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近视了怎么解决?古代有眼镜吗?

近视,已经是现今最为广泛的社会现象。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这种现象放倘若放在古代简直无法想象。那么,古人会有近视眼吗?


有!不仅有,还是一种富贵病。


古时虽然没有电子设备,但要考取功名的文人不在少数,而古人也是肉眼凡胎,当然也会近视。早在隋唐时期,近视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广泛的眼疾,《诸病源候论》中称其为“目茫茫”,或是“目不能远视”。在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古代,人们如果近视了,应当怎么办呢?

《笑林广记》里有不少关于近视的笑话。比如《虾酱》篇,说有一人挑粪经过一位近视者,近视者看不清挑的是啥,但闻那臭烘烘的气味以为是卖虾酱的,遂唤曰:「拿虾酱来。」挑粪人以为这人有病呢,没理会就走了。近视者以为「卖虾酱的人,故意不卖给他,就赶紧追上,「将手握粪一把,于鼻上闻之,乃骂道:『臭已臭了,什么奇货,还在这等行情!』」这个重口味笑话告诉我们:古人近视不仅耽误学习,还影响智商。

古人称近视为「不能远视」,就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古人也认识到用眼过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如「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等。

但是,古人对近视的发病机理没有科学的认知。近视的机理是眼球内部的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距离拉 K光线不能在视网佳号

致物体影像模糊。而古代中医却将近视的发病机理归结为阳虚,因此对近视的治疗方法竟然是补肾。即使到了清代,医学家林佩琴依旧认为:「能近视不能远视,阳气不足也,治在胆肾。加味定志丸,或八味丸。」治近视居然得吃「六味地黄丸」,这眼睛不一定能治好,治肾虚肯定是管用了。

古人治疗眼病

为了弥补近视的问题,古人会使用放大镜和眼镜。我国已知最早的放大镜,出土于东汉广陵王刘荆墓,为水晶材质。唐代,大量西域制造的玻璃材质放大镜进入中原,被称为「火珠」或「火齐珠」。从名字便可以看出,唐朝的放大镜主要用于聚光点火,并非近视者专用。用放大镜观阅文字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暇日记》记载:北宋提刑官史沆在查阅案卷时用水晶镜观看文字。为何放大镜看字在宋代普及呢?可能是因为宋朝科举制大规模扩招,读书人用眼疲劳而导致近视增多,以至于放大镜大派用场。今天高考制度下的孩子们要上各种辅导班,加班加点地学习,大部分人近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双镜片的老花镜,名为「叆键」(àidài),其外形和今天的眼镜很接近。《洞天清录》中记载:「叆谜,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这种眼镜的镜框用木片或牛角制成,中间有横梁,架在鼻子上,没有镜腿,使用者可用细绳缚于脑后。

古人设计的眼镜

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清乾隆年间,我国已能生产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庆年,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自13世纪人类发明镜片以来,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镜片,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压克力的塑料眼镜片,虽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国依祖路公司一位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材料中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树脂镜片,自此以后,这种镜片便成为世界镜片王国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至些我们也知道古人也会近视,但我们先祖有名种方法解决问题,可见我国古人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加味   近视   虾酱   眼镜   古代   远视   古代人   法国   北宋   放大镜   深浅   镜片   机理   古人   水晶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