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九嵕山


作者:杜晓辉,字建辉,陕西武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昨天,我们在昭陵博物馆参加完毕张艾的新书分享会后,在礼泉文友的邀请与陪同下,又一次去登九嵕山,上昭陵去看我的那位千年前的乡党、一代帝王、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

这已经是我第五次上昭陵了,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嘴上说写点文字,但行动上总没有实施,不是事情多,就是闲事杂为理由给自己解脱。心里总觉得不舒服,这一次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文字写出来。

下午,我们的三部车子在礼泉文友的引领下,顺着九嵕山的盘山公路从下向上盘去。这时,天空又飘起了针尖状的雨丝。巍峨的昭陵九嵕山因云遮雾罩再也看不到它的雄姿了,真有一种“空中茫茫一片,唯有地面宽宽”的压抑感。我们只好开着车子小心翼翼地向山上盘去。越是向上走,能见度就会越来越低,山上只有六七米可以看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山左山右和沟壑谷底几乎都被雾气所笼罩。车子转了好多个弯还是没有到站,又看不到九嵕山的霸气,不免有些心急和郁闷,便思想着前几次来登山时,路程的短暂和阳光普照下群山的明媚,以及碧野千里如画一般的风景。车上的人都在纳闷,并不断地议论着,“是不是乡党不让咱们来看他,而借着连阴雨这天气又故意让天公施技做法,以云遮面,以雨浇身,阻止我们上山吸风,避免危险!”时,车子已经看到了昭陵停车场。

虽说是云雾阴雨天,但车场上还是停了不少的车辆,人们出出进进,并不因为这阴雨连绵的鬼天气,而影响了双休日他们游玩的好心情。车停好,我们便在礼泉文友的带领下,一同从北门进入。

行走在司马大道上,和从前一样让我感受到这方山水的厚重。一代明君李世民高大的石雕像在我的眼前似乎泛活了起来。我的第一感觉是,他当年在世时一定会以一种清醒的理性,思考未来人类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便英明的以一种很难得的帝王气度和风范选择了死后“以山为陵”节约土地的明智决定。此时,司马大道的石刻、树木、绿草、房屋和石条台阶以及遗存下来的古迹文物和整个山体,在阴雨的浇灌和风儿的吹拂下,迎接着我们这些来自太宗皇帝家乡的后辈们,倒也不显得冰冷与凄厉了。

可以说我们的心都是滚烫而有温度的,我们就是凭着这份热情,这份自信,这份执着,向着九嵕山的顶端攀去。雨越下越大,大家都打着伞,而我却穿着单薄的防晒衣任凭风儿吹,不怕雨淋打,沿着台阶一登一登向上登去。我思维只有这样才接地气,才能从灵魂和精神上与千年的乡党太宗对话,方显我们的真诚和雨中登峰游昭陵的可嘉状态。这位曾经吟咏着“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的英才俊杰,创造了凿山为洞,以峰为陵的先例。连同现代人都感觉他气势的豪迈,精神的卓绝。李世民当年在选择墓址时绝对会想到,他死后埋葬在高山之巅,百年后人们绝对会登上山来祭祀他的,这块地方也会因他的存在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他还会想到,因他的劈山为陵他的子孙们绝对会忠诚地效仿他的这种做法。他很自信地相信他的小妾武则天将来会把事情干大,并且会在他的西边以梁山为陵而安埋她,陪他守望关中平原和泾河渭水。据说,武则天在陪李世民那夜,两人因不是凡人都在各自的面部读懂了天机。李世民因此放弃与武则天的结合,象是冥冥之中就知道武则天不但陪他的皇太子,而且将来还会有大周江山。

的确,李世民的行为带动并感染了他手下的那些王公贵族。贵族人死后都以葬在昭陵而为荣,我想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及阿史那社尔等这些初唐的皇亲国戚和佐命功臣数百人,陪太宗皇帝长眠在这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的风水宝地,可陪太宗皇帝看家乡武功的大美平原,还可与太白、终南、乾陵诸峰遥相对话是多么的惬意和欢快呀!

礼泉文友讲,九嵕山“九峰俱峻,山峦起伏,气势雄伟,如九龙聚首,因而得名“九嵕山”。九嵕山峰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该山颇为神奇,从南面观看,形似圆锥;从西面望去,形若覆斗,极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去,形同笔架,当地人称之为笔架山,从北望去,似一只卧虎威猛无比。连同陪葬墓在内,绵亘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而从八国联军盗窃“昭陵六骏”石刻到民国战乱和“文革”10年的打砸抢,把山上山下的好多地上建筑损毁殆尽,只留下献殿、寝宫、祭坛的遗迹和清代毕沅立有的“唐太宗昭陵”那残断的碑石,让人看后无不可惜。

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和其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面对祭殿两侧露天庑廊里那重刻的石雕“昭陵六骏”,面对唐十八陵中规划最大的帝王陵墓,面对这占地30万亩,周长60公里的昭陵。我只有在顶礼膜拜的遥想太宗皇帝伟大的同时,不由得吟诵起他所作的《幸武功庆善宫》的五言诗来,“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枇。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我在敬重之余还是敬佩,心想,如将我送回唐初,我一定跟着这位乡党好好大干一番。另一想而我现在写李世民,想李世民,念李世民,难道现在的我不是千年的灵魂再现?在昭陵的游客不是千年的灵魂再现?

眼前立时出现了李世民风尘仆仆的身影,尽管乡党忙碌,但精神矍铄,意气风发。身着龙袍,头戴王冠,一手捋着美髯,一手向我们招手致意,笑嘻嘻嘻地朝这边走来。在这雾气、云气、仙气都很浓很重的时候,不知是那个气在做法将太宗李世民推向了云海深处,没有了踪影,让我们一行大失所望。

我立时感叹这昭陵山水的神奇,感谢这阴雨连绵的秋季,让我在今天的美好时刻里能出现如此绝美的幻觉。真是福也,幸也,天助我也! 然而,“刷刷”的天雨没有放缓的意思,把我们一个个挡在祭殿遗址前,让我又一次失去了登上昭陵顶端的机会。这时,礼泉文友好像看出了我的遗憾,便说:“我们礼泉有一句话,来上昭陵,没有登上九嵕山顶,不算来到昭陵。可这连阴雨把上山的路下得泥泞滑溜,让人爬不上去!要是没有前面的这些天雨,只是今天下的这点雨,那我们就可以上去。”看来还是我没有修炼成功,不是时间紧,就是相互等待,影响的几次都没有登山,总是与之失之交臂,让人好不遗憾!

可我看着绿茵茵的树林下通往山上那一坑一凹的小道,消失在漂浮的云雾中时,我更感叹昭陵“风雨随处下,云雾眼前飘”的美妙景致。更向往世民少年时在老家武功那“花开学书郎,调皮半街香”的天真与烂漫。还礼赞他当年为了乡党“宁愿自己受累,不让百姓吃亏。”的仁义和宽阔。

是啊!这位曾经“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的铁血乡党就是在少年时代在母亲窦氏的教诲下练就了过人的本领,才在14岁时离开武功,在父亲的麾下锻炼出了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在他登上皇位后,用智慧的头颅,超前的思想创造性地制定了好多创造性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制度,开辟了“贞观盛世”的历史纪元,这对于今天的我们,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无教益!

昭陵,千古的绝唱,艺术的殿堂,人文帝王的初心和梦想,让我们看到太宗皇帝亲民的光芒,让我们看到千古帝王的理性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长孙   司马   武功   礼泉   乡党   文友   云雾   帝王   车子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