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元月,陈毅病故的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他默默无语,面无表情独坐小半天时间,没人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周总理负责为老友陈毅修改悼词,但由于种种缘故,久久未能定稿,几经思考后,周总理决定把陈毅悼词送给毛主席审阅,请他最后定稿。
毛主席收到悼词后,一如既往快速阅读罢,未有多加思索,便大笔一挥,对悼词进行修改,圈发有关陈毅追悼会的文件,确定陈毅追悼会规格等。
陈毅追悼会将在八宝山公墓举行,不仅昔年与陈毅有来往的故交坚决要来参加,许多民主人士亦纷纷表示想到现场悼念陈毅的意愿。
追悼会举行当日,按照惯例,毛主席在午饭后回房间休息片刻,可让警卫员奇怪的是,那一天,他老人家却穿着睡衣久久没能入睡,辗转反侧很长时间,仿佛在斟酌什么难题。
等到警卫员把毛主席搀扶到书房,完全没有看到日历或者时间的老人忽然扭头去问警卫员:“现在几点了?”
警卫员如实告知,毛主席轻轻拍了下沙发扶手,对警卫员道:“去,准备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
警卫员深感意外,又不敢劝说什么,急忙一边通知主持陈毅追悼会的周总理,一边调车来接毛主席。
几分钟后,毛主席就这样穿着睡衣坐上专车,前往八宝山公墓追悼会现场。
抵达现场后,他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休息室。陈毅的夫人张茜得到周总理通知,赶到休息室面见毛主席,非常激动。
毛主席眼眶湿润地拉住张茜的手,缓声表示:“我也是来悼念陈毅同志的,陈毅同志是个好人,也是一位好同志啊……”
话罢,毛主席拒绝了张茜请他稍作片刻,就回去的劝说,要求工作人员亦为他戴上黑纱,他要去追悼会现场。
下午3点,追悼会开始,毛主席与全体参加人员面对陈毅骨灰盒三鞠躬;追悼会结束,张茜亲自搀扶毛主席,把他送上回去的专车。
那是毛主席人生中最后一次参加追悼会,亲到现场送别曾与他并肩作战的老伙伴。
参加过陈毅追悼会后不久,毛主席再次病倒。此次病魔来势汹汹,使毛主席陷入休克,幸亏医护人员及时抢救,才让他苏醒过来。
周总理得知毛主席病况,急忙从西花厅赶到游泳池探望毛主席,但由于周总理本身也患有重病,身体虚弱,故而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从车上走下来。
那时,毛主席的病情对外保密,只有周总理及警卫员等人知晓,沉重负担压在周总理的肩膀上,令他半点儿都不敢松懈。
无人知晓,周总理彼时其实已出现便血病象,他的心中好像冒出什么不好预感,愈加用心工作,不分昼夜保持忙碌,以至于身体极快消瘦下去,医生不得不几次劝说周总理去做个全面检查。
但周总理执意拒绝,低声恳求医生再给他一段时间,说就算检查出来癌症,也无所谓,他那么大岁数,能忙几天是几天,多处理几件事情就足够了。
同年5月中旬,周总理在几位名医会诊下,确诊膀胱癌,消息立马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怀着沉重心情一页页翻看医生报告,紧皱眉头吩咐叶剑英等人当即组织领导医疗组展开相关工作,并数次劝告周总理“安心养病”、“节劳”,指派邓小平接任周总理部分职务,减轻周总理的工作量。
1974年,周总理的病情再度恶化,毛主席知晓后,十分伤感,在病榻上强忍几乎失明的痛楚,一字一句费力要求工作人员去给周总理打电话,问问总理情况如何?
月余后,周总理亲自用颤颤巍巍的手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报告自己病情的信件,随后陷入高烧不退、长时间昏迷中。毛主席听说后,立刻要求邓颖超到周总理身边照顾他,并叮嘱医生务必全力抢救周总理。
几天后,周总理确诊“阿米巴痢疾”,那是一种在当时来说,致死率很高的一种病症,因为尚未满足开刀手术和穿刺的医疗条件,所以医生只能以“冰敷”疗法治疗周总理。
所幸几个小时后,周总理转危为安,战胜病魔。病情好转的周总理再一次在病床上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报告病况的信件,于信件末尾表示:“如需再次开刀,我亦受得了,并于现在做好此等准备。”
数日后,同样身处病榻的毛主席批准周总理治疗方案,且在其后时间,一直惦记周总理,每回审阅周总理病情报告,都非常认真。
虽然他的眼睛由于白内障的缘故,看不见东西,但只要工作人员为他阅读周总理相关报告,他均聆听得特别仔细,并出乎意料记住周总理每日失血量及手术次数等。
毛主席当时使用的沙发略微古旧,又大又硬,坐起来相当不舒服,甚至让毛主席的背部长了褥疮。
工作人员便专门为他设计一种新沙发,坐垫改用海绵制作,下头钻了许多类似蜂窝的小孔,舒适度大大改善,叫毛主席非常开心,特地摇了摇新沙发,夸赞道:“这种沙发比原来的好多了,原来那个,我这种个头,坐上去勉强双脚触地;总理坐上去,双脚则必然别扭悬空。总理现在生病,你们也去给总理送一个去。”
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领导,对事观察细微,对老战友始终保持关心。
但遗憾的是,周总理的病情到底未能如大家所愿,一路好转,反倒由于种种缘故,越来越差。1976年元月8日,缠绵病榻许久的周总理因病与世长辞。
那一天,同样重病的毛主席似乎早有预感,几乎一整晚未曾合眼。工作人员接到周总理逝去的噩耗,迟疑很久,才小心翼翼将丧讯告知毛主席。
毛主席未发一语,只轻轻地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几天后,相关人员把关于周总理追悼会的文件送给毛主席审阅,正在主席身侧的杜修贤没有忍住,像孩子一样小声冒昧问主席:“总理的追悼会,您会去参加吗?”
一直沉浸在悲伤中的毛主席没有斥责杜修贤的莽撞,而是用手轻轻拍拍略微翘起来的腿,语气满含痛苦地吃力回答:“现在的我,走不动啦!”
话罢,毛主席就在文件上属于自己签署的位置圈了一个圆圈。
他没有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因为他自己力不从心,病入膏肓,但他特地派人送去一个花圈,摆放在周总理遗像旁,以一种特殊又不舍的方式向和他并肩战斗半辈子的战友郑重道别。
这就是属于毛主席和周总理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情谊,他们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也不允许任何人诋毁对方。
不过,别看毛主席一直叮嘱医生好好治疗周总理,实际上,毛主席本人对吃药打针特别抗拒,他坚定认为生病如打仗,唯有自身抵抗力才能战胜疾病,治病亦必须“自力更生”,吃药打针属于“外援”。
晚年负责照顾他的医生透露,在毛主席人生最后那段时间,愈加虚弱的身体表明老人固守的道理已然“失败”,他基本水米不进,令医生无比苦恼担心。
医生数次劝说毛主席,方让他勉强同意使用鼻饲插管。那是一种从国外进口的细管,能直接从鼻子插入胃中,输送营养液,维持生命。
负责贴身照顾毛主席的护士孟锦云就曾针对毛主席如此固执的心态常常劝说他,请他勿要总不听医生的建议,又用刘伯承举例,说刘伯承的身体比毛主席好多了,不还是使用了鼻饲管,效果十分好。
鼻饲管就是帮病人增加营养的工具,没有营养,身体又怎会产生抵抗力?
当然,生性固执的毛主席也并非“永远”抗拒医生的建议和提醒。
张玉凤回忆,毛主席在做白内障手术前,一如既往稍显抗拒。某天,张玉凤见毛主席睡了一个好觉,便问他休息得怎样?毛主席回答“很好”后,张玉凤见针插缝,续问主席:“不如今天就把那件‘大事’办了吧?”
毛主席好似小孩一样,试图耍赖,故作不解表示:“什么大事?”
张玉凤照实回答:“白内障手术呀,您之前不是答应了吗?”
再加上当天天气好,故而张玉凤直接拍板决定,择日不如撞日,就当天进行吧。她喊来医疗小组给毛主席进行全面检查,做足术前准备。
毛主席则愈加不安,生怕手术不成功,结果反倒更加差劲。他叫来张玉凤,让她播放《满江红》的录音,缓解自己的紧张,然后踩着昆曲节拍,走上手术台,接受治疗。
手术很成功,一周后拆绷带,一年多未曾见到“世界”的毛主席在重见“光明”的瞬间不由湿润眼眶,又一次开始日以继夜地工作、读书。
很多年前,某次舞会过后,孟锦云曾到毛主席的房间玩耍,问过毛主席一个问题:“您小时候想过自己某天会当领袖吗?”
毛主席笑着告诉孟锦云:“当然想过,我小时候就很想当领袖。我父亲叫我放鸭子,我赶着鸭子,看它们噗噗下水,特别神奇,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一样。”
小时候,他用心赶鸭子;长大后,他则始终坚持工作,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那个时候,毛主席早已病入膏肓,无法坐在熟悉的办公室批阅文件,也无力去会议室听同志们讨论,更没有可能回到深爱的田埂,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
他被病魔“困”在卧室,“困”在病榻,用止不住颤抖的手,慢慢费劲地书写、批示一本本文件,始终坚持“自己的事自己来做”的基本原则,从不肯轻易麻烦别人。
某一次,看完电影《创业》后,回到卧室的毛主席如往常那样,半躺伴靠在床头,拿起一支笔和一张纸,准备写东西。孟锦云急忙递过去一本硬皮精装书,垫在毛主席的腿上,方便他书写。
写完,毛主席把纸张交给孟锦云,孟锦云一边仔细看,一边读了起来。但读到某段“不要求”后,却实在看不清楚毛主席的字迹了。
毛主席拿回纸张,看了看,告诉孟锦云,那是“责备”。
孟锦云下意识劝说毛主席:“您的手写字抖得厉害,不如以后您说,我们代写?”
毛主席拒绝:“不行,还是要我自己来,不能用嘴代劳。”
这份“亲力亲为”的坚定,就是毛主席的性情,从未改变过丝毫。
1976年9月某天,孟锦云请假回家,准备去看看许久未见的丈夫,但刚到家中不久,就有人来紧急通知孟锦云立刻返回中南海。
孟锦云不敢耽搁,急忙同丈夫告别,回到毛主席居所。到了跟前,她才知道,原来毛主席又犯病了,心肌梗塞,非常危险。
医疗小组奋力抢救20余分钟,方让主席脱离险情。几位政治局委员守候在床边,等毛主席稍稍清醒,便一个个上前探望他老人家。
其中,叶剑英被毛主席专门叫到床前,低声交流很久。无人知道他们两位到底说了什么,但从毛主席忽然变得明亮的眼眸中能猜测到,那必然是一件对他老人家来说,很重要的事情。
9月8日当天晚上7点,孟锦云又来接班,恰巧碰上毛主席呼吸急促的情况,她赶紧上前为毛主席按摩胸部,听到主席的低喃:“我非常难受,快去喊医生来……”
医生把氧气管放到毛主席鼻子前,毛主席伸手拽了拽,几分钟后恢复平静呼吸。随后,医生打算用棉签帮他清理鼻腔,却发现他已陷入深度昏迷,一点儿反应也没有。
于是医护人员再度展开新一轮抢救,4个多小时后,毛主席永远辞别人间。
丧讯传出,等候在附近的江青当即奔到主席的卧室,头发乱糟糟的,神情十分慌乱,一下子扑到毛主席的遗体上,不停痛哭喊叫:“医生啊!医生呢!快来救救主席啊!你们为什么不救救主席?”
她装模作样地喊了很久,直到嗓子嘶哑也未停歇,其悲伤模样,如若不是知道她的真实为人,真的会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可哪怕世人再过哀恸,那位带领华夏人民走向新中国的伟人也无法重新睁开他永远睿智的双眼。
他的生命逝去,从此成为历史书上无比夺目的一页辉煌篇章。
参考资料:
《毛泽东周恩来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情谊》
《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
更新时间:2024-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