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 靓美行仁庄

(张德敏)


这是一个钟灵毓秀,充满着黄土地浓香淳朴气息的村落;

这是一个文脉悠远,孕育了泃河边千年氤氲书香的村落;

这是一个人杰地灵,传承着仁义忠孝礼志信操守的村落。

这就是始建于唐初,已有1300余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三河市新集镇行仁庄村。在这片古老而又富有朝气的土地上,村民勤劳智慧,民风淳朴,至真尚义,繁衍生息,薪火相传,闪耀着劳动人民的睿智慧敏和美好的精神追求。2019年末全村983户,3500口人,有党员98名。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时的村干部合影(背影为古槐树和石碑)

——村庄的始建和变迁

村名起始颇有深意。行仁庄位于泃河下游,村名源于古时陆路交通不便利,水路运输较为便利和经济。汉沽、宁河、宝坻一带的米粮、食盐等生产生活用品,经水路运到村东河边的码头,再转陆路向皇庄、杨庄、三河以及大厂、夏垫等地转运。成为方圆百里小有名气的商品集散地。先民在沿河岸边建起茶馆、饭铺和大车店,南来北往的商贾和车辆,就在这些店铺里吃住,俗话称之为“歇会儿”。久之,就简称为“歇儿”。

清光绪年间三河县简图上,标注村名为杏儿庄。后,人们认为“歇儿”不雅观,“盐” 淹“杏”又不吉利。就依村后大道来往全是行人的特点,更名“行人庄”。又随孔孟儒家思想熏染,经文人润色“人”不如“仁”,索性不如称之为“行仁庄”吧,村名由此而来。

四村合一经历不凡。据记载,明代之前,村庄原是“一分为四”的。分别为:东北角的良庄、东南角的刘庄、西北角的王庄和西南角的杏儿庄。直到明末清初,才“合四为一”,成为一个村庄。泃河使这里土肥水秀,环境优美。正是“二泉映日月,泃水绕村流,四时勤劳作,五谷又丰收”。先民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沛的水利资源,不但广辟漕运,也广种小麦、玉米和杂粮,使这里一年四季风光无限,景色如画。

先民由来诸说颇多。土著说。三河置县于唐开元四年(716年)。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在此临水而居。夏商至秦汉逐步形成村落,因水沛粮丰,人群很少流动,应均为汉族先民。行仁庄建村于唐初,除土著人外,还应有漕运经商落户此地人员。随龙说。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有朝廷及辅佐官员,搬迁落户“京畿”“左辅”之地。军屯说。明初,朱棣曾在冀鲁一带进行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称“靖难之战”,也称“燕王扫北”。有许多人“上马为战,下马屯田”,有一部分人落户于此,屯垦为民,定居下来。明永乐年二年(1404年),因南方多发生旱涝灾患,多有人携家带口从长江以南步徙而来,后定居国都周边地区。移民说。亦称民屯说。元末明初连年战乱,北方人口稀少,地多不治。皇朝多次“出旨迁民,以实空地”。不但征召南方稠密地区人口向北方迁徙,还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沙漠地区遗民3.28万人,到通州(三河)一带11州县,以屯田区域分里甲。

据民国二十一年《三河县新志》(公元1932年版)中载:行仁庄村有184户,1326口人。其中:男712人,女614人。另据《三河县志》(1988年12月版)中载:全村有726户,2843口人。2019年末,全村829户,人口3397人。

——悠久的文化遗产

行仁庄村文脉悠远,汉文化、满文化及蒙辽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产生激烈的碰撞和交汇融合。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全村4000口人的骄傲与自豪,成为渊源传承、文明璀璨的魂脉。

●久远的漕运文化

历史上,泃河曾是重要的水上漕运通道。行仁庄是散落在泃河漕运的重要漕运节点之一。《说文解字》云:“漕,水转谷也。”泃河这条黄金水道,在漫长而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几度兴衰。至清末民初,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其水旱码头才逐渐衰落。

唐代诗人李清云在其《山水漫览》中有诗《泃河渡》曰:

泃河流古今,云帆漫水来。

鸟冲鱼儿遁,波涌堤岸拍。

军粮积如山,车马运征埃。

边关用武地,供给亦劳哉。

时至当代,虽不见泃河“水上泛舟、粼拥暮烟”的美景,但还能借助古诗来回味和感怀。明代有诗曰:“泃水清涟鱼泳时,牛羊向夕更归迟。溪头争渡谁家子,深浅从来要自知。”清代亦有诗:“泃水傍京国,频经晚渡来。日移崩岸回,沙动片帆升。归鸟飞还止,征人往复回。况当村落近,我马未虺隤。”

泃河宽阔的老河床还在,河面上碧水悠悠,水草繁茂。近年来,三河以“水清、岸绿、天蓝、宜人”为目标,拟沿河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带和生态休闲公园。以水带文,以水带园,以水带城,形成一条绿色生态走廊。泃河部分河道水草丰茂,白鹭点点,景色宜人,将以一种新的面貌和咏叹再次呈现。

节日期间演出“十美图”

善恶分明“十美图

行仁庄村有一道民间花会名叫“十美图”。这是根据封建帝王隋炀帝荒淫无道腐化骄奢的生活创作加工而成的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花会,歌颂了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经考证,这是河北省乃至全国唯一以“十美图”为名称,讽刺隋炀帝为内容,流传久远的民间花会。

“十美图”产生在明末清初。根据是:⑴服饰是清以前明代的服饰;⑵所用道具解差用的“戒棍”、婆子用的“棒槌”等物系民间流传下来的清以前的道具,歌词内容也是百姓批判讽刺隋炀帝荒淫无道为内容的歌词。

“十美图”的故事内容是:隋炀帝荒淫无道,极度腐败昏庸,不顾人民饥荒遍野、灾难深重、流离失所的惨状,到处“选妃”“选美”,地方官府借机大肆搜刮民财中饱私囊。为讨好皇帝,一个县官亲自率领解差,押解十名美女进京朝贡。行至中途,忽然间“美妃”“美女”全变成“丑妃”“丑女”,其丑无比。官差等人被吓的魂不附体落荒而逃,选妃一事终成笑柄。百姓们取得了胜利,欢歌起舞。

这一为民伸冤、解气的民间花会,抒发百姓们的心声,深刻讥讽统治者们的所作所为。十美图的人物设计符合历史。一个县官,两个差役,两个婆子,十个美女,两个花花公子。十几个人物行走起来,演译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出来。根据传说和老艺人(会头)记忆,此传说在《资治通鉴》中有所记载。1980年,三河市文化部门曾对“十美图”进行一次整理,2010年复排录像。复排时配上音乐歌曲。“十美图”现已被列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火旺盛大明寺

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建立大明寺(现中心小学校址),共占地15.7亩。大明寺以寺院较大而名闻当地。寺院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大殿。前殿祭祀18罗汉,后殿供奉满堂佛像。前殿后和后殿前,植有刺槐树七八棵,都有合抱之粗。寺院东侧为菜园,园中有水井一口。

大明寺是集佛教、庙宇、祭祀于一体的参拜胜地。早年间,这里香火旺盛,附近几十里的居民,都来此参拜祈祷。清嘉庆皇帝曾就大明寺题联曰:

万松月共衣珠朗,

五夜风随禅锡鸣。

清光绪年间,利用香资和村民集资重修。大明寺寺院正大门东侧,立有石碑一尊,碑东紧邻古槐树一棵。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寺院被作为“四旧”被拆毁。寺前的石碑被砸毁。现存活的千年古槐树,主干已中空。但每逢春季,树冠仍会枝繁叶茂。成为古老而年轻村庄的象征

●护国忠义关帝庙

行仁庄村东,在由南往北贯通村庄的道路上,位于东西大街十字道往北,大约500米的位置,南北道路到此变为“Y”字型。道路往北偏东方向一条,通向蓟县桑梓方向。往西北一条通向村庄后街。在道路分叉的地方,北面的坡上有一座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庙前有水井一眼。供庙宇里面吃水和居住附近村民饮食用水。

关帝庙(亦称护国忠义庙)。是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兴建的。据考证,行仁庄的关帝庙建于明初。是由村庄最早居住的何家祠堂改建而成。庙宇占地一亩有余。由当时的何家和仁人捐资、村人集资而建。庙宇分为前后两重院落。前殿为十八罗汉等塑像,后大殿内供奉文(武)财神爷关公圣像。像旁两侧是拿刀的周仓和其子关平塑像。院内除东西配殿外,还有琉璃影壁、石头牌坊、悬挂铜钟、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等。古时,关帝庙不仅是游览胜地,还是村民祭扫关帝的场所,香火旺盛。“文革”中这座建筑被当做“四旧”拆毁。曾有楹联曰:

赤兔追风,万里如同咫尺;

青龙偃月,千秋不减锋芒。

辽代塔基遗址

在村北250米处,通往刘白塔村公路东侧,东距泃河大堤500米。据考证,塔基遗址处曾建有一座寺院,塔为寺院的附属物。寺院建筑年代和被毁年代,已无从可考。

据考,寺院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遗址范围内尚存两座塔基遗址。一号塔遗址较大,二号塔遗址较小。寺院周围散落有古墓。1991年7月,曾出土名为“何仲殊”的墓志铭。据文物部门考证,塔基遗址为辽代(907—1125年)的遗址。1982年9月,该遗址被三河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塔基遗址在寺院东南部。塔基下有砖砌地宫。地宫内放花岗岩石料石函,内放有几十枚铜钱。石函前放有瓷盘、瓷碗。还出土灰陶壶、灰陶罐、小块磨刀石等。二号塔基遗址在一号塔基遗址西北2.5米处。曾出土小陶罐、莲花座壶等遗物。

20世纪70年代,在塔基附近还发现两座辽金年代古墓。分别位于一号塔基遗址南10米和东50米处。墓内随葬品有瓷碗、白瓷盘等瓷器及小罐、提梁小斗等。

“何仲殊”墓志铭

1991年8月,在村后塔基遗址出土。墓志铭制作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墓志铭为石灰石质,志盖盝顶状,正方形,边长49厘米,厚13厘米。志盖阴刻楷书“故奉直大夫墓志铭记”。志石长52厘米,宽51厘米,厚13厘米,阴刻楷书351字。志石首提“大金奉直大夫大理评事飞骑尉赐绯银鱼袋何公墓志铭”。墓主人何仲殊生于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24岁进士及第,卒于1192年,享年49岁。逝世前身份为奉直大夫(非实职,为文散官阶,金代从六品上)、大理评事(大理寺即最高法院查理案件官员)、飞骑尉(武散官,金从六品)、赐绯银鱼袋(为随身“鱼符”,是一种进出宫的身份方位标示)。现存放于三河市博物馆内。

千年古槐树(槐抱椿)

●奇景古树“槐抱椿”

村小学校内有一棵植于唐代的国槐,至今树龄已逾千年。古槐树干高约2.5米,周长7.4米,5人拉手才能合抱。

学校原址古为庙宇大明寺。古槐树位于大明寺正门东侧,国槐树西侧为一碑首蟠龙石碑。“文革”中,大殿和石碑均被作为“四旧”而被毁。只留古槐孑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

因年代久远,古槐树干已经中空。空洞的槐树干中,有年长日久积累的荒尘,随风飘落进的椿树种子,沐浴雨水的恩赐和湿润,在树洞里生根、发芽、生长,渐渐长大成一株直立向上椿树。使得古槐再逢新春,锦上添花。椿树直径大约30厘米,十来米高,亭亭玉立,高耸挺拔。“槐抱椿”,两树根连枝绕,相依相偎,相互依存,春抽新芽,翠郁葱茏,成为一独特奇景。

这株植于唐代国槐,是国家一级古树名木,蝶形花科,槐属。

“槐”。《说文解字》释义:“槐,木也,从木,鬼声”。槐树,又名国槐,冠以国字,闻其名,可见其古老。

“椿”。又名樗。庄子曾在“逍遥游”中美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见,古人视椿为贵,并椿同福、禄、寿紧密联系在一起。

古槐树干粗壮,枝柯交错,以它斑驳的苔痕和高大的形象,及厚重的树皮鳞纹,叙说着饱经沧桑的古老记忆,窥见其树龄之久,风霜之长。有几条树根裸露在地面上,盘根错节,展示出强盛的生命张力。千余年来,古槐用安详、昂扬的姿态,静默地站立在村中,构成一道传承历史、人文合一的独特风景。每逢春季树冠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夏季槐花黄白相间,蜂鸣蝶舞;秋季结实,槐果青青。古槐伟岸挺拔、遮天蔽日,碧绿溢彩、灿若披锦,闪烁着异样的绿色光芒。

古槐承揽着千年天地灵气,承载着时空的岁月变迁,印证着走过的历史痕迹,目睹着村庄的前世今生,见证着生灵在此栖息,记录着各自文化脉络,守护着这块和谐安宁的净土,讲述着民间独有的故事,体验着古老的生态之美。

千年古槐,伫立村中,守卫桑梓,庇佑泃河。不屈不挠、年复一年地修炼着自己老而弥坚的岁月。扎根沃土,吸吮大地营养,将生命的意志凝结于土壤之中。

曾有人吟诗《古槐颂》曰:

古槐越千年,雄姿傲霜寒。

龙腾拨古韵,华盖蔽云天。

嫩叶悄声语,新芽笑欢颜。

当知有此景,不思游黄山。

2013年8月,三河市政府实施古树保护工程,加强对古树的保护,采取砌台、围栏等方法重点予以管护,设置古树保护标志牌。

——战争年代的辉煌历史

行仁庄村民有着英勇斗争、不屈不挠的光荣传统。早在义和团时期,就有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参加抗击外国侵略者和传教士的斗争。1938年7月,在冀东抗日大暴动影响下,村民积极投入民族解放和建立、巩固人民政权的伟大斗争中。1944年,村里秘密建立党的组织后,在党的领导下,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党员和民兵、群众积极生产支前,踊跃参军参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 80 人参军参战。战斗足迹遍布冀东20余个区县,还有随军进军东北、南下江南广大地区和朝鲜战场。有 2 名烈士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八十年代的党支部成员

——靓美的时代新面貌

大力改善生产条件。新中国建立后,行仁庄村干部群众满怀翻身、解放的喜悦和信心,积极投身于恢复生产和合作化运动中,发展生产,建设家乡。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年代及“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农业生产和村集体经济,在徘徊中保持上升趋势。在“农业学大寨”年月里,三年动用土方120余万方,全村4700亩土地得到彻底平整,287块零星土地规划成51块大方田,渠路同时配套。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又集中财力物力,三年打井60眼,全村4700亩土地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

改革开放生机盎然。1978年,在改革的大潮中,积极完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集体积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为新建、维修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积累工15万余个。购置大中型农机具,增加电力容量,更新机井,电路改造,投入资金200余万元。1995年,行仁庄在三河率先进入小康村行列。党支部、村委会及妇女、民兵、治安等诸项工作,曾获省市及三河市(县)各项殊荣150余次。

党员干部积极带头为人居环境改善捐款

绿美靓丽时代新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村党支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使24条村街主辅道路全部修成油路和水泥板路,总面积达5.2万平方米。两侧排水设施全部达标。更换路灯200余盏,放置垃圾桶300余个。清理生活垃圾2000多方,清除残垣断壁20余处。村民吃上放心自来水,“电代煤”和农厕改造全部完成。自然、朴素、洁净的乡村,成为环境优美、文明生态、和谐宜居的新农村!(编辑:郭振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关帝庙   大明   漕运   槐树   石碑   全村   寺院   遗址   村庄   千年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