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挖出武松墓,墓碑记载武松一生,专家:小说和历史差太多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武松身高八尺有余,心雄胆大,似憾天狮下云端;骨健筋强,如太岁神降人间。

这样的武松,可以在景阳冈空手打死吊睛白额虎,可以在梁山成为十大步军头领之一,可以获美名“清忠祖师”受万人敬仰。

但当1894年挖出武松棺木时,工人却直呼,我们都被骗了!他们究竟在棺材里看到了什么?真实的武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武松墓内有着奇怪姿势的骸骨

武松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山街西泠桥畔,高2.8米,直径4米,匾额用篆书刻着“嵚奇瑰伟”四个大字。气势不凡。

但是这样一个武松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早在1894年,人们就发现了武松的坟墓,但是并没有打开研究。

当时杭州知府下令翻修涌金门,工人们便带着工具勤勤恳恳地进行挖掘修筑。在挖到城墙下时,一名工人碰到了一块硬硬的东西。想用锄头敲却敲不烂,就想把这个东西挖出来,可越往下挖,就发现这个硬物是越挖越大。

他叫上周围的同工,一起来动手挖掘,最后竟然挖出了一具棺材。棺材上面刻有“武松之柩”四个大字,每个字约六寸大小,字上贴金,棺材比常见的棺材要大,棺木黑里泛红。

当时《水浒传》已经是盛行一时,武松的名字也是人尽皆知。因此在发现自己居然把英雄的棺木挖出来后,工人们都有些慌乱。他们把这事告知官府,想让官府去定夺。可官府也不敢冒犯这位义士的灵柩,就干脆下令把棺材原地埋了回去。

在1942年,人们根据古籍记载,重新在西泠桥边修建了武松墓,并由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人为其出资打造墓碑。

但就在1964年,由于杭州西湖周围坟墓众多,让西湖的整体文化风貌显得不太好,为了建设新风气,人们就想将坟墓搬迁。

在挖开武松墓后,人们发现武松的棺材已经腐朽,里面的白骨却保持着一个奇怪的姿势,并不像正常逝者的平躺,里面的遗骸头部竟然靠着棺材的正面板。这这是一个很别扭的姿势。

除此之外,遗骸似乎并没有像小说中写“身高八尺”,反倒还有被硬物打断、被猛兽啃食的痕迹。

真实的他究竟是什么样的?又为什么尸骨会留下如此恐怖的痕迹?他到底经历过了什么?

艺术高于生活,小说里的“天伤星”武松

在施耐庵笔下的武松,虽然没有卢俊义的武功高,没有李逵、张顺等人的强悍生命力,但却可以说是《水浒传》中最光芒四射的人。

他在山神庙发现官府告示,上面写着前方有虎须慎行。而他第一反应不是逃走或者避开,而是“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句话完美概括了武松的行为。他凭着自己一双重拳和满身力气,竟然空手打死了一只饥肠辘辘的凶猛恶虎,从此一战成名。

在发现哥哥被人害死后,他拿刀杀了嫂嫂和西门庆,将潘金莲的五脏六腑供在哥哥灵堂,最后去了官府自首,发配孟州牢城。而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失手打昏人,都会因为怕官府追责而逃命的人。

而后因为恶人陷害,失去至亲、家庭、事业的武松,彻底粉碎了做好人的念头,他第一次杀了跪在他面前求饶的人,血溅鸳鸯楼。

落草为寇后,他在乌龙岭大战中不幸被人砍下左臂,醒来后自行割断戒刀,在六和寺陪林冲走完最后一程,成了一名出家人。

他每次看到希望,又会经历更大的绝望,从最开始失去哥哥,为兄报仇拳打西门庆,再到后来以为自己得到了张督监的赏识,却发现全是阴谋,发狂屠了张督监满门;在到最后以为在梁山有了家,却兄弟离散,死的死伤的伤,万事不过梦一场。

这样的武松,失去了所有,最后以青灯古佛为伴,活到了80岁寿终,成了一个标准中国式结局的悲剧英雄。

但是在杭州的武松墓上,武松本人并没有这样波澜壮阔的人生,相反甚至有些平淡。

寻常普通的侠义之士

《浙江通志》等史籍的记载,以及关于武松墓的研究,武松本来的面貌慢慢浮现在了世人面前。

真实的武松,出生在1055年,是河北清河县人,家境贫寒但却有着侠肝义胆,被称为北宋义士。

在他少年时,常在涌金门附近卖艺,拿着一把大刀舞得虎虎生风,引得路过的人驻足叫好。有着一身好本领的他,时不时就会为百姓出头,坚决不放过严重的邪恶之事。

这样的威武猛士,让周围的人都对他印象极好。渐渐地,他侠义之士的名声被当地的知府高权所知,觉得他的一身本领正好可以用在衙门中,便邀他在衙门做了一名教头。

因为高权也是一名心系百姓的好官,所以武松和他一起做了很多好事,也获得了大量的民心。

但好景不长,高权被他人陷害,失去了官职,被打入了地牢。这件事的内幕武松并不知情,因此还在等着新一任知府上任。

在他看来,只要是个好官,自己就可以为其效力。但是不巧的是,新来的知府早在京城就已坏了名声,贪赃枉法,无恶不作。

在来到武松所在县城后,更是丝毫不改,祸害一方,当时的老百姓受到他的压迫,苦不堪言。武松在看到这个新知府做的恶事之后,愤怒无比,他乔装打扮后,利用自己的职位拿刀进了知府,杀了恶官民除害。

但是知府里官兵众多,武松一人,就算再怎么武力高强,也敌不过几十人的攻击,他很快就被抓捕。因为这个被他杀死的知府是当朝大臣蔡京的儿子,大牢里的人为了讨好蔡京,对武松用上了严酷的刑罚,甚至是非人的虐待。

最终,在蔡京的权力下,武松在牢中被杀害,尸体被扔到了当地的乱葬岗。

当地的百姓听说后,十分伤心,念及武松之前对他们的照顾,特意筹资为他买了一副上好的棺材,还去乱葬岗里寻找他的尸身。

乱葬岗中尸体众多,在百姓将他寻到后,发现他的遗体已经被野兽啃食了一部分,肢体也残缺不少。无奈之下,民众收集尸骨,将棺材埋在了他常年卖艺的涌金门城墙下。

这就是现实历史上的武松,没有那么精彩绝伦的人生,没有统领一众英雄好汉的能力,也没有活到80岁。真实的他只是一个为民做好事的侠义之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会对不公感到愤怒,会对百姓充满同情。

时代需要英雄

这可能也是让施耐庵选择把武松写进108个梁山好汉的原因。武松有情有义,但却抵抗不过腐败黑暗的官僚集团,最终落得壮年英逝的下场。

因此,在他的笔下,武松武艺高强,嫉恶如仇,却在受到迫害之后成了一个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天伤星”,看透世间万事后,最终在青灯古佛的陪伴活到了80岁。

这是一介文人对忠勇肝义之士的悲愤和惋惜。

在2004年,杭州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风潮,因为《水浒传》中有很多故事发生在杭州,为了让英雄的侠义之气得到弘扬,一些市民要求重新修建武松墓。

但是由于之前的迁坟,武松的遗骸被弄混,无法再找回遗骨,就只能打造一座衣冠冢。

针对如何去重建武松墓,主要分为新式外形和保持原样两派,因为在之前为武松建造的墓十分精巧,所以最后决定了按原样重修。

根据之前拍摄的老照片,武松墓的重建主要是有4个部分,分别是墓圈、墓碑、墓道和石牌坊。上面所有的浮雕纹饰,都是邀请雕刻大家按照图片里的样子,一刀一刀雕刻而成。

由于墓内并没有武松遗骸,专家经讨论决定,在墓室放置“压胜物”,分别是:一张记录了重修全部过程的光盘,记载了武松墓历史的文献;一枚记录重修的印章;一卷记录了该墓由来的书法作品;一卷《普庵咒经》。

按照原来的位置,重修后的武松墓仍旧面朝西子湖,位于西泠桥畔附近。并一直保存了下来。

也正因为如此,经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武松,才会从书本故事走向现实,让世人知道了历史上武松的真实面貌。他也是一副血肉之躯,全身本领都用来打抱不平为民除害,可能这就是他的坟墓会被重新修筑的原因。

这个时代仍旧需要英雄,就算他的真实人生没有小说中那样威武,可他内心的侠义精神也值得让后人敬仰万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水浒传   金门   梁山   乱葬岗   遗骸   知府   棺木   官府   侠义   挖出   棺材   墓碑   坟墓   百姓   真实   英雄   发现   专家   历史   武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