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秋乏”将至,如何睡眠才能“解乏”

俗话讲,春困秋乏夏打盹。从立秋到秋分,我国古代称为长夏,长夏是养生的重要季节,也是调节身体的重要时段。处暑即为“出暑”的意思,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全国各地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也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秋天阴气增加,阳气减少,这时候,人体阴阳之气也会随着节气的转变而转换,总体讲是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导致人会有懒洋洋的疲惫感,由此,人们感觉身体困乏,甚至有整天睡不醒的感觉,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要想解除“秋乏”,在睡眠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每天多睡1小时

首先需要的是增加睡眠时间。其次是每天的睡眠时间提前1小时,坚持早睡早起。这是因为天昼长夜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处暑后天气变凉,增加睡眠时间可以养足精神,就是养阳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晚上10点前,或10点左右入睡,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萧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得舒畅。

睡好午觉有精神

人体睡眠与清醒受心神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古人讲究睡“子午觉”,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当前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者都采取睡好午觉的方式调节身体。即使午间睡不着,也要通过正念冥想来达到休息的目的。老年人更要午休,因为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

睡前适当饮点水

“秋燥”是处暑节气间的一个特点。这时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小,相对湿度下降,当相对湿度低于30%时,人们就会感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燥,有人甚至会流鼻血。因此,适当多补充一些水分,对睡眠中的你会有很大帮助。

腹部不忘盖被子

此时节,昼夜温差增大,晚上睡觉应注意及时盖被,腹部保暖最为重要;时刻留意温差变化,适当添衣防凉,避免呼吸道疾病发作。有理论认为,人体腹部温度每降低1度,代谢就会减少12%,血液循环差,血液里杂质污染就增加,免疫力减少30%。因此,从这一理论看,提升腹部的温度就是养阳气的一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处暑   睡眠   长夏   解乏   阳气   相对湿度   节气   温差   午觉   腹部   时节   人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