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歇斯底里|真相:这样的孩子更令人心疼

最近,一到放学,我们小区里全是跳绳的小朋友。因为下周就要跳绳测评了,成绩对孩子们评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家长孩子们都很重视。

昨天接上女儿碰到了她幼儿园的同班同学安迪(化名),因为好久没有一起玩,正好就约着一起在小区花园里跳绳。

刚开始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后来我们两个妈妈商量,为了刺激孩子们多跳几个,就提议比赛。规则是一分钟看谁跳得多,我来计时,孩子们也很积极,于是比赛就开开心心地开始了。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本内容无关

比赛到将近50秒的时候,我女儿的鞋带散了,我担心这样危险,没有过脑子,也没有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直接把计时器暂停了,大声说:“先暂停一下,依依的鞋带散了,先系好鞋带重新跳吧,要不太危险了!”安迪妈妈一听也说:“是的,快系上,别摔着孩子!”

此时安迪已经跳了140多个了,如果不暂停她肯定会赢。一听我暂停了,安迪把绳子扔在地上,一声就吼起来:“不行!继续!我好不容易跳了那么多!怎么能说停就停!”

安迪妈妈立即安慰道:“宝宝,依依鞋带散了,万一摔跤怎么办?咱们重跳一次没关系的。”

安迪依然怒吼道:“就是不行!马上都要结束了,为什么不能等比赛结束再停,我已经跳不动了!”

此时我感到有些尴尬,毕竟确实是我没跟孩子商量错在先。我跟安迪说:“对不起安迪,是阿姨不对,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主要是看着依依鞋带散了阿姨担心危险就做了自动化反应。要不你们休息一下再比好吗?”

安迪双手抱怀,哭了起来:“哼!我不跳了!我跳不动了!”

此时安迪妈妈脸色难看起来,大声吼道:“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情,这样显得你太不通情达理了,这样以后谁还敢跟你玩啊!”

安迪反驳道:“没人跟我玩就没人跟我玩!”

这下安迪妈妈更生气了:“不玩就回家吧!”

安迪捡起绳子就要往远处走:“我不回,要回你自己回!”

我走到安迪旁边,用双手扶住她的肩膀跟她说:“对不起安迪,今天是阿姨错在先,确实让你白白跳了那么久,本来你都要赢了。胜利的果实马上要得到的时候被别人破坏了谁都会难过。这样吧,你们先回家写作业,正好阿姨该做饭了,等你们写完作业再约一起跳绳。”

于是我们各自回家了。

其实我们与安迪一起玩,这样不欢而散的经历也不止一次两次,从小我们一起玩的时候我就发现安迪比较容易情绪激动。

但是安迪不是个品行不好的孩子,这孩子其实平时非常懂事,从来都很礼貌谦让,也非常守规则,但会在经历挫折时表现地情绪激烈,显得“毫不通情达理”,在事情过后孩子又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

安迪的妈妈也是位知书达理的女士,因为女儿从小就比别的孩子难带,也是买了不少书,听了不少课。面对安迪情绪的情绪失控,各种方法都试过了,依然无法防止安迪情绪失控以及失控情绪的蔓延。

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总会有一些刻板印象:认为孩子的脾气不好都是缺乏教养,都是家长品行不好或娇生惯养纵容的。

其实不然。有很多像安迪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事实上很重视教养,甚至要比其他父母在孩子性格培养上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孩子也可能各方面都很好,唯有情绪控制上总令家长沮丧。

这类孩子父母心里的痛,其他孩子的家长或许很难理解。同时这类孩子的痛,很多家长也都不能理解。

为什么这些孩子没事的时候像个天使,一旦遇到挫折就情绪剧烈像变了一个人?


气质论如何解释孩子的情绪失控?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用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来构建人格特质,每个维度都会存在两个方向相反的极端。其中,在神经质这一维度上,有稳定和不稳定两个极端。不稳定的人常对微小的挫折和问题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事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平静下来。

埃森克人格结构与气质学说的对应

根据气质论学说,人格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反应。人格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称为气质,一部分称为性格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类似于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脾气、性情。气质是天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比如我们常会说一个人性子急,一个人脾气暴躁等,一个人是慢性子等。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所体现出的稳定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人、事、物所反应出的一种态度、情感和行为的倾向性,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形成的,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认知水平、教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一个人是否圆滑、耿直、单纯、自信、自卑等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气质也决定了一个人与环境的交互模式,进而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

古希腊医生、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最早发现人的体内四种体液影响着人的气质,后来的心理学家也不断证实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因此人们就用希波克拉底所说的四种体液来定义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所以,像安迪这样平时很懂事,但一遇到挫折就情绪失控的孩子,并不是家庭教养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的气质属于胆汁质。

胆汁质的人神经过程的强度很强,不平衡,他们平时精力旺盛,性格开朗热情,但是遇到事情容易心境变化很剧烈,体现得脾气暴躁,难以克制。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与气质学说

气质虽然难以改变,但是随着一个人认知水平和意志力水平的发展,他会渐渐通过意志力来调整,逐渐改善。

安迪从小就情绪脆弱,经常遇到一点小事情就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随着慢慢长大,情绪失控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今天之所以这样,很大的原因是比赛导致她大脑分泌过多的多巴胺,神经处于亢奋状态。因此,在挫折突然到来时,她还没来得及启动理性脑,情绪的洪水已经充满整个大脑。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在《意志力》一书中的研究得出:当一个人处于亢奋状态时,他的意志力会下降,大脑就容易失控。

而一个人一旦情绪的开关打开,情绪就会洪水般地汹涌而出,直到大脑的血清值回到正常水平,意志力才得以恢复正常工作。神经质不稳定的人他们大脑的血清水平更高,因此情绪更为激烈,需要的宣泄时间也更久。

我们不由得疑惑,气质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都是遗传的吗?

有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家族中有情绪不稳定的人,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概率也会很高。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妈妈在孕期的营养情况、健康状态、情绪状态就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如果妈妈在怀孕期间营养不良,或者长期处于焦虑、恐慌、生气等负性的情绪中,或脐带绕颈等,胎儿就会感受到生存威胁,就会造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这样的不安全感是很难消除的。很多出现严重精神问题的患者在进行深度催眠时能回忆起在娘胎中脐带绕颈的恐慌,当通过潜意识治疗去除这样的不安后精神能得以恢复。

安迪的妈妈因为怀安迪前习惯性流产2次,怀安迪的时候尽管已格外小心,但依然出现了两次先兆流产,因此一直战战兢兢。这可能是导致孩子天生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顺便说一句: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妇女在怀孕时,产检医生都会一再嘱咐,一定要吃好喝好,一定要保持心情放松,保持开心,因为孕妇的情绪决定了孩子的人格基础。


精神分析如何解释孩子的情绪失控?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最基本的本我超我自我三大部分。

本我是一个人的本能,人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包括性/繁衍)本能和死本能。当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自然启动死本能,这是机体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机制。

死本能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不符合超我(超我是一个人对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则的适应)的要求,自我就会出来平衡。

当自我平衡失败时,就会启动一种叫做“防御机制”的行为模式来应对平衡失败。有些人的防御机制是转移、有些人是压抑、有些人是升华、有些人则会表达出愤怒或谩骂。

由于这个过程都是在潜意识层发生的,所以个体自己很难察觉,至少很难在第一时间察觉,也就很难控制。

佛洛依德“三我”冰山模型

佛洛依德认为防御机制的形成与童年早期的经历有关,与2岁之前的安全感的建立有关。

根据佛洛依德理论,像安迪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是在出生的时候,因为与母亲的链接不够,或者养育者育儿知识的缺乏或者耐性的缺乏导致安全感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他就会成为一个“兰花型”孩子

荣格在佛洛依德理论的基础上对潜意识进行了丰富,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理论。根据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人们对某一种外界刺激的固定反应是由集体潜意识决定的。这个集体潜意识包括人类共同的祖先留下的固定行为,也包括个体的祖先留下的固定性行为。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解释了性格的家族遗传现象,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脾气暴躁,或者家族中有脾气暴躁的人,孩子很可能遗传这样的脾气。

埃里克森、霍尼等都在自己的理论中指出:一个人的神经症特性与童年早期的安全感有关。

安迪的妈妈工作很忙,孩子才4个月就奔赴岗位上班了,而且经常加班,孩子基本是姥姥带大的,因为2岁以前的依恋关系不够牢固,导致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


请给“兰花”宝宝多一些包容和爱

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分析,像安迪这样的孩子。他的情绪失控都不是其故意的,或者其品行不好或家庭教养方式不好导致的,他的一切行为都不来源于自己。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格并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个体为了适应生存自然形成的对外界的反应模式。天生的那部分不由自己做主,后天形成的部分往往也不由自己做主。换句话说,他是无辜的。

然而这样的孩子却要承受更多的压力,比如他人的不理解、指责、打骂、甚至道德的绑架。他们的内心比“蒲公英”孩子“郁金香”孩子(心理学家Boyce 和 Ellis提出)背负着更加沉重的枷锁。

但是大多养育者以及社会大众在这方面的认知是欠缺的,这导致这些“兰花”孩子遭到不正确的对待,例如在家被父母打骂,在学校被老师、同学歧视,在工作单位中被同事远离等,这可能导致孩子遭遇严重的心理创伤,或变得叛逆、或变得抑郁。

幸运的是,安迪的妈妈比较早就意识到孩子情感上的脆弱,尽管偶尔也会因为挫败感失控,但总不至于做出严重的错误行为。

比较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不了解真相的父母,除此之外可能父母自身脾气也比较暴躁,每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往往不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反应,而是在孩子情感本就脆弱的基础上进行再次伤害,导致孩子更加情绪脆弱。

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家长看到,了解孩子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能够包容和体量孩子,用耐心和爱去慢慢融化孩子内心中那个让他害怕的“恶魔”,在养育的过程中不断给孩子赋能,提升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针对“兰花”宝宝情绪失控时的应对建议

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难免会情绪波动,甚至也会情绪失控,这也都是正常现象。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在应对挫折时的集体潜意识,家长也不必过于自责和内疚。

但是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避免这样的恶性循环。以下方法建议您牢记下来,并务必照做,相信您会看到效果:

首先,记住,当孩子突发情绪失控时,此时的共情、倾听没有用,在情绪爆发那一刻,他的需求就是宣泄。

此时如果家长毫不顾及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死板地问:“孩子你是不是生气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只会带来孩子的情绪恶化。

正确的做法是:耐心地等着他宣泄,你只要默默陪伴、以及内心生出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体量和理解就可以。

很多时候家长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绪所带动而随着孩子的失控而失控,因此家长自己也要保持觉知,当发现自己的情绪已经启动的时候,进行快速调整。

当孩子情绪缓和下来时,走进孩子,或抱着他、或搂着他、或蹲下来、或抚摸着他均可,问问孩子:“刚才怎么发那么大火?”记住,此刻不是为了讲道理,也不是为了分析责任,此刻的目的是让他倾吐。

让孩子把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说出来,因为这些原因在情绪产生的那一刻是在潜意识里运作的,此刻要让它浮出水面(意识层面)来,这个过程在心理治疗中叫:潜意识显化,潜意识的显化过程就是疗愈的过程。

此时,你再去共情他:“你的心情妈妈理解,妈妈不会责怪你”,目的是为了让他卸下心理包袱,防止自责和内疚再跑到潜意识中形成新的防御。这下他才会卸下防御的铠甲,打开心扉跟你沟通。

然后,你再跟他讲你的观点:尽管你理解他,但是情绪失控会给他自己带来负面影响。此时你要和孩子一起商定一些情绪急救的办法。

只有孩子自发自愿地愿意改变,并且是以自己认可的方式来改变时他才会做出改变。

千万不可不允许孩子情绪宣泄,用打骂、威胁等方式来强迫孩子压抑情绪,要鼓励孩子将情绪以不伤害他人的形式宣泄出来,否则积压在心理很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你的孩子是“兰花”宝宝吗?让你最苦恼的地方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您觉得我的分享对您有帮助,请您为我点个赞,或分享给您认为需要的人。

我是馨然,关注我,每天为您分享科学育儿干货!

#孩子情绪管理##科学养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孩子   鞋带   歇斯底里   潜意识   安全感   人格   小事   真相   心疼   脾气   情绪   气质   家长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