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小平考察兰州,看到一妇女后惊愕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1964年,邓小平来到兰州一处工厂进行考察,他与陪同人员一边交谈,一边和厂里的工作人员挥手致意。

就在这时,有一位衣着朴素的女工,引起了邓小平的注意,邓小平在看清这位女工脸庞的时候,十分诧异,立即走上前去询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这位女工是谁,为何邓小平见到她会如此惊愕呢?

图丨邓小平

放弃优渥条件,时刻心系祖国

这位看似平平无奇的工厂女工,实则有着很大的来头,她,就是为我国科研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著名女物理学家——王承书。

要知道,在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很少有女生能够做出突出的成就,而王承书,便是这个领域的一枝独秀。她不仅在研究物理学上坚持了下来,还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

王承书出生在1912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注定了她无法在国内稳定的潜修学业。在十八岁那年,王承书成功地考上了国家知名大学——燕京大学。

1936年,她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学业之后,选择留在母校担任教师。但是,那时国内动乱不安,战争频发,整个社会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人民的生命安全尚未能保证,更别说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了,于是,再三思考之下,王承书决定与丈夫张文裕出国深造,学习先进的科研知识,再回国报效国家。

图丨王承书

就这样,王承书和张文裕两人便踏上了旅途,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了解到美国有一个项目,叫做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专门向全社会招收天资聪颖的未婚女性,为其提供学习基金。

这让王承书有些犯了难,对于知识,她是十分饥渴的,在过去的几年中,时刻都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所以对于机构的基金,她很是渴望,但是自己却是已经已婚的状态了。

为了给自己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王承书专门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向该机构阐释了自己的情况,并且在信中写:“女子能不能成就事业,绝不是由结婚与否来确定的。

随后,王承书便在家中等待结果,本以为美国会很严格,并不会接受她一个已婚女。

图丨王承书和张文裕

但是,没想到的是,王承书还真被该机构接纳了,也就是说,这个基金会愿意为其提供奖学金援助,这也许就是知识的财富和魅力吧。

就这样,王承书凭借着美国助学金机构提供的奖金,前往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

虽然身在美国,但是王承书的心,却一直在国内,她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局势状况,战争动态,每当祖国面临重大战争的时候,她的心也跟着一起揪了起来。

王承书担心祖国的安危,虽然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祖国没能给她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生长环境,但是她却没有被美国优渥的条件所蒙蔽了双眼。

她仍然热爱祖国,心念着祖国,惦记着祖国,她期盼着祖国能够早日解放,能够恢复和平,王承书已经下定了决心,等到国内环境稳定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国内,参与国内的建设。

图丨王承书

因为王承书心里清楚:她是中国人。

1944年,王承书凭借着自己聪明的头脑,和刻苦的努力,完成了在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习,取得了相应的学位证书。

在校学习期间,王承书和她的导师乌伦贝克一起合作,完成了许多学术性的论文,在美国物理学的多个领域都有所开拓,密歇根大学自然意识到了这一人才的宝贵性。

在王承书博士毕业之后,密歇根大学邀请王承书继续留在该校任教,于是,王承书便开始在美国担任起了教师的职位。不得不说,出色的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够取得成就。

即使是一名老师,王承书也能够在众多老师中脱颖而出,获得同事以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她的职位,也从一个小小的副研究员,成功转正。

图丨王承书

除此之外,王承书还到了美国著名大学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曾两次前去参与讨论工作。

现在的王承书,可以说在美国已经混得风生水起,有了自己的一席位置,如果她继续这样安稳的生活,那未来一定是光明无限的。

但是王承书,她却不这么觉得,在外面待的时间越长,她越是想念祖国的乡土,她想念中国的山山水水,就像外出求学的游子,想要回到自己家乡一般。

终于,她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那天。1949年,王承书知道,她终于可以回到家里了。于是,她便和丈夫一起计划着,寻找一个合适的日子,回到祖国大陆去。

但是,现实可远远没有她想得这么顺利,她想回到祖国,但是美国可未必想放她走。

图丨王承书(后排左一)

一波三折,七年终回国

在美国已经学习数年的王承书,可以说,已经掌握到了美国物理学尖端知识的各种前沿机密。美国除了不想放走这么一个人才以外,他们更不想让这个人才流动到自己的敌对国去。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王承书就想要回到祖国,但是奈何,那时她刚刚有了身孕,行动十分不便,所以,夫妻俩决定将孩子生下来,情况转向稳定了之后,再回国发展。

可是,没想到意外很快就发生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而朝鲜与中国又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美国攻陷朝鲜,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两国之间关系可谓是剑拔弩张。

此时,身在美国的王承书,更是不敢提出来想要回国的想法,无奈之下,王承书只得看着自己的祖国深陷战争危机,好在中国志愿军英勇无比,朝鲜战争取得了胜利。

在中美两国的局势稳定一些之后,王承书便迫不及待地,向美国政府申请了回国申请。因为她时时刻刻期待着,能够早一点回到祖国。

图丨王承书和张文裕

奈何,美国对她的申请直接驳回,为了能够留住人才,美国先是派出了当年带领王承书学习的导师,以及她的同事们,让他们出面劝说王承书,使其继续留在美国。

她的朋友们也都纷纷劝告她,毕竟美国有着如此稳定的国内环境,并且各项技术都十分发达,走在世界的前沿,倘若留在美国发展,她的个人价值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

这些事情王承书她又何尝不知道呢?她又怎不知中国的落后与美国的先进呢?但是,她已经在个人与国家之间,选择了国家。

此次回国,为的就是发展中国的物理学事业,把先进技术带回到她的祖国去。所以,对于导师和同事们的劝阻,王承书纵然感到感激,有些不舍,但是心意已决,自然不会改变。

眼看着同事劝导不成,美国甚至介入了官方人员出面。

图丨王承书夫妇和邓稼先、杨振宁

他们对王承书夫妇承诺,可以给其非常优厚的待遇,并且明确地表示,倘若他们两人愿意继续留在美国,参与科研事业工作,那么他们将会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公民。

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王承书夫妇也没有答应,他们并不在乎个人发展得好与坏,他们单纯的只是想要回到祖国。

这下柔性劝导不成,美国这时候就有些急眼,露出了他们丑恶的嘴脸。联邦调查局,为了不让王承书夫妇回到祖国,开始对他们二人进行管制,甚至限制二人的人身自由。

对于夫妇两人屡次提出的回国申请函,美国自然也是一律退回,还在他们家附近布满了眼线,生怕他们逃走。

其实,早在做出回国这个决定的时候,王承书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旅程将不会是那么顺利的,一定会是充满艰辛的。

图丨王承书

不过,她已经做好了面对困难的准备,既然美国不愿让他们人回去,那么他们就一点一点地向祖国传递信息。

其实,早在两人下定决心回国之后,就已经意料到了,一定会遭到美国的拒绝,于是,早在那个时候,机智的王承书便开始一点一点的,向祖国邮寄信件,传递信息。

为了不让人怀疑,每次王承书都会选择一个不同的地点,而且只寄一些零碎的信息。

联邦调查局一直对他们进行监管着,但即使在这种高压的情况下,王承书夫妇,仍然在向国内传递信息。短短几年间,已经有多达300份的珍贵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传回了祖国。

这足以可见,王承书和张文裕两人赤诚的爱国之心。

图丨王承书

可以说,我国在超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进步,离不开这些默默为祖国付出的人,他们心系着祖国,祖国也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

在这段时间内,周总理一直都在与美方进行交涉,在国际社会上发声,想要接这些因为地域被美国限制的中国人回家。

终于,在1956年,历时7年之久,王承书夫妇终于回到了他们日日思念,心心念念的那个祖国。

在我国的不断交涉努力下,以及她们两个人坚持下,终于被解除了管制。美国海关十分严苛,因为担心王承书夫妇回国时,会从美国带回去一些科研机密。

但是,相对于此刻显得有些小心眼的美国来说,王承书夫妇是一脸淡然的模样,他们根本不会做这些事情,来的时候轰轰烈烈,走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带去什么。

图丨周总理

我国为了能保证夫妻二人的安全,还专门带两人绕路,从印度转入境内,防止有恶意分子的袭击,就这样,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夫妇两人终于回到了祖国。

再次踏上故土,那迎面而来的熟悉感,让王承书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离开了这么久,再一次站到这样的土地上,内心感慨万千。

她终于回来了,这里的一切,都让人那么的心安。至于她的眼泪,一方面是为自己过去回国之路的艰辛,另一方面,则是回到祖国的激动。

不过,王承书很快就拭去了眼角的泪水,流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调整好状态,她又昂首阔步地走上了前去。

图丨王承书和张文裕

离开家人,全身心奉献祖国科研

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评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武器。

我国当时,极度缺少原子弹研发领域方面的技术人才,王承书的顺利回国,无疑是为我国原子弹研发领域,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回到国家之后,王承书先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同时还兼职当着北京大学的教授。在祖国,她肩负起了物理学理论研究方面的重任。

1958年,我国筹建了第一个热核聚变的研究室,那个年代,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人才,可谓是十分稀缺。

在王承书回来之后,她自然也被安排到了,原子能研究所的热核聚变研究室,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

图丨王承书和其他科研人员

其实,这个领域和王承书的学术研究方向,有些背离。但是能够为了在祖国原子弹的研究事业发展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承书甘愿,在这个空白的领域,去苏联学习进修。

回国三个月之后,她便一心扑到国内的原子能研究工作中。

而就在1961年年初,王承书意外地接到了一个任务。钱三强来到了王承书的办公室,与她进行了一次谈话,问她是否愿意去接触一个全新空白的领域——气体扩散。

这让王承书有些不太理解,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可谓是一个白板,随后,钱三强就向她解释了,为何专门找到她来做这件事情:首先,气体扩散是为了原子弹的发射做燃料准备。

而在这一方面,我国一直借助着苏联的帮助,但是因为国际关系紧张的原因,苏联将专家撤走,这导致了现在气体扩散的专家极为空缺,严重的搁置了研究进度。

图丨钱三强

如果能源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就更别谈原子弹的研究发了。无奈之下,学习能力强,并且理论基础知识十分扎实的王承书,无疑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她还是在我国研究领域前沿的人,很适合这项工作,这块领域的研究,当时是属于国家级别的保密项目,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告知。

所以,这个任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一方面,需要人有着极大的耐心,另一方面,还要忍受不能与家人联系之苦。

钱三强本以为王承书会犹豫再三,并且同家里人商量一下这件事情,但没想到,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王承书之后,王承书二话不说的,直接便回复:“我愿意。”

对此,王承书的解释是:国家需要我,那么我就愿意为国家发光发热。之前,在个人与国家面前,她选择了国家,后来,在小家与大家面前,她又选择了大家。

图丨王承书和张文裕一家

1961年,王承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她便在研究室与宿舍之间两点一线。苏联留下的这个烂摊子,是一个攻克难度非常大的问题。

但是,对此王承书并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她夜以继日地研究,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将之前苏联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一一解决,并且提出可行的方案。

在简陋的环境下,她甚至要自己掏钱买一些日用品,但就是如此,王承书也毫无怨言。终于,在两年多的时间后,在王承书的引领下,我国成功的自主研发出了浓缩铀。

也就是在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浓缩铀生产的504厂时,偶然发现了这个著名的女物理学家,也就是我们开头的那一幕。

在参与研究的三年之间,王承书与家人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图丨王承书(右)

在项目结束之后,她无疑是迫切地想要回到家中,与丈夫孩子团聚,但是就在她东西都还没收拾好的时候,钱三强再一次找到了她。

钱三强的到来,意味着这下又有新的任务了。而这一次,虽然心中对家里的亲人是无限思念,但是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钱三强派给她的任务,就是担任华北605所的研究员,针对物理方面展开研究。这下,她回家的行程又被搁置了下来。

不过王承书内心毫无怨言,她依旧任劳任怨地,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在研究所的这段时间,王承书依旧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钻研。

1973年,王承书主动地提出了两项提议:离心分离法和激光分离法两个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都被列入了国家的重点科研攻关计划,而王承书也是这两个项目计划的专家组组长。

图丨工作中的王承书

1978年,此时此刻王承书已经66岁了,年龄的增长使她的身体状况也日渐下降。

对此,国家提出让她回到机关工作,在家里居住的建议,这样有利于她的身体。

但是王承书却直接出言拒绝,她并不想离开一线,她想要继续奋斗,在祖国科研前沿培养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直到1980年,王承书才回到了机关单位。

即使这样,她仍然没有怠慢,在回到机关之后,还兼任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教授,以及大连工学院物理系的教授。

1994年的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用一句话总结她的一生,那就是不断为祖国事业发光发热,她的不世功勋将永耀史册,将名垂千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密歇根   苏联   兰州   惊愕   美国   物理学   夫妇   祖国   妇女   科研   领域   我国   国家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