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心中永远的痛

夷陵之战,三国之名场面之一,千百年来,这场战争是对是错,众说纷纭。

拨开历史迷雾,本文从此战最具争议之几个问题入手,尝试解读此战或鲜为人知的一面。

一、夷陵之战起因为何?

直接起因,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述是: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

司马光则在《资治通鉴》中写道:

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

前者突出了“愤怒”,后者则强调“耻辱”,都把关羽之死作为刘备攻打吴国的直接导火索。但是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兵者,国之大事”,刘备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显然并不会因为单纯的愤怒和耻辱而发动一场战争。对此,魏国谋臣刘晔看得十分精准。

当时魏国上下都认为蜀汉弱小,失去了名将关羽和大量荆州精兵,不会轻易发动战争。

刘晔认为刘备必定会攻打吴国,因为第一,正因为蜀汉弱小,刘备才更需要展示自身强大的武力;第二,刘备和关羽感情深厚,如果不为关羽报仇,显得有始无终——说白了,如果刘备不打这一仗,既示弱于人,又对手下无法交代,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啦!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其众而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始终之分不足。

除了以上原因外,个人认为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重新构建“隆中对”的版图。“隆中对”是刘备集团的国策,其核心要义就是“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北上。刘备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荆州的失去使“隆中对”成为空谈,蜀汉战略生存空间急剧缩小。为了他的毕生理想,他必须出兵夺回荆州。

第二,为荆州籍官员夺回乡土利益。刘备集团中有大量的荆州籍官员,东吴夺取荆州必然使得这些官员的乡土利益受到了侵害,刘备作为集团老大要替他们出头。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到,劝说刘备不要攻打东吴的手下,要么是赵云这种北方元从,要么是秦宓这种益州土著,荆州派没有人发言的。

二、刘备表现真的弱鸡吗?

说到夷陵之战,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是陆逊全程碾压刘备,很多人评价刘备就是一无是处,说到陆逊,全是溢美之词。诚然陆逊确实很厉害,但是仔细看夷陵之战的全过程史料,可以发现以往的固有印象其实并不准确。刘备没有那么差,陆逊也没有那么强。如果只截取一方的史料,未免有失偏颇。

是谁给大家造成刘备就是个不知兵法军事弱鸡坏印象呢?

只有一人——魏文帝曹丕。《三国志文帝纪》中说:“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呼!”

所有对刘备这个问题的批评都起源于这句话。

以曹丕的军事水平,还想评价刘备,这明显是在美化曹丕。我虽然不认为刘备的军事才能有多高,但是应当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

刘备虽然没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可他的军事行动基本是符合正常的作战规则的。如果不是兵力太弱或者对手乃军事天才,刘备的水平是完全够用的。实际上,就刘备自己的观点,在蜀军里面讲作战还没有人超过他的,大概庞统、法正在战术上可以略胜他一些(所以他喜欢带此二人去作战)。

而曹丕在军事方面不仅与曹操无法相比,与曹睿也有较大差距的,而且不听劝告。

其实,连与刘备直接对敌的陆逊都没有这样评价,只是认为:“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它变。”“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陆逊部将也认为:“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见陆逊传)

实际上,陆逊认为蜀军的三大弱点为:

1、 放弃水军,只以陆军沿长江前进;

2、 进攻时间很久,人马疲劳,思想放松,偷袭容易得手;

3、 营垒分布各处已经固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利于部署攻击。

而占据各地险要,实际乃蜀军的优势,只是后来,兵败如山倒,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罢了。

从蜀军本战的军事力量部署情况来看,

刘备在前线有40余营,在后面的600多里运输线上有10个左右的营垒。而且,蜀军大部分的统兵大将均在夷陵地区,这说明一个问题:即刘备并没有犯分散兵力的错误,其主力均集中在夷陵的作战一线(至少80%以上),700里的运输线上大约有10个兵营(每隔60~70里左右设兵营守备险要关口),每营估计五百到一千人守备(由于没有大将,故兵力不多,平均每营700人,合计约7000人)。蜀军投入作战的兵力约7万人,这些在700里沿线的军营中的防守兵力仅占10%左右。

所以结论是:刘备虽然是连营七百里,但是并没有犯七百里连营分散兵力的错误。其主力仍然集中在夷陵地区与陆逊作战。而演义中竟然安排诸葛亮也这样批评刘备,实在是为了抬高诸葛亮。

三、为什么不带上赵云(乃至孔明等名臣良将)?

有些人说夷陵之战时刘备不用赵云是因为之前的直言劝谏,导致刘备对子龙有所疏远。个人认为不是这样。

首先,从刘备用人喜好角度看,刘备是个在亲自指挥的战役中喜欢启用新将、小将的君主。刚入蜀时带了黄魏二人,伐吴时用张南、冯习、傅彤等人。

其次,当时蜀国的局面,使蜀国的名将们无法抽身,马超要防阳平关(也有可能马超当时重病,因为夷陵之战是221年,马超222年就死了)。赵云要保证刘备的退路通畅,魏延要坐镇汉中。文臣方面,因为刘禅年龄较小、法正去世等原因,如果刘备将诸葛亮带到夷陵之战中,很可能导致蜀汉后方发生“后院起火”的问题。并且,在刘备率领大军伐吴后,诸葛亮还肩负着蜀汉粮草后勤的筹集和运输工作。凡此种种,促使当时的诸葛亮不能轻易离开成都。

最重要的,刘备不用赵云出征应该是信任赵云的体现。当时,赵云职责是“督江州”。江州距离刘备撤退的秭归不远。因此刘备让赵云督江州是在给蜀军留条退路,不管它能不能用上,也不管它管不管用,这是刘备心中最佳人选。虽然赵云在军事上不一定能胜陆逊,但是赵云是蜀国当时断后最佳人选。再看之前几次刘备军的败退,在后面总能有子龙的身影: 长坂护幼主和主母出重围,汉水之战救了黄忠、张翼、张著,箕谷之战以偏师在曹真主力面前安然撤退,赵云真是蜀军败而不溃的福将。所以夷陵之战刘备正是相当信任赵云,才敢把自己的退路交给赵云。

四、堪称完美的善后。

刘备不愧是当时当世之英雄,在遭受如此丢人丢地丢面子的重大打击之下,光复汉室一统中原之雄心固然被打没了,然脑子并没有乱,兵败之后在其人生的最后十个月,他一生中最难熬的十个月,在身心俱焚,万念俱灰,强打精神的状况下,一系列操作还能如此地有条不紊,堪称完美:

1、为夷陵之战收尾

刘备率领着残兵败将,退守白帝城后,东吴大将李异、刘阿等人接踵而至,屯驻南山,同时,吴将徐盛、潘璋等人也跃跃欲试,“竟表言备必可擒,乞复攻之。”(《三国志·陆逊传》)

刘备率领着这支残军,显然已经不能再战,于是他火速令在江州守备的赵云进兵至永安接应。同时,巴西太守阎芝听说刘备惨败的消息,也派遣马忠率领5000人马赶来支援。

东吴方面看到蜀汉援军已达,而曹魏大军此时也在南阳驻扎,随时有可能南下坐收渔翁之利。于是,孙权命令撤军。

至此,夷陵之战才算真正落下了帷幕,吴、蜀双方也从此停止了军事摩擦。

2、改“鱼腹”为“永安”

刘备进驻的白帝城,是当时鱼腹县的治所。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叫“葬身鱼腹”,刚刚经历了大败的刘备,显然也觉得“鱼腹”二字不太吉利,于是便将这里改成了“永安”。

而且,刘备在这一住就不走了,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他还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行宫——“永安宫”。

刘备这次的改名和命名,并非只是图个吉利,里面还大有深意。刘备一生坚毅豁达,虽然几经惨败,流离失所,但始终矢志不渝,奋发图强。即便是在人生暮年,他仍然发动了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其表现甚至可以用曹操的名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形容。

但夷陵之败时,刘备的这种精气神已经没有了。

当他在战场上被孙桓追击时,曾经哀叹道:“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于此!”(《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刘备所言不虚,想当年刘备封侯拜将之时,孙桓还是个黄口小儿呢!

但是,此时,失败已经让刘备心力交瘁。所以,他改名“永安”,更是内心中对平和、平静、安宁的期盼,什么帝王霸业,什么复兴汉室,对他来说都已退居次席了。

3、修复与孙吴的同盟关系

虽然孙权由于忌惮曹丕偷袭而不得不退兵,但孙刘两家并未公开声明结束战争状态。因此,对于刘备来说,当务之急,乃是修复与孙权破损的联盟关系。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这里显然有为刘备脸上贴金之嫌。试想,刘备刚刚在夷陵惨败,孙权对他何惧之有?

而孙吴方面的记载是这样的:“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这里说的是,刘备对两家不和十分内疚,主动写信给孙权,请求修复两家的关系。

而且,刘备不光给孙权写信,还给陆逊写了一封信。《三国志·陆逊传》注引《吴录》:

“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夷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刘备对败于陆逊,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在听说曹军准备南下侵吴以后,写信给陆逊,以调侃的语气问道:“我将再次引兵东征,将军认为可以吗?”

然而陆逊却“不解风情”,一点面子也不给,直接怼刘备:“你要敢再来送,包你有来无回!”

从东吴都督陆逊的口气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孙权实在没有惧怕刘备的理由。

《三国志·吴主传》:“(公元222年)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

所以说,应该是刘备主动求和在先,而且已经承认了荆州为孙权所有的既成事实。而孙权已经得了实惠,况且还有北方曹魏的威胁,于是派人到白帝城恢复同盟关系。当刘备去世后,他又马上命人到蜀国吊唁。

4、反思战争失败原因

夷陵战败以后,刘备并没有回成都,而是在永安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时光,这是为什么呢?

试想一下,刘备当时不顾朝臣的反对,信心满满的御驾亲征,结果竟然被一个小他几十岁的白面书生打得狼狈而逃。

这种羞愧,让已经贵为九五之尊的他,很难再回成都,面对巴蜀父老了。

再有,战败后的刘备,也一直被愤怒、羞愧、不解等各种负面情绪所困扰,他需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过一段平静的日子,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平复自己的情绪。此时,处于边境上的永安,无疑是最理想的所在。

然而,从刘备写给陆逊的信中,我们看到刘备其实心底是不服气的。刘备也说过:“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耶!”(《三国志 陆逊传》)。

他跟项羽一样,将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为天意,而不是他们的指挥失当。

于是,刘备给在成都镇守的诸葛亮下达了一道命令:“(章武二年)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三国志·先主传》)

也就是说,刘备让诸葛亮在成都的南北郊,设坛祭祀天地,以弥补自己即位后没有去郊祭天地的过失。

刘备将失利的原因归咎于天意,但他不像袁绍一样,对曾经劝阻自己出兵的赵云和黄权进行反攻倒算。

夷陵之战后,黄权被迫投了曹魏,但其家属仍在成都。当有人想按照律令将黄权的妻儿法办时,刘备却阻止了,他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三国志·黄权传》)

可见,尽管心有不甘,刘备实际上已经自己承担了战争失败的责任。

5、追封刘禅的母亲甘夫人

在历史记载中,刘备一生有妻妾4人,分别是孙权之妹孙夫人,吴懿之妹吴夫人,糜夫人和甘夫人。其中,吴夫人是刘备入蜀后娶的,孙夫人是刘备得荆州后娶的,只有糜夫人和甘夫人算是跟刘备共患难的妻子。

而其中更受刘备宠爱的,无疑是生下了刘禅的甘夫人。不同于生于徐州豪门的糜夫人,甘夫人与刘备一样是“生于微贱”,但她不仅长得漂亮,更是识大体,有远见,是刘备的贤内助。

当年,曹操南下取荆州,刘备顾不得妻子,丢下甘夫人和刘禅而逃,幸好有赵云保护,母子俩才免遭毒手。

但甘夫人并没有等到刘备称王、苦尽甘来的那天,就在南郡病逝,并葬在那里。

刘备在白帝城时,回顾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肯定也想到了这位曾经陪伴自己打拼多年、无处安身的甘夫人。刘备对她是有愧的。

所以,他“追谥(甘夫人)皇思夫人,迁葬于蜀。”(《三国志·二主妃子传》)刘禅继位以后,经诸葛亮表奏,甘夫人又被追封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惠陵。

6、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

刘备东征时,就已经是一个花甲老人了。战败后,因为心情郁闷,再加上得了痢疾,身体每况愈下。于是,在永安,他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

6.1、权力分配

“章武二年,先主征(李)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国志·李严传》)在东汉时,尚书令的权力和地位在三公之上,十分显赫。刘备做汉中王时,让自己的心腹法正为尚书令,法正死后,又命刘巴接替。

刘备在永安建立行宫以后,因为刘巴去世,他安排李严接替,也算是补了这个职位的空缺。

刘备任命的三任尚书令,均是刘璋旧部,而李严又是当时这股势力之中的佼佼者。因此,刘备此举,实则有平衡蜀汉内部派系平衡的用意。在后来的托孤时,刘备让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更是体现了这样的初衷。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

6.2、筹划未来

受小说、电视剧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是刘备生命垂危之际,才将诸葛亮召到永安的,实际上并非如此。考虑到当时的交通状况,这也不太可能。

早在章武三年二月,诸葛亮就已经到了永安,并在此与病中的刘备相处了两个月之久。

在这两个月中,刘备与诸葛亮对蜀汉的今后的发展及人事安排,肯定进行了周密筹划和几番长谈。

对于二人是如何筹划未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在能得到的一个信息是,刘备提到了一个人不可大用,那就是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马谡传》)。

许多人拿这个例子来说明刘备看人之准、眼光之毒,远胜诸葛亮。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还可以推断:刘备已经赋予了诸葛亮绝对的权力,他可以在将来重用任何他所看中的人。

6.3、临终托孤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句备受争议的遗言了: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句话里的争议,就是出在“自取”两个字上:如果刘禅不能胜任,刘备究竟是想让诸葛亮在刘备儿子们中“自由选取”一个人做皇帝呢,还是让他可以自己来呢?个人解读是:

6.3.1、刘备让儿子们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

“事之如父”,很显然,这是刘备在确认了诸葛亮为第一辅政大臣以后,再次提高诸葛亮的主导地位。

6.3.2、自古老皇帝去世前托孤于数个大臣,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托孤于两个托孤大臣,还再安排一正一副,这就很少见了。

一般来讲,皇帝为了防止大臣专权,肯定要让两个托孤大臣平起平坐、互相制约。

但在刘备的遗嘱中,诸葛亮和李严是上下级关系。李严要服从于诸葛亮的安排。

而事实也证明,刘备死后,李严根本起不到制衡诸葛亮的作用。诸葛亮让李严留镇永安,不能返回成都,而李严只能照做。

6.3.3、为什么托孤?因为刘备太有经验了!他自己一生也曾两次被别人托孤:一次是在徐州,被陶谦托孤,一次是在荆州,被刘表托孤。

我们回顾一下这两次托孤,就会发现,陶谦、刘表的托孤,与刘备竟然出奇的相似。

陶谦托孤于刘备时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三国志.先主传》)

于是他真的把徐州让给了刘备。

刘表托孤于刘备时说:“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后,卿便摄荆州。”(《三国志•先主传》注引《魏书》)

刘表让刘备统摄荆州,只可惜,因为蔡氏家族的阻挠,未能成功。

陶谦、刘表当时均有后代,为何还要托孤于刘备这个外人?这正是三国时代的“丛林法则”:天下大乱之际,由一个弱子继位,即便手下没有权臣篡权,周围也有一批强邻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如果因为弱子无能,被人吞并,还不如将基业交到强人牛人手里,让子孙后代等着“分红”、享受荣华富贵就好。

这一招,也是现在许多家族企业要走的路,与其把偌大的企业交给不争气的子孙,还不如交给职业经理人去打理,起码子孙后代可以衣食无忧。

结语:刘备在经历了夷陵之战以后,方才领悟,对于他的子孙们来讲,或许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才是真。因此,在给自己儿子们的遗言中,他没讲什么治国的大道理,而是再三叮嘱他们,多读书,一定要做个好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在永安的最后岁月,先是给夷陵之战匆匆收尾,同时还修复了与孙吴的关系。他没有勇气也没有心情再回成都,而是把这里改成了永安,痛定思痛,回顾人生。在弥补了对心中挚爱甘夫人的亏欠以后,他还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稳妥的安排。当做完了这些事情以后,他终于可以为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划上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句号了。

而后面的历史走向也正如他所愿,阿斗甚至还得以善终,不得不深深佩服一位老父亲舐犊之情深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白帝城   蜀汉   东吴   荆州   永安   作战   丞相   成都   兵力   夫人   心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