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浙江女子送给小乞丐10元路费,20年后乞丐拿100万报恩

1993年3月底一天晚上,居住在浙江台州仙居的村妇戴杏芬结束了辛苦地打工,往家的方向走去。夜幕低垂下的国道上行人稀少,她有些害怕,不免加快了脚步。

走着走着,突然听到背后有凌乱的脚步声,戴杏芬心头一紧,抬头看了眼不远处的家,果断飞奔起来。转过一道弯就是家门口,正在这时,后面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戴杏芬转头一看,是三个衣衫褴褛的小乞丐,年纪最大的看上去不过十几岁。

“你们干什么?”戴杏芬暗自松了一口气,沉声喝道。小乞丐们也没想到她会转过头来,纷纷愣住了。还是年纪最大的那个小年轻大着胆子说:“大姐你别紧张,我们没有恶意。”

小乞丐告诉戴杏芬,他们刚下火车站钱包就被偷了,正准备走着去黄岩打工。得知孩子们已经走了好几天,戴杏芬看了眼几个人脚上破洞的鞋子,有些心疼地说:“你们跟我来吧。”

那时,她并没有想过,一个无心的善举,竟然给自己和别人的未来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饭之恩

那年,戴杏芬二十出头,刚结婚不久,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家里请了几个工人做工,院子里架着一口大锅,咕噜噜烧着热汤饭,小乞丐一进门就闻到香味,咽着口水不吱声。戴杏芬和工人打着招呼,拿出三个碗盛了满满的米饭加菜,笑着递给小乞丐们。

“谢谢,谢谢大姐。”三个男孩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就见了底。此时,戴杏芬端来装有热水的盆,放在孩子们面前,贴心地说:“把鞋脱了泡个脚吧。”等见到三人双脚满是血泡,她皱了皱眉,看了一眼天色有些犹豫地说:“要不,今晚就在这里休息下,明天再赶路吧。”

影视剧照

趁着三个孩子洗漱的工夫,戴杏芬出了门,来到村支书家询问有没有什么活计。村支书听完挺好奇:“你们不是在外打工吗?怎么还要找活?”

戴杏芬摇摇头说:“刚在门口遇上三个小子,太可怜了,钱包被偷了,支书,你看是不是安排他们在村里先做点零活?”

村支书考虑了半天,最终婉拒了。弄三个来历不明的小伙子留在村里,万一出了事,没人担待得起。

戴杏芬有些失望地回到家,刚进门没多久,村里大嫂后脚也跟着过来,拉住她提醒道:“芬啊,你走得急,支书还有几句话要和你交代。”


大嫂的意思是,收留陌生人太危险了,让她赶紧打发走。戴杏芬听完很坚定地说:“那不成,他们还小。我自己也在外面打拼过,知道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

大嫂叹了口气慢吞吞走了。戴杏芬见三个男孩站在院中不知所措的模样,笑着把他们领进屋内,拿出药一边给他们涂抹伤口一边故作轻松地说:“刚刚那大婶的话,你们别放在心上。”

小乞丐们摆着手连连说道:“不会,大姐能收留我们,还给我们饭吃,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看着他们过于懂事的模样,戴杏芬眼眶一热赶紧转移话题:“对了,你们是哪里人,怎么会跑来这里?”

三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年纪最大的那个鼓足勇气说道:“我们是重庆人,听说浙江赚钱容易,所以打算过来看看。”谁曾想,刚到浙江没多久,还没找到打工的地方,身上的钱就被偷走了。

没有路费,只能靠双脚前行,肚子饿了只能忍着,晚上去农民家堆在院子里的草垛里睡觉,就这样整整走了三天。“大姐,我们最小的伙伴阿锋前几天发烧了,连片药都买不起。”小乞丐边说边抹眼泪,戴杏芬听得心里阵阵泛酸,看着孩子们问道:“谁是阿锋?”

其中一个又瘦又小的男孩应了一声,戴杏芬赶忙走上前伸手摸他的额头,“还好,烧已经退了。”

那一夜,三个饱经风霜和冷眼嘲笑的孩子原本打算躲在角落里过夜,见到戴杏芬路过,他们想着这个大姐看着面善,或许能讨杯水喝,没想到,对方不仅接纳了他们,还送上热汤饭和暖被窝。

离家十多天,三人终于能在温暖的房子里睡个好觉。第二天天亮,他们正准备告辞,却发现戴杏芬早早醒过来等着他们了。

没有回复的书信

头天晚上聊天,戴杏芬已经知道三个孩子准备去黄岩投靠亲戚,因此早早起床给他们做了红糖馒头,又给了每人10元钱坐车费。

“大姐,这钱我们不要,你赚钱也不容易。”虽然不知道戴杏芬每个月工资多少钱,可从她家环境和大姐身上洗得发白的绿毛衣来看,恐怕戴杏芬的手头也不阔绰。

戴杏芬假装生气,把钱塞给他们手上说道:“拿着!听话。”那时候,从仙居到黄岩的车票是七元钱,她生怕孩子们去到那里没钱又要沦为乞丐,于是将工资的三分之一给了他们。

年龄最大的孩子从车窗上伸出头说:“大姐,等我赚到钱就还你。”戴杏芬摆摆手,严肃地说:“钱就不用还了。在咱们台州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打工,最看重的就是诚信,你们要记得,以后做人做事都要无愧于心。”三个孩子郑重点点头,随着车轮启动,戴杏芬的身影越来越小,他们还是挥舞着手不停向她告别。

三个乞丐中最小的孩子阿锋,看着手里热腾腾的馒头,暗自咬紧了牙。

阿锋原名何荣锋,他的父亲是重庆一名普通的屠户,靠杀猪养活全家。1993年,何家被盗损失了一万多元钱,何父急得一夜白头,那可是村民们交给他的卖猪钱啊。为了给家里还债,何荣锋看着家中柔弱无助的姐姐和妹妹,毅然决定辍学出门打工。

他跟着两个年龄稍大的同乡一路向东,慢慢发现打工赚钱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钱包被偷后,三人过上了风餐露宿的生活,何荣锋心里挂念着父亲欠下的巨额债务,忧思过度发起了高烧。

要不是戴杏芬大姐及时伸出手,他恐怕撑不到多久。“恩人住在仙居的杨府乡杨府村……”一路上,何荣锋不停念叨着,生怕自己忘记了一饭之恩的情谊。

离开仙居后,三人辗转多地,最终扎根在沈阳,何荣锋从每天五元钱的零工做起,靠着吃苦耐劳慢慢站稳了脚跟,几年后,家里欠下的钱总算还清了。他终于鼓足勇气给戴杏芬写下第一封信,想告诉恩人自己如今过得很好。

谁知道,书信邮寄过去石沉大海,得不到回应的何荣锋又写了几封邮寄过去,还是杳无音讯。

“难道大姐搬家了?”联系不上戴杏芬的日子里,何荣锋在当地找了媳妇成了家,生活慢慢安定下来。他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把每天的工作生活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拿来恩人看看。

何荣锋

殊不知,一场意外让他的苦心化为乌有。

峰回路转

“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何荣锋在给人打工的过程中学会了一手过硬的刷油漆手艺,再加上他为人厚道,性格豪爽,慢慢获得了家具行业老板的认可。靠着承包油漆工作攒下的钱,何荣锋动起了自己当老板的念头,牢记戴杏芬教会他的“诚信”二字,何家生意越做越大,最终创立了集团公司。

“大姐,我当爸爸了,孩子很可爱。等娃娃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讲讲你当年对我的恩情。”

“大姐,我成立了公司当上老板了,想想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多希望能联系上你,让你看看我如今的日子。”

……

整整十年时光,何荣锋写下了上千篇日记,每一篇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对戴杏芬的感恩与思念。

那天晚上,他刚刚加完班回到家,突然被一阵刺耳的电话声惊醒,他接起来一听,顿时大惊失色。

厂房着火了,幸好发现及时,工人得以及时安全撤离,只是设备和他的办公室损毁严重些。“不好!”何荣锋大叫一声,赶忙驱车前往事发地,此时消防官兵已经及时赶到,正在有条不紊展开灭火行动,何荣锋几次想冲入厂房,被工人拦了下来。

“何老板,你这是干嘛啊!不要命啦?”工人想不通,里面到底放着什么东西,比老板的命还值钱。

办公室抽屉里,有何荣锋这些年写给戴杏芬的日记,那场大火烧毁了大部分,只剩下他在家时写下的少部分了。站在外面的何荣锋心如刀绞,苦寻恩人多年一直没有结果,如今连唯一的念想也断了。

为了打听戴杏芬的下落,他委托过不少朋友帮忙,终于在2013年5月一天,一位来自仙居的合作伙伴带来了好消息。

故地重游

“老何,你托我办的事,有眉目了!”何荣锋从合作伙伴那里得知,恩人一家已经搬离了杨府村,如今人正在临海开面馆。“我还是从她亲戚那里得知的,这是她的电话,你收着。”经商多年,何荣锋也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物,但他接过戴杏芬的电话号码时,手还是忍不住颤抖起来。

找了那么多年,总算有了消息,不知道大姐是否还记得自己?此时的何荣锋仿佛又变成二十多年前那个懵懂的少年,怀揣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拨通了戴杏芬的电话。

“喂……你好,哪位?”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嘈杂,碗筷声与人的说话声此起彼伏,虽然时隔多年,听到大姐温柔的声音,何荣锋还是心头一热。

“大姐,是我,阿锋……”他小心翼翼回答着,见对方似乎有些没反应过来,他继续说道:“二十多年前,有三个小乞丐跟着你回家,你给他们饭吃,还给了路费和红糖馒头,你还告诉他们,做人就得以诚信为本……”

“大姐,你还记得我吗?”何荣锋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情绪,哽咽问道。那头是久久的沉默,过了好半晌,他听到一阵同样颤抖的声音传来:“你是年纪最小的那个孩子?”

戴杏芬和戴杏芬

此时的戴杏芬终于想起,多年前的那天晚上,三个孤苦无依的流浪儿抱着碗吃得狼吞虎咽的模样。

几个月后,仙居杨家府旧地,何荣锋带着妻子与戴杏芬见了面,在残破不堪的老屋前,他兴奋地指着一处长满杂草的空地对着妻子说:“当初大姐家的锅就架在这里,好大一口,冒着热气特别香……”

也是这次见面,他才知道为什么自己想尽办法也寻找不到恩人的下落,原来全是口音闹出的乌龙。

这些年来,他不止一次前往仙居打听消息,甚至还去过当地派出所,可警察在系统里找了个遍,也没发现何荣锋要找的“戴信芬”其人。

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再次见到大姐,何荣锋才明白,原来从邮寄第一封信开始,他就已经弄错了方向。

“大姐,这是五万块现金和一些补品,你拿着。”见到戴家老屋现状,又看到戴杏芬满脸沧桑,想必这些年过得很是辛苦,面对何荣锋的感谢,戴杏芬推辞不过只能收下。等何荣锋前脚一走,她立马托人打听到账号,把钱和补品退了回去。

何荣锋知道后有些想不通,等他打电话询问大姐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复:“你混得有出息,我很高兴。你还能记得我,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好不容易找到恩人的何荣锋,自然是不可能因为戴大姐两句话就放弃报恩的。2013年底,他打算邀请戴大姐全家来沈阳玩耍,并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报恩

原本,戴杏芬借口家中小面馆生意好,抽不开身辞了何荣锋的邀约,没想到几天后,这个执拗的阿锋出现在面馆前。

“大姐,你不愿意去沈阳我也不勉强你。”何荣锋说着从包里拿出一张支票递了过去,“但是这个你一定要收下,我之所以有今天,全靠你当年的一饭之恩。”

戴杏芬定睛一看,这是一张写有100万元的现金支票,看着那一串零,她心中一惊,连忙又递了过去。“阿锋弟弟,我还是那句话,不管你生不生气,这钱我坚决不能收!”

眼瞅着何荣锋又一次被拒,脸上露出了无奈又挫败的表情,戴杏芬缓了语气说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以后你要是空闲了,想来看看大姐,就过来这里吃碗面。”话音刚落,她接过丈夫递过来的面条,放在何荣锋面前。

这碗刚出锅的面条热气腾腾,一下子就把何荣锋带回二十多年那天夜晚,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忍着脚底血泡的疼痛,昏昏沉沉盯着碗里的热汤饭。

不同的是,他如今成了老板,不再是当初那个孤苦无依的流浪儿。庆幸的是,这么多年过去,戴杏芬的笑容还是像从前那样温暖。

多次重金酬谢被拒,何荣锋换了思路,他决定把自己承受的这份恩情回馈社会。将来,他不仅要做一个正直诚信的商人,还要扛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他看来,懂得感恩不仅是义务,也是责任,更加是一种信任。

他还记得,当初戴杏芬不顾村里人反对,把他们三人带回家照顾,还好心帮他们寻找工作的情景。“大姐当初对我们完全不了解,还愿意伸出援手,正是因为信任我们。”

何荣锋觉得,以后只有更加努力,或许才对得起大姐这份宛如金子般珍贵的信任。

戴杏芬与何荣锋这段姐弟情经媒体宣传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2017年,一部名为《一辈子的姐弟》公益电影上映,故事里的原型正是施恩不图报的戴杏芬与念念不忘报恩的何荣锋。

当年的一饭之恩,让一个少年得以从困境中解脱,“诚信”二字,让他明白了立身之本。被评为“最美沈阳人”的何荣锋成为了第二个戴杏芬,在他的帮助下,不少重庆老乡前往沈阳发展,经过不懈努力从打工仔蜕变为企业家。

而做好事不图名利的戴杏芬,依旧和丈夫守着临海那间小面馆,过着朴实辛劳的生活。对于她来说,除了每天脚踏实地过好日子外,就是和远在沈阳的何家兄弟联系,逢年过节相互走动下,如同家人一般。

帮助受困者,给一碗饭容易,难的是教他今后数十年做人的道理;发达时,想要报恩难得,但更难得的是把这份恩情会泽更多的人。无论是戴大姐还是阿锋,他们都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告诉世人,心怀善意、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人,无论生活过得如何,都将得到上天眷顾。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年前她的一饭之恩 20年后他百万相报

人民日报:戴杏芬 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杭州日报:穷小子乞讨被女子收留一晚变亿万富翁 电影一辈子的姐弟

中华工商时报:“将感恩作为一种信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仙居   热汤   恩情   大嫂   恩人   重庆   路费   浙江   姐弟   村里   大姐   乞丐   说道   工人   年后   多年   晚上   老板   女子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