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秀:父母包办嫁给毛泽东,主席虽未承认,但建国后却为她破例

本文来源公众号:纪人物

很多人都认为杨开慧是毛泽东的第一个妻子,却不知在《韶山毛氏族谱》毛泽东妻子中的一栏中,有这样一个名字——罗一秀,罗一秀的儿子写的是毛岸龙。

罗一秀是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她明明没有生孩子,毛岸龙明明是杨开慧的儿子,为什么族谱中罗一秀的儿子写着毛岸龙?且听猪小侠说来。

因为罗一秀没有子嗣,所以把毛泽东的第二个妻子——杨开慧的儿子毛岸龙过继给了罗一秀。

罗一秀是谁?


罗一秀与毛主席是同乡,两人都是韶山人,她比毛主席还年长了4岁。而且罗家也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罗一秀的父亲更是当地有名的富农,所以自己也是十分注意子女的教育。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罗家难能可贵地让女儿接受了教育,罗一秀从小就接受,琴棋书画的传统教育,加上她善良朴实的性格,以及勤劳贤惠的品行,可以说是非常理想的儿媳妇

1907年,毛主席已满十四周岁,在那时候的农村已经属于可以定亲的成年人了。

毛顺生是做生意白手起家的,他希望毛主席能够传承家业,将毛家发展成为当地最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因此从小就把毛主席送去读书。

为了能顺利让毛主席接手他的生意,毛顺生经常在晚上教毛主席如何打算盘、记账,还常常让毛主席去干农活。

但是毛主席酷爱读书,总是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这一点让毛顺生十分不满。

而当时毛主席因不满私塾教师的专横,主动辍学在家,白天务农,晚上记账。可他是有远大抱负的人,根本听不进去父亲的话。

母亲文氏身体不好,家中急需一个女人来操持家事。于是毛主席的父亲便起了心思,经过一番挑选,看中了彼时十分熟悉的罗家。

罗家和毛家也算沾亲带故,罗一秀的祖母也是毛泽东的姑祖母。毛顺生十分喜爱乖巧懂事的罗一秀,毛家和罗家祖上又是亲戚,若是能将罗一秀娶回来,那就是亲上加亲,所以毛顺生便向罗家提了亲。

罗家见毛家家境不错,毛泽东也一表人才,而且两家之间的生意往来也使这桩婚姻显得更加顺水推舟,便也同意了这门婚事。

罗一秀是毛主席曾祖父的外孙女,两家平时就有走动。

这门婚姻对毛罗两家来说都是理想的“亲上加亲”。

那时候的毛主席,还很年轻,他的理想还没有实现,还想读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怎么可能同意这么早就结婚呢?

可作为一个霸道的父亲,又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儿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违抗命令,父子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

罗一秀对这门包办婚姻,更多的是一种麻木和服从。

毛主席虽然很不愿意这么仓促地结婚,但是他无法抗拒他固执的父亲,他怕自己一意孤行会伤害到母亲。

所以,他只好违背自己的意愿,听从了父母安排。

当时农村地区的人们普遍觉得家里的儿子应该早点结婚,娶一个比自己大所谓老婆,这样才好为家里“传宗接代”

18岁嫁到毛家以后,罗一秀对这场包办的婚姻并没有太多的怨言,并且由于她操持有道,在毛家上下都对他十分地欣赏和喜爱,只有一人十分抗拒,就是少年时期的毛主席。

对于大她将近4岁的“姐姐”来说,少年毛主席并没有太多的为难她,但是也并不与她在一起生活,更像是对于一个姐姐一样,相敬如宾。

并且他还曾经对罗一秀说过,若是一日有喜欢的人,可自行离去。

但这样的“自由承诺”对罗一秀来说,是有些痛苦的——她并不是因为得不到“丈夫”爱而痛苦,而是从小的教育,让她以为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自己不够贤德而导致的,她为自己“被嫌弃”而难过。

她对自由没什么概念,改嫁对她来说更是一个有些“耻辱”的事情。

后来,罗一秀不愿日日沉浸于自说自话的痛苦中,她找到了与毛泽东相处的合理方式,便是将他当做自己的弟弟就好了。

毛主席也没有被父亲所包办的婚姻捆绑,他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求学。

为了让父亲同意自己去离家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毛泽东找来长辈、表兄劝说父亲。

但是,毛主席算得上“有妇之夫”,固执的父亲毛贻昌哪会允许他一走了之。

正在双方僵持之际,罗一秀突然开口:“润之想去就去吧,家里有我呢!”

其实,毛主席虽然从未把罗一秀当作自己的妻子,但还是保持着起码的尊重,也尊称她为“姐姐”。

就拿当时的状况而言,毛主席和罗一秀之间的共同话题并不是特别多,态度发生转变,就是罗一秀对于自己读书这件事情是比较支持的。在和罗一秀生活的三年时间里,毛主席每年都会去看望妻子的父亲。在农忙的时候也会到岳父家里去承担一部分农活。

“秀儿,石三伢子还小,你多担待些”,这是毛父毛母对罗一秀说过得最多的一句话。

关于毛主席与罗一秀的故事,毛主席在1936年时,在陕西延安的窑洞里,曾经主动向美国记者斯诺谈起过,毛主席是这样回忆的:“当时中国的时局,如此地艰难与危急,我哪里能有对女人的闲情逸致......,在我14岁时,我的父母给我,安排了一门封建亲事,她是一个比我大4岁的女人,我和她虽在一个屋檐下,但是没有过夫妻生活。对于这种封建包办,我无法接受她是我的妻子,但她还是贤惠的......”。

1910年,是罗一秀嫁到毛家的第三年,这一年春天,罗一秀不幸感染了细菌性痢疾,突然殒命。

毛家上下无不为之悲痛,就连毛主席也为之感到悲凉,虽然他从未“承认”过她,却也不希望她以这种方式失去生命。

时年秋天,毛主席离职离开韶山,去外面的世界求学,自此以后便甚少回家。

1918年,毛主席在北京遇见了自己老师的女儿杨开慧,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恋爱的自由,并与之结成了革命的眷侣。因为接受了新式教育和先进的革命思想,毛泽东认为两个人在一起的最终结果应该综合兴趣、性格、志向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与杨开慧结婚以后,毛泽东还是时常会想起自己那个有名无实的妻子。对于罗一秀,毛泽东的心里还是怀有不少的愧疚。

1925年2月,毛泽东带着杨开慧及孩子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他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去看望罗一秀的父亲罗鹤楼,并且买了很多东西,这让罗家感动不已。在家乡生活期间,毛主席利用调查和发展农民运动的机会,多次来罗家拜访,还在罗家吃过几次饭。显然,毛主席把罗家当亲戚一样看待,这份亲情一直持续的新中国建立后。

虽然罗一秀去世多年了,但毛主席还惦记着一家人,所以,罗家对这个前女婿也是另眼相看。罗一秀有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湘乡市金石镇关王村杉树塘的黄谱臣和韶山冲的毛华村。建国后,毛主席依旧把黄家和毛家当亲戚来看待。毛主席也把罗家的人带上了革命的道路,罗一秀的堂弟罗石泉就是其中一位,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他的思想越来越先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革命事业。

毛主席日理万机难以回乡看望乡亲们,便让自己的大儿子毛岸英代回,曾特别嘱咐,给罗家拿去500元。毛岸英去看望舅舅罗石泉的时候,了解到罗石泉在村里教书,工资收入不稳定,经济贫困。

建国后,有许多相识的老乡向主席提出过想要到北京工作的请求,但都被恪守原则的主席婉言拒绝了,除了一秀的弟弟罗石泉。对于罗石泉,主席主动提出让他来北京工作,不仅是因为罗石泉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和他本人的优秀品格,还有一点,不能否认这其中没有罗一秀的影响。

当罗石泉拒绝去北京工作的时候,毛主席还专门让毛岸英给罗石泉送去了一盒茶叶和200块钱。

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探亲,还特意和罗家人一起吃了饭,在得知罗一秀的堂妹罗五秀准备成婚时,他还特意当了媒人,将自己的连襟介绍给了对方。

最后竟然真得促成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也算是给毛罗两家缔结了新的缘分。

当人们提起毛主席及其的家人时,犹记得罗一秀的名字。当年,韶山的毛氏族人准备重新修缮族谱,在写信告知毛主席这一事情之后,还在战场上的毛主席特意写了一封信回来。

在信中特意叮嘱修缮族谱的时候一定要把罗一秀的名字加到族谱里面,还主动将自己和杨开慧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记到了罗一秀的名字下面,传承罗一秀的香火。

故而,在《毛氏族谱》齿录卷十五中记载着:

“原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时残,葬韶山南岸土地冲楠竹堕,酉山卯向。”

可见罗一秀的存在是受到家乡人们的认可的。由于罗一秀一生没有子嗣,在毛氏族谱中,将杨开慧所生之子毛岸龙作为她的孩子。

“罗氏子、承夫继配杨氏子嗣……远智,与原配罗氏为嗣。”

因为亲身尝过“包办婚姻”的苦,所以在建国没多久的1950年在许多开国元勋的大力推动和毛主席的亲自过问之下。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法中明确提出“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基本观点。也算是对苦难的罗氏灵魂的一种告慰吧!

毛主席的一生共经历过四段婚姻,但在这四位妻子当中,毛主席最亏欠的人就是罗一秀因为他从来没有给过她丈夫的呵护,也从未给过她爱情,最终让她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但对于罗家,就毛主席而言,他也做到了问心无愧,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石泉   韶山   亲上加亲   子嗣   族谱   北京   妻子   父亲   儿子   主席   父母   婚姻   罗一秀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