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陕西科学家公开发表"大气污染"重磅成果,多次引发国际关注

大气污染成因仍然是我国当前区域性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科学问题,大气污染末端处理技术特别是VOCs高效处理技术是控制臭氧的“卡脖子”难题。近期,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庆彩教授课题组围绕区域性大气污染规律和VOCs控制技术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在环境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 Research、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区域性大气污染管理策略和控制技术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课题组部分研究成果如下:

陈庆彩教授团队通过长时间监测获取了2020年和2019年雾霾期的大气污染物浓度、采集了大量大气污染样本,研究了2020年疫情期间封控措施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大气中有毒物质化学成分的影响,并依据PMF模型分析计算了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包括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氧化毒性(OP)。首次探讨了疫情下采取城市封控措施对中国西安细颗粒物和健康风险来源的影响,发现疫情管控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绝对浓度和健康风险,但相对毒性是增加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人为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危害程度,为今后大气污染的健康风险管理提供一条途径。成果以“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and oxidation potential i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related to city lockdown (CLD) in Xi'an, China”为题,发表在环境领域TOP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来自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博士生Dyussenova Ainur为第一作者,陈庆彩教授为通讯作者。

棕碳(BrC)是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一个因子,在冰川融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小飞副教授等人使用三维荧光光谱仪和电喷雾电离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研究了四座不同的青藏高原冰川表面雪/冰中BrC的光学性质和组成

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冰川表面的雪/冰中还发现了2种蛋白质样物质(PRLIS),1种腐殖质物质(HULIS)和1种未确定的BrC。木质素和脂质是青藏高原冰川中的主要成分,以CHO和CHNO分子的形式呈现。BrC在雪/冰中的光吸收能力主要受其氧化性的影响。PRLIS和未确定的物种与微生物来源和冰川当地环境(木质素和脂类)密切相关,而HULIS则受到人为排放(蛋白质/氨基糖)的显著影响。相对于黑碳,BrC引起的辐射强迫在地表雪和颗粒冰中分别占11.62±12.07%和8.40±10.37%。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BrC对冰川的影响,为后续冰冻圈的研究开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陈庆彩教授在环境领域TOP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发表了题为“Oxidation potential and coupling effects of the fractionated components in airborn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的研究文章。详细探讨了不同PM2.5组分对大气颗粒物氧化毒性的贡献,并揭示了其主要机制,进而探究了不同组分间氧化毒性产生的耦合效应和非均质特性。成果指出金属离子等高极性物质对水溶性PM2.5氧化活性的贡献更大,其中呼吸的氧分子是氧化毒性生成最重要的前体物质。水不溶性PM2.5组分具有重要的氧化毒性贡献,而且能够对氧化毒性的产生有较长时间的影响作用,水不溶性组分表现出多相反应特征,研究推测这部分氧化毒性与新型健康风险物质-长寿命自由基(EPFRs)直接相关。

李小飞副教授在环境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ycle and its molecular composition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Guanzhong basin, China”的研究文章。利用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离子共振质谱以及源解析模型研究了关中盆地大气降水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光学特征、分子特性和来源。李小飞指出西安市WSOC中有两种腐殖质样物质(HULIS)和一种蛋白样物质(PRLIS)共三种荧光组分,且总荧光强度的79%由HULIS提供。木质素、蛋白质/氨基糖和脂质是主要化合物。二次前体物、煤燃烧和二次气溶胶是西安WSOC的主要来源。此外,估算发现西安大气降水中WSOC的湿沉积量约为0.63 g C·m−2yr−1。这些研究成果增加了我们对吸光性有机碳估算的理解。

常甜副教授在环境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了关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处理技术的综述性论文。

VOCs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吸烟、采暖和烹调等过程,大部分VOCs具有毒性,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开发绿色高效的VOCs污染控制技术成为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成果系统介绍了近10年来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在VOCs去除领域的研究进展,涵盖了体系中催化剂种类、关键影响因素、副产物的产生和反应机理等,同时还比较了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对不同VOCs的去除性能,特别是催化剂的设计以及等离子体与催化剂之间的协同效应。全面阐释了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去除VOCs的研究进展及二者的协同机制,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团队对等离子体催化技术展开基础研究的同时,在实际应用层面也取得了相关成果。采用了一种基于玻璃珠填充床介质阻挡放电(DBD)反应器的非热等离子体(NTP)法去除餐饮油烟(CFs)。指出在DBD反应器中引入玻璃珠显著增强了电场强度,能够有效改善油烟去除效果。当放电功率为9.4 W时,油烟、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和PM10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90.4%、99.8%和80.3%,由于含碳化合物的氧化,可获得较高COx产率(37%)和COx能量产率(41.19 g·kWh-1)。基于发射光谱(OE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常甜提出了一种NTP降解油烟的反应途径。以上研究成果为NTP高效去除油烟型污染创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科技大学一直聚焦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国民经济主战场、生命健康,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984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59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22项,出版著作116部,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1834篇,EI收录期刊论文520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564件,国外专利61件。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2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陕西科技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陕西科技大学新闻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大气污染   冰川   陕西省   等离子体   组分   陕西   重磅   毒性   大气   科学家   期刊   成果   环境   国际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