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去世,临终说出不释放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潸然泪下

1936年12月,张学良出于民族大义,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毅然决定亲自送蒋介石会南京,从而令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但到南京后,蒋介石却违反承诺,将张学良软禁起来,令其遭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公正待遇。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病去世,终年87岁。在蒋介石临终之际,他对蒋经国说出自己不肯释放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潸然泪下,心中十分愧疚。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张学良和蒋介石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蒋介石不肯释放张学良的原因是什么?宋美龄为何会潸然泪下?

张学良助蒋介石一臂之力

1927年,张学良率军南下的时候,曾试图和蒋介石取得联络,希望能罢战言和,共商国是,但非常可惜的是没能如愿。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将张学良推上东北的政治舞台,也是因为这件事,他才有机会和蒋介石进行直接的交往和联系。

张学良

张学良主持东北大政后,率先考虑的便是东北的生存问题,当时他面前摆着三条路:

第一、向日本屈服;

第二、闭关自守,割据东北;

第三、接受“和谈”,改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张学良是万万不能接受第一条的,毕竟他的父亲就是死在日本人的手里,更何况他也不愿意当日本人的傀儡。对于第二条路,这对张学良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在日本人磨刀霍霍必欲得东北的局势面前,他是很难遏制日本人的野心。

因此,张学良只能选择第三条路,那就是服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但大家都知道当时国民党内部是不统一的,阎、桂、冯等军阀各自拥兵自重,表面服从蒋介石,实则别有心思。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这些军阀都想把张学良拉到自己这边来。

对于这些笼络自己的人,张学良是看好蒋介石的,因为他认为蒋介石是有实力统一中国的,那么他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首先,张学良错误的将国共合作第一次北伐的功绩,全部算在蒋介石的身上,因此认为蒋介石有统一中国的能力;

其次,张学良早年对美国、英国的富强十分向往,而蒋介石又得到了这两个国家的支持,所以他很是看好蒋介石。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张作相等通电全国,表示投靠南京国民政府,投靠蒋介石。

张学良东北易帜的举动,不仅暂时挫败了日本并吞东北的野心,还有意识地支持了蒋介石,令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完成形式上的统一,结束了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

东北易帜也是张学良和蒋介石正式联系和交往后,由两人共同参与促成的第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两人之间恩怨关系的开始。

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内部还是四分五裂的。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频频打击和削弱地方实力派,这也引起了阎锡山、冯玉祥等各派系的不满,至此导致了1930年5月的中原大战。

蒋介石和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联军在中原大地混战了四个多月,双方难分胜负。在僵持过程中,他们都希望保持中立的张学良能够出来。在当时的局势下,拥有数十万兵力的张学良在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成为蒋介石和各派军阀拉拢的对象。

交战双方频频派代表找张学良游说,许下高官俸禄,只为求得他的帮助。战争开始前,阎锡山曾向全国发表反蒋通电,还邀请张学良签名,但却被他给拒绝了。阎锡山被张学良拒绝后没有放弃,反而任命他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但仍被张学良拒绝了。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派出代表和张学良见面,并以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头衔、青岛之地的巨款相诱,争取张学良出兵帮助自己,但还是被拒绝了。张学良说:“不管怎么样,我始终保持中立。”

张学良虽然是这么说的,但他内心却倾向南京政府,他认为:“南京政府才是全国统一的政府,只有支持这个政府,才能保证国内统一,才能保住东北不受外敌的侵略。”

当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残酷的时候,张学良再也没有办法坐视不理,他决定出兵帮助蒋介石。他这样做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也是为了维护东北集团的利益。

9月18日,张学良发出通电,表示拥护蒋介石,同时派出10万兵力进关,和平接受平津,中原大战迅速结束。

中原大战是蒋介石和张学良的第二次合作,这也令他们两个的关系更进一步。张学良率部入关,平息了中原大战的战火,扭转了时局,支持了蒋介石,令他在政治和军事上战胜了对手。

从这以后,冯玉祥、李宗仁和阎锡山等派系都失去了问鼎中原,和蒋介石一决高下的实力,蒋介石在各派军阀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张学良出兵帮助蒋介石是有恩于他的,也在关键时刻救了蒋介石一把,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铺平了道路,谁曾想接下来事情的发生,蒋介石竟然以怨报恩。

蒋介石以怨报恩,张学良被迫下野

1930年,在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蒋介石特别介绍张学良加入国民党。不久后,张学良担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司令,和蒋介石结盟,参与内战。这一举动刚好为日本发动并扩大侵华战争提供了方便,这也是张学良事先没有想到的。

1931年7月1日,日本制造万宝事件;7月11日,蒋介石给张学良发去电报:“日本阴险狡诈,现在不是抗日的最佳时机。”张学良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后,连忙给东北政委会发电:“对日不能开战,只能和他们讲道理,必须制止百姓进行反日运动。”

7月12日,蒋介石再次给张学良致电:“如果发生全国排日运动,恐怕会被共产党利用,这样一来,对中日的纷争只会更加混乱。我们要忍一段时间,等待最好的时机。”

7月23日,蒋介石发表通电,而“攘外必先安内”的谬论也是从这里出来的。

7月下旬,东北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张学良连忙派出王树翰前往南京向蒋介石请示。蒋介石表示:“不要慌张,有九国公约和国际联盟,日本是不能强行占领我国领土的。如果他们发起进攻,也不能抵抗,以免事情越闹越大,处理起来困难。”

8月16日,蒋介石再次给张学良发去电报:“不管日本军队在东北如何挑衅,你们都不能抵抗。切记,不要因为一时的愤怒,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

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蒋介石正从南京赶往九江,准备对我军进行第三次“围剿”,但当他得知爆发“九一八事变”后,连忙乘坐军舰返回南京。

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党部党员大会上作演讲,他坚持不抵抗主义。从以上足以看出,面对日军的挑衅和侵略,蒋介石一再屈辱忍让,是不抵抗主义的始作俑者,而张学良则是一个执行者。

1932年1月初,蒋介石再次命令数十万大军退入山海关内,这也导致东三省大好河山被日军占领。1933年3月9日,张学良的部下吕正操来到北平,在了解到前方情况后,张学良说:“就算是把东北军全部拼上,我们也要打到底!”

这天下午,蒋介石来到保定车站,邀请张学良上车一聚。蒋介石一见到张学良就说:“接到你辞职的电报,我就知道你的诚意。现在全国舆论沸腾,全都在攻击我们两个,我和你是坐在一条船上的人,如果不下去一个的话,恐怕难以平息民愤,说不定还会一起沉船。你说,谁先下去比较好?”

张学良知道蒋介石的意思,他说:“当然是我先下去了。”蒋介石点点头,说:“我同意你辞职,等到机会合适我会重新用起你。等事情结束后,可以按照你的意见办……”

张学良告辞后,蒋介石返回石家庄。这天晚上,张学良乘专车返回北平,在路上他抱头痛哭。随后又在前来劝他的王卓然等人面前,突然一跃而起,仰天大笑。张学良说:“我这是闹着玩,吓唬你们呢!”

当王卓然陪张学良回住处的时候,王卓然问他:“蒋介石让你去上海,我还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

张学良沉思一会说:

“老王,你看我放弃兵权和地盘,就像是丢掉破鞋一样,别的军人能办到吗?但是在中日问题上,蒋先生以和为主,还不知道能演变到什么地步。大家都骂我不抵抗,叫我‘不抵抗将军’,我也不辩解。但是下野后,谁知道我这‘不抵抗’的罪名要背到哪天呢?我记得林肯有几句话和我现在的处境很相似,你去找找。”

王卓然连忙进去翻书查找,译文是:“你可以欺骗全体人民于一时,或欺骗部分人民于永久,但不能欺骗全体人民于永久。”从这里足以看出,张学良辞职下野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被逼的。

发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软禁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接受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我军实行停战后,便要求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一致抗日。但蒋介石拒绝和我党合作,还要求张学良和杨虎城向我军进攻,否则将东北军和西北军调出西北。

与此同时,蒋介石还镇压学生运动,疯狂逮捕民主人士,屠杀爱国青年,这也激起了东北军和西北军广大官兵的强烈不满。不久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在西安事变爆发前,张学良在部署扣押蒋介石行动的时候,就向参加扣蒋行动的将领强调说:“务必要活捉蒋介石!”

他还对孙铭九说:“切记,不要把委员长给打死了。不到万不得已之际,不能打伤他,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就把他的腿给打伤,不要让他逃跑了。”

张学良还吩咐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千万要注意,不要伤害委员长。”从这里足以看出,张学良是准备在和平解决完“西安事变”后,将蒋介石放掉。这也许是蒋介石杀掉杨虎城一家,没有杀张学良的重要原因吧。

蒋介石失踪后,张学良焦急万分,急忙命令手下:“如果九点之前找不到委员长的话,你们就提着头来见我!”他还对杨虎城说:“虎城兄,如果委员长到西安后,采纳了我们提出的意见,我就亲自送他回南京去。”

12月13日上午,张学良会见扣押蒋介石的人员,更明确地表示:“委员长今天仍是国民党的领袖,今后也需要他做我们的领袖。但领袖是需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的,和过去专制皇帝不一样。只要他能改变自己的想法,采纳我们的意见,我就送他回南京。”

不过在扣押蒋介石后,情况却变得有些复杂,南京政府内的主战派再次挑起内战,东北军和17路军内部主张杀蒋介石的官兵也不在少数;西安各界群众更是跃跃欲试,主张公开审问蒋介石,交给人民判决。

杨虎城

为了避免内战再次发生,张学良力排众议,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将西安事变引向和平解决的方向:

第一、张学良给南京政府诸位要领和各地方实力派发去电报,阐明自己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和处理蒋介石的态度;

第二、在西安各界群众和东北军官兵中,反复强调、宣传自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第三、敞开和平大门,欢迎各界人士共商抗日大计;

第四、以战卫和,揭露主战派企图挑起内战、破坏和局的阴谋;

第五、和蒋介石据理力争,反复劝说他接受八项政治主张;

第六、恭迎宋子文、宋美龄兄妹俩入陕,主持和他们的和平谈判;

第七、力主尽快释放蒋介石,并亲自护送他回南京,巩固西安事变的成果。

由于张学良的努力,西安事变终于得到和平解决,避免一场新内战再次爆发。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等条件。

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出于善良意愿,不顾其他人的劝阻,执意送蒋介石回南京。当杨虎城得知张学良的决定后,他捶胸顿足,深知张学良走错了一步棋,也清楚自己即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然而张学良的一片诚意却没有打动蒋介石的内,蒋介石对杨虎城和张学良囚禁自己的事情耿耿于怀,并暗自谋划进行爆发。蒋介石先是让洛阳军校的主任祝绍周给戴笠发电报,让他对此时保密并妥善安排,然后故意不和张学良乘坐同一架飞机,先张学良一步抵达洛阳。

刚到洛阳,蒋介石就写了一封手谕给张学良,让他给杨虎城发去电报,立即释放被扣押的卫立煌、陈诚等人和几十架新式飞机。杨虎城收到电报后,于26日把卫立煌等人都给释放了。

12月26日下午,蒋介石乘坐的飞机抵达机场,随后在和何应钦等人的簇拥下回家。戴笠等特务和宪兵则留在机场将机场团团围住,等待张学良的到来。张学良一下飞机就被戴笠和宋子文接到北极阁的宋子文公馆,软禁起来,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活。

蒋介石临终之际说出不放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潸然泪下

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最痛苦的除了张学良本人,便是宋美龄了。那么这是为何呢?

其实张学良和宋美龄的关系很好,两人于1925年相识。张学良见到宋美龄的第一面,就被她那出众的气质所倾倒,他甚至说:“如果我没有结婚的话,我会猛追宋美龄。”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特邀张学良到南京参加国民党会议,还将他的妻子于凤至也请到了南京。当时宋美龄已经嫁给了蒋介石,因此接待女眷这种事情便交给她负责。

由于宋美龄频频和于凤至见面,宋母见两人关系如此好,而于凤至的品性也很好,便决定认她为干女儿。就这样,宋美龄和于凤至结拜为干姐妹,张学良和蒋介石也结为异性兄弟。

1936年12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的时候,宋美龄说:“回到南京,一定要送汉卿回西安。”

但非常可惜的是,一向爱护妻子、尊重妻子的蒋介石这次没有听妻子的意见,而是将张学良给囚禁了起来。宋美龄之后多次对蒋介石说:“我们对不起汉卿。”

尽管宋美龄没能送张学良回去,但却想办法保住了张学良的性命,并努力在生活上对张学良关怀备至。事实上,晚年张学良也曾回忆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之所以不杀我,也是因为有宋美龄这个‘保护神’在。”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代总统”李宗仁当即安排代表和中共和谈,并发表八项主张,其中一项就是释放政治犯,提出恢复张学良、杨虎城的自由。

当这一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连忙派人将张学良送去高雄,藏在寿山要塞的兵舍里。张学良明白,自己恢复自由是遥遥无期的。8月23日,高雄港一军火船爆炸,张学良便被送回新竹清泉。

不久后,由于海峡两岸处于对峙阶段,因此外界再也没有关于张学良的消息……

直到1959年,蒋介石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他才口头答应恢复张学良的自由。但为了表示对张学良的“负责”,蒋介石还派出警卫员进行保护,并在他住处对面专门增设警务处。

凡是想见张学良的都需要有警务处人员的批准,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学良仍没有真正获得自由。

张学良在孤岛被囚禁期间,宋美龄表示要亲自看望,但却被张学良给拒绝了,他写信说:

“夫人要来看良,令良深感惶恐,还准许良诉其原因。从新竹市到井上温泉汽车往返大约五到六个小时,公路也不好,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竹东到井上一段,因为石头太露地面,轿车不便行走,只有吉普车或者卡车能行驶,这种不方便之处还有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宋美龄从之前不喜欢赵一荻到对她敬重,并促成张学良和她结婚。1964年7月4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这对相爱30多年的恋人终于成为夫妻,宋美龄参加了这个简朴的婚礼。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7岁。在蒋介石临终之际,他把儿子蒋经国叫来嘱咐道:“对于张学良,绝不可放虎归山!”蒋经国点点头,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不会忘记的。”

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继承了父业,也继承了对张学良这只“老虎”的管束。当宋美龄得知蒋介石的临终遗言后,不由得潸然泪下,她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对张学良的仇恨会渐渐消失,没想到还像当初那般浓烈。

1990年,张学良终于获得自由。从1946年被秘密转移到台湾,到1994年前往美国定居,张学良在台湾渡过了48年。再加上他在大陆被蒋介石软禁的时间,他有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都是不自由的,也耗尽了人生中最好的年华。

生于1901年的张学良,1937年被判刑时才36岁。此后,张学良多次说:“我的事情只到36岁,此后就没有了……”

2001年10月,张学良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当这一噩耗传来,和张学良相识70多年的宋美龄悲痛不已,静默多时,不禁沉思往事。为了表达哀痛之意,宋美龄特别吩咐工作人员代表她去参加张学良的追思礼拜和公祭,向他表达最后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西安事变   蒋介石   东北军   中原   国民政府   潸然泪下   电报   南京   日本   内战   临终   和平   原因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