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涩岁月系列之一:上世纪的大学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50年一晃而过,岁月这把杀猪刀,把我杀得两鬓斑白、腿脚不灵;杀得皱纹纵横、肉驰皮松。虽然感觉身子骨还算硬朗,但毕竟已经耳顺。想起已逝的岁月,禁不住思绪万千!50多年里,我经历过贫困、见识过饥饿,如今,我见证了发展、领略了繁荣、体会了幸福、享受着关怀。人应该知道报恩,每当给晚辈们说起自己儿时的困苦,本想给他们进行一次忆苦思甜教育,没想到孩子们都吃惊地说:怎么可能?骗谁呢!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心里隐隐作痛。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它们写出来,一则让孩子们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二则表达我对祖国的感激之情,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说起大学生活,人们都觉得它普普通通、平淡无奇,有什么好讲的呢?而我要写的,不是今天的大学生活,而是上世纪的大学生活,因为它确实不一样。

公元1983年,也就是国家恢复高考招生的第四年,比刚挂果的杏子还要青涩的我,第一次走出大山,从甘肃定西,登上了前往古城西安的慢车。慢车?有多慢?说实话,这种火车,它慢得让人焦躁;慢得让人崩溃。从定西到西安540km的路程。它爬行了24个小时!而今天的高铁只需2.5小时。你说它慢不慢?在一天一夜的行程里,我感受到的是无尽的颠簸;听到的只有咣当咣当,有节奏的火车与铁轨的撞击声。


25小时后,在学姐、学长们的热情接待下,我人生第一次踏进了大学的校园,在高音喇叭的欢迎声中,那种以前对大学的憧憬、那些在梦里出现的场景,一下子展现在我的面前。我惊奇、我感到新鲜,恰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尽管当时的西安和今天相比,显得比较落后,但它是我最早造访的最大、最繁华的都市。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活,基本上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晚饭后主动到图书馆自习。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和家里的通讯基本靠写,可邮政的效率和速度,和那趟慢车有的一拼,有时候假期回到老家,可三个月前寄的信还没有收到。万一有急事要和家里联系,打电话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途径就是拍电报,拍电报可是需要技巧的,它考验你的文学水平,你要用最少的字阐明你的思想,当然,富豪除外。校园基本没有娱乐活动,有时候学校学生会干部在周末晚上组织在食堂的交谊舞会,可那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更多的同学,偶尔去校外,看一场两毛钱的露天电影,感觉那就是最好的娱乐了。学生们基本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赌博,宿舍里的闲谝胡诌、海阔天空倒是家常便饭。要是碰上同学过生日,大家舍友你五毛、我八角的,用菜票凑个份子,寿星再拿出些百年积蓄,大家一起到校外的小餐馆(大学周边所有饭馆、小贩都收菜票),一份羊肉泡馍、一碗散装啤酒,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得真快,我的收获也真大,它就像一座熔炉,经过近1500天的熔炼,让我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羞涩的农村愣头小子变成敢说会讲的语言达人,这是大学给我最大的收获。

大家看完这些,觉得不一样吧?别急,还有更多的不一样。

第一是一切免费。不相信吧?真的!一切都是免费的。我们没有学费、没有住宿费、更没有其他杂费,国家按月给我们28斤的粮票、24元菜票。够吃吗?那时候很少有胖子,大家都是好身材,所以饭量不大,基本上够吃了。女生还可能会有结余,谈对象的女生,会把多余的饭票送给男朋友,可惜我没有享受过这样的艳福;没有谈对象的女生,可以卖给需要的男同学,我没有买过,一来没钱,二来确实没钱。

第二是学习气氛浓厚。那时候的大学,老师们教得很认真;同学们学得很刻苦。每每到了考试前夕,同学们都是挑灯夜战,哪怕是临阵磨枪,所以在当时,尽管学生的考试成绩有高有低,但不可能出现学生挂科的现象。我们用的教材,基本都是老师们手刻蜡板印出来的,大家没有见过吧?那些课本,现在我还珍藏着,也许以后会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呢,至少是对老师辛勤工作的肯定吧。


第三是社会风气很正。当时根本不存在什么走后门、请客送礼的事情。四年里,没有学生私下找老师办事,更没有老师找学生家长办事。可以说,那时候的大学校园,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第四是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不管你是城里来的,还是农村来的,家庭状况基本上差不了多少。同学们大多数穿着朴素,有的甚至穿着布鞋和打补丁的衣服。我自己就穿着妈妈做的老布鞋,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老爸兴奋异常,带我去县城,掏出他的“钱包”---一块皱巴巴、黑黢黢、年龄比我爷爷还大的白布,毫不犹豫地花了12元巨款,给我买了一件中山服外套,我算是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上学了。尽管穿着朴素简单,我没有感到自卑,也没有感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陕西农村来的同学,床上铺的基本都是自家织的土布床单,感觉还挺好看的呢。

第四是住宿条件。我们七个人一间宿舍,摆了四张架子床,其中一个上铺供大家放行李箱和其他物品。那时候根本没有男女同学分楼居住的政策,我们一栋四层的小楼,男生住一二层,女生住三四层,男女生之间往来频繁,很少出现男女同学谈恋爱的现象,更不用说发生其他的事了。什么原因?是傻吗?肯定不是,傻子怎么能考上大学?而且那时候考大学,上线率不到10%!我觉得是单纯,我们真的很单纯,尽管大家都成年了,还完全可以用“两小无猜”来形容。前几年去母校,特意去参观了当年的故居,那变化可真大啊,宿舍楼外墙美化了;卫生间改造了;盥洗室有洗衣机;宿舍里有空调,现在的孩子们真幸福。

第四是伙食条件。伙食费由国家提供,那我们吃得怎么样呢?我觉得那时候学校食堂最大的特点:一是饭菜特别便宜,一个馒头一毛钱,最贵的荤菜两毛钱一份,你要是一顿饭花了一块钱,那就是家里有矿了。我的生活标准是每天花费不能超过八毛,否则,我就…。食堂里最让我难以释怀的食品,是三食堂那种咬一口满嘴流油的包子,那个香啊,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毕业后我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包子。其实仔细分析原因,并不是现在没有那么香的包子,而是当时我们肚子里都缺油水,咬一口满嘴流油的包子,你想象一下它香不香?

第五是国家包分配。就是国家包你分配工作,这是现在已经是很少见的一个词语了。现在大学生毕业以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找到一份待遇优厚、发展顺利的工作。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根本不操心毕业以后的工作问题。因为不管你是谁,毕业以后国家都会给你安排一份工作,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从哪里来的,毕业以后还要回到哪里去,我从甘肃来,毕业后自然回到了家乡。

第六是老师们的生活。那时候的大学老师的生活,完全可以用朴素来形容。副教授以上有独立的居室,面积都比较小;讲师们安排在筒子楼里,使用公共卫生间,在楼道里生火做饭,邻里关系倒是非常和睦,不像现在,邻居们大多互不相识;辅导员基本都住在学生宿舍楼,和学生的不同是他们每人一间房子,既是办公室,又是寝室。老师们做饭基本都用蜂窝煤,条件有限、只能如此。到了冬天,老师们每家门前都堆着一大垛白菜,调皮胆大的学生曾经下过手,拿(偷)来一颗用电炉子煮着吃,不是因为饿,纯粹是为了找乐子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定西   大学生活   青涩   慢车   西安   包子   穿着   岁月   同学   国家   系列   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