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孔东梅和老蒋孙子握手合影,代表毛蒋两家相逢一笑泯恩仇?

2009年,一张照片在网络上走红,引起人们广泛讨论。

这是一张两个人的握手合影,两位主角的身份却非同凡响,右侧的短发知性女士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孔冬梅,左侧的中年男子则是蒋介石的孙子蒋孝严。

这是两个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大半个世纪的姓氏。

前人的恩怨是非举世皆知,镌刻于历史卷册,如今他们孙辈的手紧握在一起,呈一派言欢之状。

更巧合的是,照片中还有“第三人”的存在,两人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副孙中山油画。

这张照片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时代意义,是仅出于礼仪使然,双方礼貌性简短地握了下手,还是像一部分人揣测的那样,代表着毛蒋两家“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历史寓意?

一切的疑问,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给出答案,而孔冬梅也作出了回应。

合影前先询问领导

这张在世人眼里意义非凡的合影摄于11月16日,孔冬梅作为大陆“文化教育交流”团的团员,在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的带领下拜会国民党中央。

当众人看到前来迎接的国民党官员中,出现了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蒋孝严时,气氛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一方有毛泽东外孙女,一方有蒋介石孙子,这真是超乎所有人意料的天大巧合。

在场所有媒体记者立刻躁动起来,全都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仔细注意着孔冬梅和蒋孝严的神色和举动。

总之明日的头条新闻是肯定有了。

活动全程,孔冬梅举止优雅,谈吐不凡,给在场人士留下很好的印象,蒋孝严作为东道主一方,也保持着副主席的风度,然而在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媒体记者突然又提出一个惊人要求:他们希望孔冬梅和蒋孝严能合影留念。

听到这个要求,孔冬梅和蒋孝严面色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几分尴尬。

蒋孝严立刻转头低声询问吴伯雄此举是否妥当,孔冬梅望向王在希,王在希向她点头示意,两人方才走上前来握手合影。

照记者的要求,蒋孝严还往旁边站了站,空出背后墙上孙中山油画那部分做背景。

两人看向镜头,蒋孝严笑容尤其灿烂,笑得眯眼露牙。

然而快门摁下的那一刻,当事人心中究竟是何想法,旁人无从得知。

蒋孝严在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外交场合,个人生活也是坎坷跌宕,他虽然有蒋介石的血脉,但他人生的前几十年是不能算作蒋介石名正言顺的孙子的。

他是蒋经国的私生子,长期以来都被叫作“章孝严”,直到蒋经国去世后,他才被冠以蒋姓,得以认祖归宗。

认祖归宗的过程中,蒋孝严遭受的冷眼与困难也不少,但最终还是进了蒋家宗族。

此番笑得太过灿烂,谁也摸不清楚这位官场老油条是否是发自内心地笑逐颜开,还是纯粹笑给镜头看的。

如是看来,还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相较于从里到外看着就很弯弯绕绕的蒋孝严,孔冬梅就没他那么复杂,合影时面色更沉静,笑意矜持。

她并没有与外祖父多见几面,但血脉联系终究是斩不断的,站在与外祖父斗了大半辈子的那个人的后代身边,想必心绪也是感慨万千的。

活动结束的下午,孔冬梅接受了“中央社”记者的采访。

被问起与蒋孝严握手合影一事,孔冬梅说今天是非常偶然的机遇,很高兴在拜访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同时也拜访蒋孝严。

“一个巧合吧。”孔冬梅笑了笑。

“偶然机遇”、“拜访吴伯雄的同时也拜访蒋孝严”,两句回答足以看出孔冬梅对此不多做他想的态度。

同时孔冬梅还礼貌性地提到了蒋孝严此前出版过的自传,笑称有幸曾拜读过。

记者又询问她对于外界揣测此番与蒋介石孙辈握手言欢,是否代表着两家过往恩怨烟消云散。

孔冬梅的回应是:“没想这么多。”

可以看出,毛蒋后人此次握手,纯粹是出于礼仪要求,身为当事人之一的孔冬梅似乎也并不希望人们对此举动作出过于复杂深厚的解读。

毛泽东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时光透过相片上毛蒋孙辈相握的手,溯回至九十八年前。

那一年的10月,18岁的毛泽东弃笔从戎,毅然决然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

几天后,一个青年队长,带领一支敢死队对浙江巡抚衙门发动进攻,大获全胜,这是25岁的蒋介石。

或许是命运使然,两人逐鹿天下的步伐相距不过数天,后来的毛泽东也经常称蒋介石为“老朋友”。

这个朋友倒不是指革命情分多么深厚,而是他们相遇于革命浪潮后,几经潮起潮落,曾并肩曾碰撞,最终彻底走上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中间的时间跨距实在太。

辛亥革命并未给两人都指明明确的人生道路,毛泽东短暂地爆发后,随即沉寂于校园,继续进修学业。

蒋介石则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并于两年后,与一个对他的政治生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物相遇——孙中山。

一位学生,一位军官,之后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均给这定位看似两不相干的两人带来共同的思想震荡。

毛泽东毕业后参加了中共一大,成为中共湖南支部的一份子,此时的蒋介石已经类似于孙中山左膀右臂的人物了。

1923年国共进行党内合作,毛泽东加入国民党,与蒋介石展开合作交往。

纵观二人的政治生涯,毛泽东可谓是后来者居上。

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蒋介石已经当了军官,毛泽东刚毕业时,蒋介石攀上了上海宋家,风风光光迎娶宋美龄,成为孙中山的小舅子,名扬上海滩,毛泽东初加入国民党时,蒋介石已经是国民党内部的大红人。

毛泽东政治生涯最失意的那一年,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春风得意,正处于上升期。

然而纵使起点要高出不少,蒋介石依旧失败得彻底。

一切早有端倪,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矛盾始终存在,政治纲领和目标的不同,是两党最大的分歧。

就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个人交往而言,从一些罕见的史料中可以看出,两人早期不仅相识,甚至可以说是熟识的程度。

“毛泽东莅临黄埔那天......蒋介石亲到大门外码头迎接......毛部长讲毕,蒋校长夫妇起立带头鼓掌......”

这是一位黄埔军校生对当年毛泽东来黄埔军校演讲的回忆。

矛盾的爆发节点应当是在蒋介石就任黄埔校长后,他逐渐感觉共产党的存在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并磨刀霍霍。

“扶助农工”方面的分歧也加剧了这种矛盾,比起群众的死活,蒋介石显然更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

眼看着工农运动形势日益高涨,蒋介石却愈发忧虑。

他很担心底下的群众天天在租界大闹,会影响到自己与列强之间的关系,没了列强的扶持,他在江浙的权力根基就不稳定。

于是蒋介石彻底撕开了伪装,采取血腥暴力的镇压手段,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

几天后,蒋介石又把刀口对准了共产党人,毛泽东赫然位列他的统计名单上。

自此毛蒋二人分道扬镳,他们之间的矛盾不仅是个人理念的不同,更代表着中国早期政治分化的缩影,对中国历史走向造成了深刻悠久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毛蒋

1949年10月1日,蒋介石面色阴沉地守在收音机旁。

他已经守在这收听了很久的中共新闻,始终一言不发,面沉似水。

然而当听到自己许多过去的老部下都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播报,蒋介石就再也维持不住冷静,愤然起立,唾沫横飞地破口大骂:“娘希匹,一群混蛋!老蒋待你们不薄,一群卖身求荣的王八蛋!”

蒋介石气得浑身发抖,又紧紧闭上了嘴,不发一语。

这一天可以说是蒋介石生命中最难熬的一天,他大势已去,人心皆失,最后的希望都随着大陆那边一个新国度的成立而破灭。

这对于一个高度自负的人来说是很痛苦的。

总之酷爱写日记的蒋介石这一天又在日记本上恶狠狠记了一笔。

蒋介石的日记本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有专门研究他日记的专家看完后,感叹蒋介石当真是个十分粗鄙的人。

这不仅是他用来记录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本子,更是他的骂人簿。

蒋介石无所不骂,亲戚、朋友、同事基本都被他骂了个遍,连老婆宋美龄他都骂。

也幸亏他捂得严实,但凡日记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流露出来,蒋介石都要完蛋——任谁被他搁日记里喷成那样,脾气再好都得跟他翻脸。

要说蒋介石对谁还算客气,那应当是周恩来了,他倒是不怎么用攻击性很强的难听字眼辱骂周恩来,都是在日记中客客气气地称呼“恩来”。

蒋介石自然也评价毛泽东。

重庆谈判结束后,蒋介石送走了毛泽东,然后在重庆林园官邸里来回踱步,思索着一个问题: 就这么把毛泽东放走了,究竟对还是错?

然而人都已经坐飞机走了,再考虑这个也是马后炮了。

于是蒋介石只好在日记里泄愤,他评价毛泽东:“此人绵里藏针,不好对付。”

然后又道:“我料定毛这个人不能成事,他终究不可能逃出我的‘一捂’。”

这个“一捂”也许是手掌心的意思罢。

不过这些话读来,给人感觉就是蒋介石前脚把毛泽东放走了,后脚就又后悔了,然而又无计可施,只好愤愤然写这些话聊以自我安慰——且等着罢,总有一天你还是得落到我手里。

一时嘴硬一时爽,但历史的走向可不是靠一张嘴就能改变的,蒋介石自己也决计不会想到, 当初坐拥近四百万大军的自己,最后居然会落得个败逃台湾的下场。

他也在日记中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

蒋介石知道自己是个独断的人物——不肯承认自己“独裁”,只好说“独断”了。

他从外交到经济,洋洋洒洒列了十几条原因,反思自己的失败,最后认为还是自己没有很好地宣传和贯彻三民主义的锅。

他不甘心却也只能委婉地承认自己的确是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理念。

除去政治原因,其实从毛泽东和蒋介石各自的私生活中也能见微知著,深刻体会到两人在政治上的根本差异性。

蒋介石晚年怕死得很,只要一尿血,就要惊得神魂俱散,急声大叫医生前来救命。

医生说没事,蒋介石依旧惴惴不安。

虽然说怕死是人之常情,但也可以看出蒋介石是一个世俗理性者,比较受客观现实条件与规律的制约,这种性格的人很常见,但作为一个政治领袖,就缺乏了一些感召力和政治魅力。

像在用人方面,蒋介石任人唯亲唯私,引起一些人的不服,到最后众叛亲离。

而毛泽东晚年对死亡的态度很坦然,不怕死,有病也拒绝看医生,秉持着“死就死了,死了就去见马克思了”的超脱态度。

毛泽东是一个天生适合当革命领袖的浪漫主义政治家,不受任何世俗常规条条框框的制约,还敢于冲破,极具号召力。

先辈的成败对他们的后人也有着深刻影响。

蒋家从在台湾政坛上呼风唤雨,到黯然退出政治舞台,后人永不涉足政治,唯有一个私生子蒋孝严闯入政治舞台。

毛家后人并不多,不过各自涉足的领域也相对自由,毛新宇敬慕爷爷毛泽东,学习爷爷“不经商”的宗旨,外孙女孔冬梅则打破这一宗旨,投身商界打拼,白手起家,成为财富榜上赫赫有名的女强人。

然而命运实在巧合,一商一政,一毛一蒋,在时代的今天偶然相遇,双手握到了一起。

在不嫌事大的记者眼中这俨然是一场“世纪握手”,他们蠢蠢欲动地想要制造话题,而孔冬梅的回应十分大方得体,滴水不漏。

诚然一句“没想太多”也是孔冬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因为在她看来,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巧合而已。

他们只代表了背后的两座山的寥寥一角,他们各自的先辈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位曾共同接受过辛亥革命洗礼的人,最终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后人也受他们的影响,有自己的人生要走。

先辈的历史太过厚重,不是后人间的一个微末举动就能承载并化解的。

信息来源:

毛蒋后代握手言欢[J].共产党员,2009(23):4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孙子   黄埔军校   辛亥革命   孙辈   恩仇   蒋介石   国民党   后人   巧合   记者   政治   代表   孔东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