及待想要见到儿子。

可毕竟是战时,朱德也不好轻易就跑到龙云的部队里见儿子,只能向周恩来总理吐露自己希望让儿子来到自己的身边。周恩来理解他内心的情感,哪会有父亲不想见到自己的儿子呢?更何况他们已经多年没有见面......

朱琦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最终被带到朱德跟前。

看到多年不见的儿子,已从一个孩童长成了一个青年,而自己却没有亲历儿子的成长,朱德觉得对不住儿子,他十分激动的摸了摸儿子的右耳朵,寻找到那根“拴马柱”。

摸到了“拴马柱”的朱德不由的笑了起来,高兴的说到:“没错,就是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啊!”

时隔多年再次见到儿子,朱德激动难掩。对于朱琦来说,他的内心显然也并不比朱德平静多少。

朱琦害怕久别重逢会生疏,但朱德见面的一个大大的拥抱让朱琦放下了顾虑,他知道即使多年没变,父子间的感情还是没变。

朱琦并没有责怪父亲没来看他,因为他知道父亲是为了革命而选择将家庭放到第二位。虽然已经很多年没有见面了,但是父子俩的关系却是无比得亲密。

朱琦一向以他父亲为楷模,他也是因此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38年,朱琦主动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从党校毕业之后,朱琦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一毕业,朱德就把朱琦送往了抗日前线。许多人都来劝说朱老总:“朱琦可是你的独子啊,就不要往前线送了吧!太危险了!”

朱德对他们说:“我的儿子不上前线,谁的儿子上前线?”

朱琦也没有辜负父亲,他在部队表现突出,立下了许多战功,但战场刀枪无眼,不管是谁的儿子,在战场上都是平等的。

可惜在一次战斗中朱琦腿部中弹,虽然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残疾。

行动不便的朱琦没有办法,只能从前线退下来,前往抗大七分校当上了队列科长。不过也正是因为回到大后方,朱琦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朱琦

频频被拒绝的爱慕

1944年,抗大七分校女生大队有个女生名叫赵力平,某天被教导员找到,让她去大队一趟。

赵力平不知道是去干什么,还害怕是犯了什么错误,去了才发现,教导员是在为自己说媒!而对面的男同志,就是朱德之子——朱琦。

教导员问赵力平:“小赵,你觉得那人怎么样?”

赵力平面露难色,连忙摆手拒绝,但谁都没想到,朱琦见了赵力平一面,已经一见钟情。

朱德和朱琦、赵力平

朱琦对赵力平展开了“猛烈”的求爱攻势,但不管朱琦怎么追求,赵力平始终都不肯同意。

但朱琦感觉得到,赵力平是对自己有心思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对他很是回避,始终不肯见朱琦一面,连朱琦主动邀请她到家里做客,先见一见朱德和康克清,赵力平都没有答应。

但连赵力平自己也没有想到,就是因为她的这种性格,让朱家更加满意。朱老总的夫人康克清非常喜欢她,十分想赵力平当自己“儿媳妇”。

康克清看中了赵力平的人品,于是邀请贺龙和女将军李贞一起帮忙做做赵力平的工作。

李贞

贺龙把这个“任务”更是看成一件要紧事来做,他一有空就追着赵力平“催婚”,他实在不理解,朱琦人品好、家庭好、长得也不错,赵力平到底哪里不满意。

有天,赵力平实在是被催的耳朵快起茧子了,这才犹豫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他家官太大了!”

“官太大?共产党的官又不会打人,自然也不会害人!”贺龙说到,他这才知道,原来是赵力平害怕自己配不上朱琦。

“我是司令员,我说了算!好了,你们马上结婚,我也好交差!”贺龙说完便拿起一张纸条写下:“批准朱琦同志和赵力平同志结婚。”

赵力平并没有阻止,事后大家才知道原来赵力平也是喜欢朱琦的,就这样朱琦和赵力平在大家的帮助下喜结良缘。

而她在与朱琦结婚之后,才知道朱琦过得并不是什么“达官贵族”的生活,同她一样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共产党员罢了。

朱德和朱琦夫妇

按理说,朱琦是“位高权重”的大元帅之子,又立下了许多战功,从前线退下来后,理所应当混得风生水起。

但事实上,朱德的原则是非常坚定的,他对自己的独子,没有半点溺爱,也是非常严厉的。

谁也不能有“特殊待遇”

朱琦虽然是“朱德总司令儿子”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名头享受过任何好处。

1942年年初,朱琦因为受伤暂时回到了延安休养,平时就和父亲朱德生活在一起。

有一次,朱琦洗衣服时没有肥皂用,担任朱总司令参谋的潘开文看到了这一幕,心里不是滋味。

于是他吩咐人从总务处拿了两块新肥皂送给了朱琦,潘开文认为只不过是两块肥皂,而在朱德眼里,这就是坏了规矩!

潘开文

送肥皂的一幕恰恰被朱德看到了,这两块肥皂可是公家的东西,当即冲着潘开文大发雷霆呵斥道:

“就算是我的儿子,也没有权力用公家的东西!以后不准再拿给他用!”

朱琦一直牢记着父亲的教诲,从这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没有向公家提出过一次请求,破过一次规矩。

解放后,朱琦也没有享受到特殊待遇,朱德让他到火车上烧锅炉,当一名普通的工人。

火车锅炉工

在部队上是副团级干部的朱琦转业后居然变成了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朱琦想不通,在部队好歹是个干部,也没犯过错,咋转业后就成工人了呢?

实在想不明白的朱琦就去打听了一下,这才知道了当工人是自己父亲朱总司令的安排。

朱琦没有奢望过父亲会特殊照顾,但也没想到朱德总司令会直接让自己当个普通工人,这连正常的待遇都没得到。

朱琦鼓起勇气跑到北京找朱德解惑,对此,朱德带着火气说到:“副团级干部就不能学开火车了?好多人想开火车还开不上呢!”

作为儿子的朱琦也很了解自己的父亲,知父莫若子,他从父亲坚定的语气中知道父亲不可能改变心意,就开口说:“行,我去!”

看朱琦如此懂事,朱德开口解释道:

“我们的国家啊,许多人都愿意当干部,认为当干部荣耀体面。其实啊,当干部算个什么呀,当干部就是要给群众办事情,那不给人民办事情,那还荣耀体面吗?”

朱德总司令的话让朱琦茅塞顿开,之后,朱琦便安心去当铁路工人了。朱琦踏踏实实的工作,一步步地学会开火车,从锅炉工成长为了一名火车司机。

当年的火车司机

1969年,朱琦到了山西榆次参加劳动,年底,又到了天津一个叫汉沟的小车站当起了仓保员,在这里一待就是3年,直到1972年,他又重新被安排了一个新工作。

之后,由于身体劳累过度,本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朱琦身体逐渐虚弱。

即便如此,他也始终坚守岗位,一心扑在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上,这也让他的病情加重起来,最后心脏病发作倒在了病床上。

这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所有人都瞒着88岁高龄的朱德,没人敢告诉他,他唯一的儿子比他先一步去世了...

因为儿子在天津,自己在北京,朱德和儿子一直以来都保持着电话沟通,儿媳赵力平为了隐瞒住此事,一直假装朱琦不方便接电话。

这点伎俩哪瞒得住久经沙场、见遍人间事的的朱德总司令,朱德质问她为何最近都不让朱琦接电话,赵力平想不出更好的理由,也只能说:

“朱琦因为心脏病在医院抢救,但是没有什么大碍。”

朱德其实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一直寝食难安,一有空就追着儿媳赵力平问:“朱琦好些了吗?醒过来了吗?”

直到6月20日,朱琦的葬礼和追悼会都办完了,康克清和赵力平才商量将事情的真相告诉朱德。

康克清小心翼翼地走到躺在沙发上看报纸的朱德面前,说:

“我告诉你一件事。”

“你说吧!”朱德似乎早有预料,淡淡答道。

“6月10号的时候,朱琦走了,追悼会已经办完了...我想让孩子们都到家里来聚一聚。”

“你们为什么现在才告诉我?你们这样做不对啊...你们为什么不早点说,你们对我太残忍了,这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啊!我朱德就这么一个儿子,没想到他年纪轻轻就走了,真是太可惜了,他进了中央党校,又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这样死了,真是可惜。”

老年朱德

儿子去世后,朱德的身体状态就一天不如一天,他经常坐在那里思念儿子,但身边却没有人陪伴。

军委考虑到朱德年纪也大了,儿媳赵力平也常常忙于工作无法兼顾家庭,朱德现在失去了儿子,状态也不好,便把他的三孙朱全华调到北京工作,以便照看朱德,排解朱德的烦闷。

朱全华刚调回来的这天,他就马不停蹄的去看望爷爷。刚一进屋,朱德就诧异地问他:“你是不是被军队给辞退了?”

朱全华清楚爷爷的脾气,他不敢说真话,支支吾吾回答:“不是,我这段时间是部队派我去北京做报告,要在这里住上两天。”

朱德暂时相信了他说的话。

此后一个多月,朱全华多次到朱德家里探望,使朱德起了疑心:“你不是说过住几日就走吗?都过去那么长时间了,军队还不让你回去?是不是真被开除了?”

朱全华也知道,这件事已经瞒不住了,他只好将这件事告诉了老爷子。

朱华全

朱德马上把他的首长叫到家中,说:“我知道,这是组织上对我的关心,但是我不想让他照顾我,他还年轻,还需要历练,把他放在温室里,他能成长起来吗?让他去军队多磨砺一下!”

“可是,老总……”

“多谢诸位的好意,不过朱家需要的可不是什么孝子孝孙,而是革命的接班人。”

首长没办法,只好说道:“老总,您决定了,咱们就把全华调回去!”朱德说道。

朱全华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好是大年三十。他去找外公,说:“爷爷,您就让我陪您过完春节再回去吧!”

朱德严肃地说:“军令如山,你作为一名军人,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吗?赶快回去,就算明天是大年三十也要走!”

朱琦病逝后,组织方面也曾考虑把天津的赵力平调到北京,既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朱德,也是为了安抚丧夫的赵力平。

朱德却坚决地说:

“力平在天津工作多年,有群众基础,工作又好,到北京来工作也不容易,不如留在天津。”

一句话,就把组织的提议给否决了。他的秘书谈到这一点时,说:“总司令是个正统的人,从不替一个孩子说话。”

事实上,朱德并不是一个过于传统的人,而是由于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使他不能搞特殊,他不允许组织对他额外的照拂。

朱德于1976年7月6日在北京去世,他特别为他的家人写了一句遗言:

“如果我死了,我什么财产都没有,我的房子是国家的,房子里的桌子也是国家的,你们都不能要。不过,我自己购买了一些书,也有一些是政府发给我的,大家可以看看,也可以拿来研究学习。我的会客室里有一个主席像,这个你们可以拿走。”

朱总司令在世时,将自己的性命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临终时,将所有的家产都献给了祖国,他的一生,没有辜负过“人民的荣耀”这五个字。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时代,过着安定的日子,是一代代革命先辈用自己的性命换来的,朱琦身为朱德之子,虽然比不上自己父亲的丰功伟绩,却也为国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朱德与朱琦都是我们值得铭记的英雄。

对于朱琦这位努力追赶父亲的英雄之子,大家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参考资料:《朱德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之子   儿子   总司令   死讯   天津   肥皂   北京   天后   部队   父亲   干部   工作   朱德才   朱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