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军职第二高的名将为啥不战而降?(跟一个厚道老板的重要性)

官渡大战似乎是于禁武将生涯的巅峰,之后的征战记录就乏善可陈了。

1、败于刘备

官渡大战后,刘表感受到了北方强大的压力,于是派刘备北伐袭击许都,一直打到了叶县。

离许县已是相当近!


曹操派出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刘备,双方在博望对峙。

刘备用计,主动烧掉营地撤退,夏侯惇率领部队追击刘备,李典说:“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夏侯惇不采纳他的意见,留李典守营,和于禁一同带兵去追击。

结果中了刘备的埋伏,被刘备所破,幸好李典及时带兵接应赶到,刘备不想与曹军硬拼,于是撤退。

于禁有没有看出刘备的计策呢?(如果看出而不说,只能说于禁太谄媚了)

2、击杀昌豨

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讨。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据点。

于是,曹操又派夏侯渊增援于禁,夏侯渊作战勇猛,连续攻下了昌豨的十余座城池。

昌豨畏惧,便向于禁投降(两人是泰山同乡,昌豨以为于禁能为他说好话)

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应当让曹操处置,但于禁说:“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

陨涕而斩之。

于禁真的是为了执行曹操的军令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昌豨也是泰山郡人,臧霸仕陶谦,破黄巾,与豨、孙观、吴敦、尹礼各聚众。

之后昌豨跟随吕布,吕布败死,降曹操,以为东海郡守。

后又反叛,归顺刘备,众数万人,曹操亲往破之。

袁绍官渡战败后,昌豨再一次反叛。曹操令大将张辽与夏侯渊出兵讨伐,包围昌豨于东海郡,张辽孤身上三公山,到昌豨家中拜访他的妻子和孩子,昌豨乃降。

此人多次反叛!

但曹操为什么没有杀他呢?

因为他背后还有泰山郡的大头领臧霸,泰山兵的战力在官渡之战曹军上下都已领教,不到万不得已,曹操不想动他们,所以一直容忍退让。

于禁对曹操的心思看得很透,想杀又不敢下决心,于是将主动向自己投降的昌豨作为投名状给杀了,从而向曹操表忠心!

裴松之评价为:“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但于禁从此真正进入曹操的嫡系圈子,他杀降交完投名状后,曹操对他进一步器重(益重禁)

拜为虎威将军,当上了正军级干部。


3、赤壁无功而返

赤壁之战时,曹操以赵俨为都督护军,督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支军队组成北路军。

曹操的主力水军被周瑜火攻大败后,北路军之后的行动史书上没有记载(可能在得知曹操大败后,主动退兵。)

4、剿匪中计

209年,梅乾、陈兰、雷绪等在九江郡起事。

于禁与臧霸等人讨伐梅成,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人讨伐陈兰。于禁的部队率先到达,梅成举众三千馀人伪降,于禁中计,引军便还。旋即,梅成复叛,并带领他的部下都去投向陈兰。

陈兰、梅成二人合兵,占据了天柱山,凭险据守。

张辽想发起进攻,手下将校劝道:“兵少道险,难以深入。”张辽不理,仍坚持攻山:“现在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啊!”

张辽一举斩杀了陈兰和梅成。

被梅成忽悠终于暴露出于禁的短板:谋略方面严重不足。

如果曹操亲自指挥,于禁可以顺利完成安排给自己的任务,但让他独自指挥大军团,就力不从心了。

而意识不到这点的曹操,很快就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然于禁的治军还是很强: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

曹操因为于禁有威严,便遣于禁引数十骑,带着曹操的命令,前往朱灵营地,让朱灵交出了兵权,朱灵及其部众无人敢动(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对部下的任免更加隆重。于禁因为被曹操视为自己的心腹,这次获得了最高的升职,迁为左将军,假节钺。


左将军之前是谁干的?


刘备!这可是战区的总司令啊。


同期担当守备荆州重任的曹仁是什么职务呢:征南将军,假节。


从级别上,曹仁是低于于禁的!


从权力上,假节钺更是远超假节!


假节钺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武将获得假节钺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士卒。

假节,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而于禁拥有假节钺,代表他这个外姓人可以随意斩杀拥有假节的曹仁。

除了夏侯惇,曹魏差不多就他军职最高了,此时的曹操是多么信任于禁!

5、水淹七军

蜀汉的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曹仁的荆州军团被打的只剩数千人,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曹仁的主力军就被关羽全部吃掉!(仁人马数千人守城)

秋七月,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

面对曹军精锐,关羽没有硬拼,主动退回了汉水防线封锁襄阳和于禁对峙等待战机。

关羽在和曹仁、乐进的拉锯战中对襄樊地区的地形、气候了如指掌,他已经有了一套方案来吃掉曹操的援军,总结起来就是:引水灌城!

但有三个前提

1、水量小不行

2、城池离河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修运河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3、城墙的牢靠度

于禁的驻扎地帮助关羽解决了两个前提,由于平鲁城离着汉水很近,这省去了修运河的工程,同时平鲁城没有樊城那么坚固,大水来了,立马就可以冲垮城墙。


现在就缺一个条件:大水!!!

双方对峙后不久,八月,大霖雨十余日!

关羽等来了破局的机会:汉水暴涨了!

关羽下令掘开汉水堤坝,汹涌的汉水直冲平鲁城而来,直接冲垮了这座城,于禁的所有给养、兵器、盔甲全都被冲走,三万余人顿时失去了战斗力(会沔水泛溢三丈有馀,城陷;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

打了一辈子仗的于禁大脑一片空白,官渡打的哪怕再惨烈,手上至少还有家伙在,现在赤手空拳,北军将士又不谙水性,那还怎么打???

在荆州水军的团团围困下,失去抵抗能力的曹军被迫投降(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后,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

曹魏国力天下第一、于禁又是军界第二人,更拥有假节钺,他的不战而降令曹家从此深恨此人(换个角度,如果关羽、周瑜主动投降,对各自的阵营会产生多大的震动!

于禁为啥降呢?

官渡大战,袁强曹弱,他还能顶在黄河渡口硬抗袁军。

怎么气节连刚​投降过来的庞德都不如?

和之前说过他的带兵风格有极大关系。

于禁带兵: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不得军心!

之前跟着曹操打顺风仗,这个弱点尚不明显,现在七军被淹加上常年被于禁欺压积下的不满,于禁极有可能是被士兵裹挟投降。

于禁投降后,不久又落到孙权手里。

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

曹丕即位后,孙权主动称臣,同时遣返于禁等人回魏。

于禁回到魏国时已经须发皆白,面容憔悴,他哭泣着向曹丕磕头。

曹丕初始以春秋时期荀林父、孟明视的旧事来安慰他,樊城之败只是因水灾暴至,并非于禁等人之过,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

曹丕真的原谅于禁了?

他是个爱恨分明的人,对于曹魏官职最大的叛徒,他心里是恨得要死,但是作为万乘之尊,他表面上要做点样子,至于收拾于禁的方法他早已谋划良久。

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

于禁见到后,又羞又恼不久就死了,早知如此,不如在襄樊拼死一搏,至少在历史上还能留个好名声,毕竟曹魏主流比如司马懿等还是体谅于禁的难处: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曹丕的手法的确是恶心了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职场上这种会整人的老板​可不少哈。​

作为对比,如果刘备还活着,孟达又反正回到蜀汉的话,不知皇叔会如何对待孟达。

皇叔估计还是会给孟达的面子,体念他的难为之处,留孟达一个好的结局(军权肯定会被剥夺掉了)

跟一个厚道的主子,还是很重要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庞德   蜀汉   汉水   赤壁   荆州   襄樊   军职   泰山   名将   厚道   夏侯   重要性   将军   主动   老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