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四千余万亩国土披上绿装

“青海这十年”林草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四千余万亩国土披上绿装

9月2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青海这十年”林草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尔平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行稳致远,林草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我省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目前,我省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国家验收,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推进,积极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

开展4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内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打造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通过森林草原保护修复,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更高层次上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示范。

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将8类109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自然保护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8%,国家公园占到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7%,基本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完成四千余万亩国土绿化

2012年以来,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湟水流域百万亩造林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先后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和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期间,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066.9万亩。

防沙治沙实现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全省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呈现“双缩减”态势,沙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发展空间稳定拓展、绿色屏障更加牢固。十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336.95万亩,建成5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12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获批12个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全省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效治理可治理沙化土地达30%以上。

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

坚持把湿地保护作为维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的重要依托,全省国家湿地公园数量从2013年的1处增长到目前的19处,认定省级重要湿地32处。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三江源综合试验区22县区设置963名湿地管护员,管护面积达到2890万亩。

十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湿地保护资金11.9亿元,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257项,修复退化湿地22万亩,完成退耕退牧还湿44.25万亩,一批退化湿地得到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强。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我省湿地面积7651万亩,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1.86%,面积居全国第一。

救护野生动物1000余只

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专项打击行动,有效遏制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青海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颁布实施十年来,共受理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案件7000多起、兑现补偿资金4000余万元。2022年,联合省财政厅制定印发了《青海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保险赔偿试点方案》,青海成为全国首个赔付区域最广、赔偿类型最全面的实施野生动物致害政府救助责任保险全覆盖的省份。

完成全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以及普氏原羚、黑颈鹤、兰科植物和冬虫夏草重点分布区的调查。十年来,全省各地累计救护野生动物50种1000余只,全省野生动物保护收容救护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在雪豹、高山兀鹫、秃鹫等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以及丁香、山莨菪、油麦吊云杉等珍稀特有野生植物的野外抚育、人工驯化繁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建成全国最大枸杞种植地区

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地区、有机枸杞生产基地。目前,全省枸杞种植面积达到74.8万亩,认定有机枸杞面积近20万亩,有23家企业正式注册“柴达木枸杞(柴杞)”商标。全省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近15万亩,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当归、黄芪生产基地,完成“十八青药”认定工作。冬虫夏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虫草交易会机制性落地青海。

目前,国家级林草龙头企业达到6家,省级达到107家,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2143个,全省林草产业产值达到394亿元。通过就地转移劳动力、土地流转等形式参与林草产业发展,提升农牧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

“十三五”期间,省林草局充分发挥林草行业资源优势,实施生态保护扶贫,在全省共设置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其中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岗位4.99万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9.6亿元,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三江源地区达到2.16万元,带动近18万贫困群众脱贫,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实施林草产业扶贫,大力支持发展经济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中藏药材和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带动农牧群众就业近30万人,带动农户近12万户、40万人,支付各类劳动报酬近15亿元。

实施生态补偿扶贫,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湿地补偿等国家补偿补助资金,累计补贴农牧民各类生态直补资金29.5亿元,不断增加农牧民群众家庭收入。

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2012年的54.22%,提高到2021年的57.8%。鲜草产量达到10549.5万吨,每年约2.45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2.29亿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十年累积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27.46亿元,79万户农牧民受益,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多幅摄影作品获得国际摄影奖

大力推进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把丰富的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资源打造成自然生态体验区和环境教育展示平台。加强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生态旅游、观光体验、民俗文化等生态文化产业园。开展生态课堂进校园和自然体验活动,探索建立规范、现代、专业的自然教育体系,建设了一批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博物馆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体验和教育基地。

近年来,青海多幅生态摄影作品获国际摄影奖,形成“青海生态摄影现象”,青海生态摄影作品不仅真实记录了青海国家公园多样化的生态样貌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呈现了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而且为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作出了贡献。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青海省林业草原局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青海   国土   青海省   农牧民   枸杞   湿地   自然保护   野生动物   全省   国家公园   草原   面积   生态   自然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