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鄄城县拆迁房屋发现资料,才知收猪老太太竟是抗日女英雄

引言

1990年的某天,鄄城县姬庄村村民在拆迁房屋时,意外发现一份解放初期县委书记陈忠南以及县人民政府为他撰写的“功劳簿”以及相关资料。

尤其是看到这些资料上的名字时,村民们震惊了:李凤英,难道就是那个在乡食品站收猪的,抚养过很多孩子、赡养过很多老人,捡树叶换粮食吃的老太太吗?

1992年,经过鄄城县人民政府认真调查核实后,人们不得不相信,他们口中的太太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抗日女英雄李凤英。

李凤英是谁,她有着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呢?

李凤英照片

烈士女儿,被杨得志收养

李凤英,原名叫做孙荣兰,于1931年出生于河南省滑县道沟村。自她记事以来,一直跟着一位自称是吴李氏的老奶奶乞讨为生。

直到某天,老奶奶才告知了她真相:“我其实并不是你的亲奶奶,我是在你的母亲被敌人杀害后,才把你收养的。”

原来,李凤英的父亲是二野纵队的一名战士,不幸战场上牺牲,而她的母亲也被敌机炸死。这位吴氏的老奶奶看她可怜,便带着她逃荒来到鄄城。

李凤英7岁那年,老奶奶的双腿被敌人砍伤。由于她在外面玩耍,最后幸免于难。于是,一位老人便将他们祖孙二人安置在一间破庙中养伤,李凤英则靠着要饭将老奶奶养活。

1938年秋,八路军东进纵队在安阳、临漳、内黄一带发起了漳南战役,成功消灭了4000多名伪军。

之后,115师344旅副旅长杨得志指挥漳南兵团继续南进作战。同年9月末,成功将滑县解放。

于是,吴氏老奶奶便在滑县、濮阳交界处的西门镇找到了杨得志,将李凤英交给杨得志说:“这个小姑娘是革命后人,跟随我多年。现在我的腿已经被敌人打残废了,如今也照顾不了她,请部队收留她吧!”

李凤英便含泪与老奶奶分开了。从此,小小年纪的她便和战争联系在了一起。可这位好心吴姓老奶奶并没有善终,最终被敌机炸死了。

在部队中,杨得志便让一个姓刘的炊事员来照顾李凤英的生活,她称这个炊事员为“老刘叔叔”。这个叔叔像亲生父亲一样对精心照料她,还给她讲了很多战斗故事。

和刘叔叔不同,杨得志则对她要求非常严格。一次,她不小心将几支蜡烛破坏了。杨得志便让她在院子中罚站,直到她保证不继续重犯。最后,还是由老刘叔叔说情,才让她回到屋子里。

同年冬,卫河以西、平汉路以东、漳河以南、滑县以北的土匪和伪军、土匪被八路军肃清,各县也恢复了党组织,建立政权并进行扩军。

于是,李凤英便和新招收的同志们一同参加受训。她的年纪虽小,但反应能力很强。在很多应变测试中,都居于领先之列。

受训结束后,这些人有的回家乡参加抗日,有的参军,李凤英则跟随军队去后勤机关活动。

八路军在豫北、冀南等县的国民党占领区建立办事处后,李凤英则跟随部队在鄄城、濮阳等地活动。

她成天下水摸鱼、爬树掏蛋、成天乐呵呵地,大家都很喜欢她,喊她是“小黄毛丫头”,八路军叔叔则叫她是“小妮子疙瘩”。

随着斗争环境的渐渐恶化,部队经常会去各地转移。由于李凤英年纪小,跟不上队伍,部队便通过地方关系将李凤英安置到开明绅士家中,随户主姓,由户主起名,结为“亲属”,便于掩护她。

八路军特务团与她保持联系,为了安全,不时给她改换户主。她时常从关系户家中出走,自己单独行动,将看到、听到的情况,告知我军的联络员。

1942年,年仅11岁的李凤英经区委书记介绍,正式成为冀鲁豫军区的一名战士。入伍不久,恰逢时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的杨得志路过部队驻地。

他见到当年自己收养的小姑娘李凤英年小机灵,又是个女孩子,就对部队负责同志说:“这个黄毛丫头鬼点子挺多,我看,还是让她当情报员好了。”

杨得志见她衣衫单薄,离开时专门给她买了一件棉袄。后来,她穿着这件衣服,经常出没在敌后,侦察敌情、传送情报。

因为这份情结,半个世纪后,当电视上传来杨得志去世的消息时,李凤英失声痛哭,难过得一天没吃饭。

这年夏天,青纱帐起,在我地方武装鄄城县基干大队的策划下,通过内线关系,由开明地主韩心安去邢屯日伪据点做内应,李凤英装扮成卖梨膏糖的小贩,传递情报。

更加可喜的是,她还搞到了敌人的几支手枪、一支撅把子枪。不久,县大队与情报人员里应外合,成功拔掉了这个据点。

被誉为“鄄西抗日女英雄”

1943年初,冀鲁豫边区党委书记黄敬颁发给部队一个侦察用的桑木扁担,后来转由李凤英使用。

李凤英扛着这支扁担,侦察日伪分布、枪支、人数、活动规律及汉奸头目的住处,及时上报部队及地方党组织。鄄城城内雷振声开的菜馆是冀鲁豫军区的联络点,她与雷振声保持单线联系。

李凤英曾经扛过的扁担

1943年5月18日,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七团进驻鄄城,上级命她侦察全堂据点日伪情况。李凤英在我内线人员协助下,化装成送菜人员进入据点,将得到的重要情报及时报告上级组织。

5月20日夜,七团在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拔掉了仝堂据点。临濮据点驻有日军10名,翻译2名,伪军180人。

敌人不断对鄄城西张桥抗日根据地进行骚扰、扫荡、烧抢活动,鄄城抗日民兵与昆吾县大队协同进行了反击。

李凤英配合两 县武装,利用放信号、放鞭炮等方式来扰乱和诱捕临濮据点的日伪军,并经常隐蔽在七道坝头大柳树上瞭望敌人动态。

按照约定,她每到农历初二和初七两天来玄武庙中收取内线情报。不论是寒风还是下雪,从来不间断。

某天,李凤英像往常一样来到庙中收情报,却被两名汉奸盯上了。在此情形下,她依旧保持沉着冷静,及时将记录情报的纸条吞入肚中。

可汉奸还是把她逮捕了,这些人对她施暴,可她丝毫没有屈服。敌人用皮鞭将她打,最终昏死过去,敌人将其扔到野外。幸运的是,一名地下党员将李凤英救下,她才活了下来。

1945年夏,根据冀鲁豫军区的指示,李凤英根据指示,将一位叫做杨秀清的女同志接到董口乡韩楼村居住。

当天,李凤英扮成逃犯前往韩楼勘察住处。在行至刑屯北横郭大路时,迎面与还乡团遭遇。就在此时,一名头目不怀好意地看了她一眼。

在李凤英的巧妙周旋后,她成功将杨秀清安置到韩楼村西部街北的韩先芝家中,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她的任务。

两个月后,李凤英在抗联主任赫占奎的指挥下,奉命接杨秀清返回根据地,她和保人一同护送杨秀清躲过敌人的暗哨,经申庄渡过黄河,由军区一辆马车顺利接走。

就在李凤英返回途中,不料在邢屯北又遇见两个月前的那股还乡团,并被叫过去问话。她见势不妙,躲入油坊张庄油碾子屋里,但还是被抓到了。

其中一个头目用刀割伤她的脖颈,又一脚将她踢倒在豆楂地里,豆楂刺伤了她右眼角软骨。危急之时,负责掩护她的地下交通员朱继堂上前说:“司令,她是个小要饭的,在咱这一片好几年了,你与她没冤没仇,毁坏她干啥?”

这家伙无言以对,便带领还乡团扬长而去。身负重伤的李凤英对朱继堂说:“转告领导,任务已完成。”刚说完就昏了过去。

这时,杨秀清已经通过黄河故道,顺利到达军区驻地。后来,李凤英才得知,杨秀清其实就是邓小平的妻子卓琳。

1945年9月,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结束。由于她在此期间表现优秀,机智勇敢,被边区军民誉为“鄄西抗日女英雄”。

但对于组织上给她的荣誉,她并不在意,动情地说:“我只是干了一名八路军交通员应该做的事情,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才是英雄。”

邓小平刘伯承亲自接见李凤英

1946年10月,就在刘邓大军在鲁西南鏖战之际,李凤英在黄河两岸的鄄城、昆吾、等地,和地方党政干部建立起防特联络、防奸关系。

10月28日,李凤英奉冀鲁豫军区二区侦查参谋杨照普之命,查看鄄南村庄的防特、防奸以及支前情况,她走遍了当地的七八个村庄,和当地的留守干部交谈,及时向别人上报掌握的情况。

10月29日晚上10点,由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的鄄南战役正式打响,蒋军68师119旅和55师的一个榴弹炮以及一个团近万人,被及鲁豫野战军二纵、三纵包围。

李凤英异常兴奋,并在硝烟弥漫中配合地方干部积极传达上级指示、做救护伤员等民众工作。

10月31日,南北枪炮轰鸣。在下午完成一项任务后,她便独自从雪山寺离开,傍晚从鄄荷公路穿过。她从刚刚激战过的战场闯过时,还被死尸绊了好几个跟头。她感到非常困乏,便躺在一匹死马身上睡着了。

晚上11时左右,鄄南战役结束。这场战斗成功俘虏了119旅中将旅长刘广信等5500多名官兵,击毙敌866团团长张润珊以下的3600多名官兵,缴获147门火炮、30辆卡车、273挺机枪,粉碎了蒋介石控制鲁西南、扼守黄河的梦想。

战斗结束后,负责打扫战场的一名战士发现了李凤英。在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这名战士便将她送到驻地休息。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邓小平和刘伯承特地接见了李凤英。刘伯承还笑着夸奖她:“小黄毛还是真的了不起。”邓小平则幽默地说:“小黄毛丫头,还真是人小鬼大,将来必定大有可为。”

1946年11月10日,在《刘邓张李关于鄄南战役经过与经验向军委的报告》中,也曾提到过李凤英作出的民众工作。

1947年3月15日,国民党反动当局为了实现黄河水将解放区淹没的阴谋,违背了和共产党签署的《菏泽协议》,悍然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堵口炸毁让黄河水全部回归黄河故道,让冀鲁豫边区沿黄河10个县的滩区,无数人无家可归。

边区政府积极抢救黄河大堤,积极组织人民群众抗洪救灾,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与此同时还要组织架桥队,在黄河上架设浮桥,用完后将其拆除。

为了保证党政机关和部队随时能过河,共产党领导鄄城县武委会随即便建立“船管股”,并对船只进行了严格管理。

5月后,水手和船只便编入黄河指挥部。由于工作的需要,李凤英常常在黄河两岸往来。可船只太少,只能泅渡。

6月28日,李凤英和坚持进行游击战的地方干部许兆兰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一份内线情报:敌人在放弃鄄城之前,要破坏河防、焚烧黄河料垛,而七道沟坝料垛中藏着我军的20支枪必须要转移。

许兆兰组织人员取出枪支,用秫秸捆扎牢固,由李凤英依托葫芦下水泅运,至聂堌堆登岸,送给县委接应人员。由于水手都在等军令,徒手泅渡非一般人所能,她来回四次,终于将枪支全部运出。

收到几件宝贝

同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冀鲁豫野战军第一、二三、六纵队3万子弟兵,在东自寿张县张秋镇、西至鄄城县临濮集的300余里的战线上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黄河防线,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大军渡河之前,李凤英作为侦察员和向导参加了县民主政府召开的誓师大会,渡河开始,她与240名水手、40名渡船加人渡河行列。

经过四昼夜的奋战,把军区主力部队全部运送到黄河南岸。因李凤英多次泅渡黄河,东西两岸的人们都称她“木划子”。

这段时期,国民党军队在鄄城采取过境拉锯战,与我地方武装形成犬牙交错的复杂形势,李凤英在侦察活动中,多次遭遇不测,曾被活埋3次,均虎口脱险。

曾经的用过的葫芦

最后一次,敌人挖好了坑,正要将他和10多名战士活埋时,解放军部队及时赶到将其解救。此外,她还多次遭到逮捕,受尽了各种各样的酷刑。

1947年秋,李凤英在鄄城县西张庄战斗中最后一次被敌人捕杀。敌人从他口中得不到任何消息,便残忍地在她身上刺了3刀,并将其抛到荒野。

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将她送回部队治疗。在疗养期间,她不幸感染风寒。由于部队即将南下,便将其送到鄄城县董口乡姬庄村的一户农民家中。

同年12月,李凤英在李同云、苏增羽、高洪乾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2月26日,国民党第5师暂时被编入快速纵队,乘坐装甲车和汽车侵占黄河江苏坝险工地段3天,对2至5坝桩木进行大肆进行破坏,割走数十根大坝勾绳、运走、焚烧了数万斤秸料。

野战军主力部队便出兵黄河以南,逼迫敌人撤退。于是,李凤英便拖着残破的身躯,和当地群众和工程人员抢修大坝,避免了黄河溃堤遭到进一步危害。

1949年,冀鲁豫地区的战斗结束后,李凤英便留在昆吾县参加土改运动。同年夏,杨照普参谋奉第二野战军司令之命来到鄄城联系工作,并对李凤英进行了安置。

此外,杨照普还交给她一把龙凤剑、两只九龙杯。县长王平波不仅接待了杨参谋,还将这些宝物转交给李凤英。

此后,李凤英将这些宝贝以及几百件物品珍藏了几十年。期间,也有人高价收买这些物品,但她坚决不买。

后来,李凤英将这些珍品全部无偿捐赠给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如今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对于李凤英这位抗日女英雄,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她,不仅对她的生活给予了各种照顾,还多次用公文的形式记录了她在战争时期为党和人民立下的功劳。

1950年10月8日,鄄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李凤英的身体残疾的情况,批给她三亩地,以维持生活。至今,这三亩地的土地使用权仍属李凤英,当时的土地批条记录得非常详细:

(李凤英)一九四七年负伤,生活无法自理,在姬殿荣家养伤,解放后在一九五〇年由县长郭文斋、县农村部部长杨守俊批准一等残疾。当时没领残疾费,折合成三亩地,此地在大堤西鱼谷家前,东枕付广和,北靠付金山,西靠大路,南靠姬殿荣,此地约有一百贰拾步,陆步村长宋登成、文书张关玉负责处理,不出差、不拿粮。

一九五零年十月八日

1942年,杨得志送给李凤英的棉袄

1951年,根据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鄄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大张旗鼓开展镇反运动,公开处决了33名反革命分子。

在此期间,根据在押汉奸特务供述,并于当年11月29日为李凤英补写了一份名为《革命贡献》的历史材料,详细记载了她当初深入虎穴的种种事迹......

建国后致力于公益事业

1966年之后的这段时间,李凤英开始收养一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并以无私的情怀和高尚的情操,奉献出了自己的母爱。

李凤英和丈夫前往河南清丰探亲。在玉米地中,夫妇俩捡到一个被人抛弃的男孩。这个男孩染上了严重的破伤风,瘦得几乎皮包骨头,几乎要奄奄一息。

李凤英的丈夫看着这个孩子呼吸微弱,便劝她不要管。但她还是将孩子抱回家中,并为孩子取名为姬建义。

为了给这个孩子治病,李凤英东奔西走,四处求医问药。每次见了熟人,都要询问有没有青霉素,以致于有人怀疑她是不是患了精神病。

图右为李凤英

在李凤英的坚持下,这个男孩的病花了整整8年,终于痊愈了。与此同时,家里的积蓄也花光了。为了维持生活,她便做起了买卖,将当地的白菜拉到范县出售。

之后,她又陆陆续续收养了10多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为了给孩子治病,她甚至变卖了自己的新棉袄和丈夫的新鞋。

好在李凤英的辛苦并没有白费,这些孩子日后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和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李凤英在收养了十几个孩子之外,还前前后后帮助赡养了十几位孤寡老人。和收养遗弃的孩子相比,要赡养这些老人花费的精力更要多。

这些老人大部分腿脚大部分不灵便,有的人甚至患有严重的疾病,在生活上不能自理,还有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上不能自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可李凤英却全然不顾这些,坚持给他们擦洗和换药,想办法为这些老人解痛取暖。在这些年中,李凤英的小家成为了“孤儿院”和“敬老院”,原本的黑发也变成了白发。可她依旧任劳任怨,从来没有向当地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

李凤英一家的全家福

当有人问起李凤英:“你这个老太太遭了这么多罪,养了这么多老弱病残,图了个啥?”李凤英回答:“党也给了我很多,我也没有多大本事。我做这么多,就算是对党的回报吧!”

1989年8月4日,原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作战参谋、总参第一干休所党委副书记冯树祥得知李凤英如今的生活情况后,亲自给鄄城县人民政府写了封信,为她的证明了战争时期做过地下交通员的情况:

证明

我于1946年在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任作战参谋,经常率分区武装活动于鄄、临(泽)、郓(城)一带地区,曾听侦察参谋杨照普同志谈过,李凤英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掩护过我党干部,配合杨照普同志做过侦察情报工作,据说万里和小平同志的爱人都曾受她掩护过。当时李凤英同志在董口一带活动,为我党做过不少工作。

特此证明

巩树祥

一九八九年八月四日

1990年,鄄城县董口乡姬庄村村民拆迁房屋时,发现了解放初期县委书记陈忠南及县人民政府为她撰写的“功劳簿”及有关资料,村民们极为震惊。也是在这时,村民们才得知李凤英竟然是抗日女英雄。

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为她恢复了干部身份,并为她办理了离休手续。当这个消息传出后,相继有许多记者前来采访和报道。

李凤英的证明资料

但这些采访,都被李凤英拒绝。关于拒绝的原因,她表示:“为我党打天下,贡献比我大的人要多了,我做的这些事根本不值一提。”

李凤英的丈夫姬传喜,和李凤英有着相似的经历。虽然他从小父母双亡,没念过书,跟随部队南征北战。

和李凤英结为夫妇后,两人相濡以沫,在风风雨雨中相伴几十年。每次说起丈夫,李凤英总是一个劲儿夸老伴儿。

李凤英夫妇共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县工商局工作、女儿是县电业局的职工。平时,一对儿女个各自忙着工作。只有节假日期间,才和母亲收养的孩子们回家看望父母。

李凤英夫妇每个月薪资有3000多元的工资,但居住的房子却非常简陋,一间40平米的房子,家中除了一台彩电之外,没有其他电器和像样的家具。

他们夫妇两人的生活之所以如此艰苦,是因为将自己的大部分收入投入到了社会公益事业中。2002年,李凤英在一所废弃小学的基础上,创办了一间“鄄城县慈善老人安养院”。

县书记以及县人民政府为李凤英撰写的“功劳簿”

安养院在稍加维修后,相关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开始营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收养了近千名老人。

这,便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骨和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鄄城县   鄄城   滑县   黄河   据点   老奶奶   军区   老太太   情报   部队   敌人   发现   女英雄   房屋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