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曾对毛主席说:我们偌大一个上海,难道养不起贺子珍

“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

这句话,是1937年毛主席对妻子贺子珍说的。当时,他听说贺子珍坚持要走,曾极力挽留她。

为了表达自己对贺子珍的一片深意,主席告诉她:“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其中有一回,就是因为她。这样的表达,在主席生平是非常少见的。

然而,他还是没有留住妻子。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挽回的遗憾。

1937年冬天,28岁的贺子珍离开延安。第二年春天,她辗转到达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学习。此后的十年时间 ,她都在苏联度过。在此期间,除了上学和工作,她还做了很多事,概括起来如下:

其一,她待毛岸英和毛岸青,如亲子。

初到莫斯科,贺子珍第一时间就去看了岸英和岸青两兄弟。这两个孩子,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亲杨开慧,十多年不曾见过父亲。对于贺子珍,他们是陌生的。

为了照顾他们,贺子珍尽心尽力。见孩子们的床铺又脏又乱,她便挽起袖子给他们铺好、叠好。每逢节假日,她总要去孩子们的学校看他们。

她的待遇是每个月70卢布,除了自己必要的开支外,几乎全部用在这两个孩子身上。到了苏联因战事食品供应不上来时,她就在住处附近开出一块荒地来。她种土豆、种蔬菜,努力让正在长身体的兄弟俩吃饱。

当然,两个孩子也是极为懂事的。很快,他们就改口叫她“贺妈妈”。这一称呼自那时起,便从未改变过。直到建国多年后,毛岸青提到贺子珍,仍这样叫。

其二,她跟女儿李敏,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自贺子珍去苏联后,毛主席在国内一直牵挂着她。虽已分开,但他希望她能过得好。为了让她能有个人作伴,毛主席特意让4岁的女儿娇娇(大名李敏),去苏联陪她。

多年后,女儿李敏是这样回忆自己见到母亲时的情形:一见到我,妈妈便高兴地一遍又一遍地问:“你是谁呀?来干什么呀?”

娇娇被父亲教育得很好,她回答:“我是娇娇,来找妈妈呀!” 贺子珍于是又问她,是否给妈妈带了什么礼物。娇娇则带着稚气答:“我给妈妈,带来了娇娇!”

此后,娇娇便留在了苏联,跟妈妈及两个哥哥朝夕相处。

10年的苏联岁月,贺子珍把孩子们照顾得很好。1947年,蔡畅和王稼祥等人去苏联,毛主席特意委托他们联系贺子珍,问她今后的打算。对此,贺子珍的回答是7个字:“我要回到祖国去!” 毛主席欣然同意。

就这样,1947年秋天,38岁的贺子珍带着毛岸青、娇娇一道归国。(毛岸英已于1946年元旦,先行回国)

回国后的贺子珍,到底过得怎么样?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就是这样一段尘封往事。

中华大地从来不缺奇女子,贺子珍算其中一个。她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井冈山上那一抹传奇,更是一个中华女子的坚韧与独立。这种魅力,并没有随着她1984年的离世而散去。

一:陈毅提出要负担她的生活开销

1949年,已回国两年的贺子珍,在妹妹贺怡的陪伴下,来到了上海。因为长兄贺敏学在上海工作,她是特意前来“投靠”的。

一听说贺家姐妹来了,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及其夫人张茜,都高兴极了。

彼时的陈毅,可谓是“日理万机”。毕竟,治理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国民党反动派,正等着看我军的“笑话”。

但一听说贺子珍来了,陈毅就是再忙也得抽出时间来。那天,陈毅夫妇特意在第9兵团司令部,为贺家姐妹准备了一大桌子家乡菜。为了表达诚意,陈毅还让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作陪。同席的,还有贺子珍的长兄贺敏学。

席间,一向稳重的陈毅将军,高高地举起酒杯,颇为感慨地向众人介绍:

“欢迎贺子珍、贺怡,她们都是我的老战友!”

都知道陈老总写得一手好诗词,他在任何时候,用字、用词都是极为谨慎的。所以,笔者请大家注意,他对贺子珍的称呼不是别的,而是:老战友

是的,或许别人不了解贺子珍,都当她是一个弱女子。但当年在井冈山就与贺子珍相识的陈老总,却深知眼前这名女子,是何等巾帼!

贺子珍,1909年出生在江西的一个书香之家,家境不错。她的长兄贺敏学嫉恶如仇,并直接影响着几个弟弟和妹妹。而在几个弟妹中,贺敏学最欣赏的就是贺子珍,他总觉得妹妹身上有一股男儿般的豪气。就这样,18岁那年,贺子珍跟着长兄一起上了井冈山。

此后的井冈山,多了“一枝花”。

她得了一个绰号,叫做:双枪女将。因为1928年时,毛泽东和朱德在视察敌情时不幸被围,贺子珍和战友们做掩护,双手鸣枪击退了好几个敌人。

她成了井冈山上,少有的女指挥员。因为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得到了大哥的悉心教导,贺子珍是懂军事、懂策略的。这一点,在那个年代的女性群体里,非常少见。

这些事,让陈毅和其他诸多红军领导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江西姑娘。有一回,陈毅在部队宣传上遇到了难题,便提议让贺子珍作为女红军代表,到会上讲话,贺子珍一口答应。

此后,她落落大方地登台,把道理跟群众们讲得清清楚楚。事后,陈毅更是对她刮目相看,表示:“子珍同志,还是个出色的宣传家哩!”

以上这些事,陈毅都记得清清楚楚。因此,此次再见面,陈毅说啥也要尽一尽“地主之谊”。他告诉贺子珍:

“我们上海欢迎你的到来!子珍同志,请你放心,我们不仅欢迎你,还要把你的生活安排好!”

作为昔日的战友,陈毅说这句话是负责的。在此之前,他甚至还在毛主席面前表过态。

当时,陈毅提前得知贺子珍要到上海定居,便把这一情况向在北京的毛主席汇报了一次。毛主席当场就提出:她在上海的生活费用开销,可从我的稿费中开支!

其实,贺子珍才40岁,为何毛主席会那么担心她将来的生活问题?原因很简单:她当时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

在长征途中,贺子珍和战友们曾在1935年遇到过敌机轰炸。危急时刻,她想都没想就扑到了一位伤员身上,自己却被炸弹碎片伤得遍体鳞伤,昏了过去。而这位伤员,就是后来的开国中将钟赤兵。

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只简单清理了伤口表面的弹片,还有数片弹片留在了体内。从那时候起,贺子珍的身体就大不如前。

正因如此,毛主席才会坚持要用自己的稿费负担贺子珍的生活。但对此,陈毅却认为,贺子珍是为革命受伤的女红军,按照相关政策,这个钱应该由上海市政府来出。于是,陈老总当场表示:

“我们偌大个上海,难道养不起一个贺子珍?她的开销,由我们上海包了!”

一边是上海市政府要包开销,一边是毛主席的一片诚意,贺子珍却有自己的想法。她告诉陈毅:“我可不能要你们养,我要工作!”

陈毅是了解贺子珍的,但鉴于她当时的身体条件,还是建议她再休养一段时间。

二:病逝于上海

就这样,在陈毅市长的安排下,贺子珍在上海生活了下来。到1984年病逝,她陆陆续续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

期间,她的生活有乐、亦有苦。

让她开心的事,是在身体稍好一些后,组织上给她安排了一个很适合她的工作:妇联主任。很快,她就用自己特独的个人魅力,让同事们明白:走过长征的女红军,能有多牛!

但不久,一件噩耗的传来也让她再次病倒:妹妹贺怡因车祸,不幸遇难。

当时,贺怡是到赣南寻找毛主席和贺子珍于长征前,留在瑞金的孩子毛毛。最后孩子没找到,在返回途中,还发生了车祸。

贺家姐妹的感情一向很好,妹妹又是因自己的事而遇难,对贺子珍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悲伤过度的她,一下子病倒了。

陈毅夫妇俩得知后,马上把她送到上海最好的医院,出院后又给她安排了一处安静、雅致的住处。为了让她过得好一些,陈毅夫妇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特别是陈毅的夫人张茜,更是一向佩服贺子珍的为人,时常来找她拉拉家常。

在此期间,对贺子珍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妹妹留下的那几个孩子。为了这几个孩子,贺子珍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培养。

女红军亲自教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不优秀?

多年后,贺怡之子贺麓成扬名科学界,成为一位大名鼎鼎的导弹专家,拿遍了各类科技大奖。当记者问到贺麓成:“你觉得,姨妈贺子珍是个什么样的人”时,年过半百的贺麓成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姨妈曾告诉我,我们贺家儿女,绝不能背着父辈的牌子,要靠自己……”

这句话,贺麓成记了几十年,一刻也不敢忘。

除了陪伴晚辈们成长,晚年的贺子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毛主席的身体。在此期间,女儿李敏成了父母之间的“大使”。

每一次李敏要回上海探望母亲,毛主席都要亲自为她打点行装,叮嘱女儿要备上各种北京的特产。同样的,每次女儿由上海回到北京,也总是大包小包地给父亲带上一些干辣椒、新鲜蔬菜。这些东西,都是贺子珍叮嘱的。

无论什么时候,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一直都有一份战友情。这份感情,是从未改变过的。

1959年7月份,在女儿李敏结婚前夕,毛主席和贺子珍曾见过最后一面。当时,贺子珍被小车接到庐山,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

分别22年再相见时,毛主席起身和她打招呼,并倒了两杯茶。想起从前,贺子珍忍不住落泪,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毛主席也不无感慨地表示:“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贺子珍则哽咽道:“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这是两人此生最后一次见面,也是建国后,他们唯一的一次见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举国悲痛。当时贺子珍人在上海,几个孩子担心她承受不了,迅速赶到她身边。

见到孩子们,贺子珍一遍遍地问:“你们之前听说过主席病了吗?怎么人忽然就没了!”甚至,她还在痛苦中责怪女儿李敏:“你为什么没有照顾好你爸爸?”李敏不知道如何作答,只是紧紧地抱住母亲。

3年后,贺子珍到北京治病,第一次走进了毛主席纪念堂。再见故人,已是阴阳两隔。这一年,贺子珍已经是70岁了。

进纪念堂之前,孩子们给贺子珍准备了一块手绢,并告诉她在里面最好不要大哭,以免影响到别人。于是,她一直忍着不哭。当众人扶着她走出纪念堂时,她回头朝里面看了一眼,眼泪才落了下来。

此后,贺子珍回到了上海。应该说,虽然陈毅元帅已于1972年病逝,但上海人民一直把她照顾得很好。她的晚年,是过得平静的。

1984年年初,贺子珍的病情突然恶化。她开始高烧不止,肠胃功能也完全紊乱,上海市政府迅速汇报给中央。

当时,中央对医院的要求只有一个:

“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和代价,抢救她。需要什么医生就调什么医生,需要什么进口药就买什么药!”

在此期间,医院的工作人员发现:贺子珍的病房里,除了有儿女及其他晚辈们外,还时不时会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随身带的警卫来看,这些老人都是我军的高级干部。

无论这些人的军级有多高,对贺子珍来说,他们的身份都是一样的:老战友!而每次当他们来时,孩子们总会发现:病房里的笑声很多。

有一回,我国著名军事家何长工来探望贺子珍。他曾是贺子珍的老上级,已经是84岁高龄了。他和贺子珍在病房里的谈话,是令现场所有晚辈动容的:

何老坐慢慢地走过去,坐在贺子珍的床头,拉着她的手问:“子珍,这些年,你还好吗?”贺子珍则用微弱的声音回复老上级:“好,何老,我还好!”听到他这样说,何老颇为感慨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跟着队伍……当时井冈山上有不少的女红军战士,但真正领过兵、打过仗,当过军事指挥员的只有你贺子珍、康克清等少数几个。”

对于这个话,习惯了低调的贺子珍一开始没回应。何老以为她没有听清楚,又再问了一遍:“子珍,你说我说得对不对,是不是?”

贺子珍这才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是的,在老战友面前,她的笑容总是灿烂的。此后,两位老人都陷入了沉思。孩子们知道,他们想起了那些烽火岁月,那些在井冈山上的岁月。

1984年4月19月,贺子珍病逝,享年75岁。

一位饱经风霜的女红军、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在晚辈的陪伴下离世。

对于她的后事该怎么办,骨灰该安葬在哪里,地方上的相关领导干部们不敢自作主张,便请示中央。最终,这件事被汇报给了邓小平。

随后,邓小平亲自定下调子:

“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一室。”

应该说,这样的定调是对贺子珍伟大一生的肯定。4月25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上海市委为贺子珍举行了告别仪式。仪式很隆重,邓小平、邓颖超、康克清、聂荣臻等人,都送了花圈。遗体火化后,被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

尾声:

作为一个革命者,贺子珍是饱经风霜的。她病逝后,女儿李敏看着骨灰里发现的金属弹片,泪流不止……

作为一位长辈,贺子珍是受到晚辈们敬重的,这些人里包括无血缘关系的毛岸青兄弟俩、包括妹妹的孩子。甚至连长期照顾她的护士,都跪在她的灵前不肯起身,她说贺老平时待她如自己的孩子……

作为一个女红军,贺子珍是受到战友们的一致肯定的。所以,陈毅才会说:“我们偌大一个上海,难道养不起贺子珍”;所以,何长工才会说她是真正领过兵、打过仗的女红军;所以,邓小平才会亲自定调她的后事。

巍巍井冈山,有着无数传奇。曾手持双枪的贺子珍女士,用坚韧、果敢和至情至性,谱写了一段属于中华女子的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上海   井冈山   苏联   长兄   晚辈   红军   女儿   身体   妹妹   孩子   贺子珍   陈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