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起在贵州威宁的文治纪略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三十七岁的宋起从刑部山西司郎中任上跋涉千里来到贵州威宁,出守知府。宋起出自明清时期显赫一时的商丘宋氏家族,祖父是顺治年间的大学士宋权,伯父宋荦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其人更以诗画闻名于世。宋起自小因天资颖异为宋荦喜爱,他的手写稿本诗集《遥青园诗草》由宋荦亲手圈点评改,并在卷末题跋:“天分最优,阮亭云如学琴者,第一指便佳,此之谓也。灯下读之,大为击节。”称赞其写诗像阮籍学琴,第一指就天赋尽显。器重之意显露无疑。

春耕草堂图局部

当时的威宁府管辖三州(平远州、黔西州、大定州)两县(毕节县、永宁县),因建制未久加上数经战乱,彼时地广民贫,事繁难治,人文寥落。“道路关隘纡屈羊肠,劫匪啸呼剽掠,出没如鬼蜮”,拦路抢劫,部落仇杀等乱象在当时比比皆是。难于蜀道的交通条件,“白气弥山,望之若雪”的气候环境,加上盗匪横行和土目盘剥,百姓“僻居溪洞笼箐中,面垢不浣”,生活极其艰难。

西南平乱场景图

宋起到任后迅速提出了“任施教敷政率之”的施政纲领,并详细阐述为“是惟官斯土者,清俭持身、布德行义、体圣主仁育斯民之意、推诚以感动之,庶几渐摩日久而化为诗书礼乐之俗欤”。简而言之就一个字:“化”!以治归化,以德感化,以文教化。

首先从以治归化入手,在选拔巡捕、里长时注重“人岗相适”,任用汉族贤达,也任用土目阵营中的开明人士。人员选定后即“假以权而严其约束”,放权实行自治,同时约法三章,令行禁止。乡有事严问巡捕,里有事严问里长,如此递相推责。据《威宁县志》记载,后来郡内发生偷盗、抢劫之类的事件,往往几天之内就能物归原主,没有人敢包庇隐匿。

春耕草堂图局部

紧接着便是轰轰烈烈的感化教育,他的思路是“三步走”,先抓精英阶层,再及城区百姓,最后推广至各族群众。当时郡内有文武诸生一百余人,宋起三天两头召见他们,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校文”,帮他们改改“小作文”,二是“语以化导夷俗”,给他们讲讲移风易俗的“小故事”。这招确实高明,如此一来二去便悄然将原本泾渭分明的等级关系转变为感情热络的师生关系,并在精英阶层中形成了推动改革治理的统一战线。随后这一百多人在城区百姓及各族群众的感化教育行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坚骨干作用。史书上说“人人顺悦,夷民向化者日众,郡镜渐以开阔”。《商丘宋氏家乘》中记载有宋起在任贵州威宁知府期间孤身入险,不用一兵一卒而平息了当地苗裔的叛乱的故事,从侧面也印证他通过感化教育在各民族群众中累积了很高的威信。

春耕草堂图局部


宋起还在郡内大兴文教之风,兴办馆学,注重对读书人的陶淑鼓舞,志于振兴人文。因元人李京所写的《乌撒乌蒙志》在当时已经散佚,他为了记录地方史迹而作《威宁志略》数卷,又仿照散文大家黄元治的《平远风土记》作了《威宁风土记》,详细记录威宁府的历史沿革、地理气候、人文风情和可观名胜,为当时居住在这片荒莽之地的先民们构建了共同的精神栖居,促进了文化认同和团结稳定。他的文治模式被“三州两县之吏皆仿效”,一时间“境内大治”。

《威宁县志》宋起传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恪尽职守、勤勉敏达、政绩卓然,宋起升任山东按察司副使,结束了在威宁的五年知府生涯。后又历任湖广驿盐道按察使副使、直隶钱谷参政等职。在奉旨督修永定河期间,他“乘橇鸠工,寝处于暴雨烈日之下”,最终积劳成疾,于康熙五十四年引疾归乡,四年后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康熙帝惋惜宋起才干,诰封其通奉大夫。

宋起五十八岁时延请清代著名画家禹之鼎为他作肖像画《春耕草堂图》。画中的他戴笠捻须,信步走在田间陌上,青衣随风动,艳桃若霞开,童子背书持杖相伴,农夫扶犁喝牛春耕,一派“便拟迹同田叟,不知身是官人”的清绝闲适景象。商丘宋氏以文传家,以清立家,祖孙父子人人有集,为官个个享有清誉。宋起深得家学并终身践行,让人钦敬。

春耕草堂图

附录:

威宁风土记

[清]宋起

粤稽威宁,古《禹贡》梁州之界,壤接滇南、巴蜀,为西南要地。旧名巴凡兀姑,后名巴的甸。自昔乌蛮居之,晋属朱提君,历唐而宋号为乌撒部。至元内附,置乌撒路招讨司,寻改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永乐十二年改隶贵州都司,领千百所伍。建学宫、祠堂、庙宇;城垣计千八十丈二尺,城堞千五百三十,周匝九里三分,筑以石,高五丈,城楼四座。

至天启壬戌,四夷构逆,围城九阅月,城楼、学宫、祠堂、庙宇灼为灰烬,军民遭其屠戮,城垣悉以倾颓,城郭、所伍、军屯、村舍、寥落无居人,历久方得结庐聚处,渐次蕃息。

我朝定鼎,于康熙三年遣大师讨平安逆,以地设威宁府,与乌撒卫同城,文武兼治。时,威宁、大定、平远、黔西四府并称新疆。二十二年,改平远、黔西二府为州,属大定府。二十六年复改大定为州,裁毕节、赤水二卫为毕节县,永宁卫、普市所为永宁县,共三州、二县,均属威宁焉。乌撒卫亦于是年裁归府辖。

其绕城西、南、北三面俱有海田,广袤数十余里,在昔可耕,自壬戌变后,人民故绝、沙淤水中、平陷淹没,迄今鞠为茂草,郡民牧马其中。

大抵威地人性野朴、俗尚勤俭,以牧羊为产,土地瘠薄,终岁资荞麦为食。近城百里不产稻谷,地气多寒,四时无秋冬。杨升庵过此,有“岁际丰享惟麦饭,时无冬夏总羊裘”之句。

适中一线官道,制设六驿站、一十八铺,上抵云南沾益高坡界,相去二百八十余里。下抵平山铺界,相去百八十余里,向属卫辖。四面夷倮,乃府治之幅员所辖,牵连窎远,约计五百里。分为十里,在城曰全化;沾益、四铺为宣化;东乡曰遵化、德化;南乡曰致化、性化;西乡曰大化、广化;北乡曰归化、顺化;每乡设巡办一人、里长两人,皆能通夷语,以之督粮而兼弹压。

城中山头有九,文武衙署各建其巅。府署即昔乌撒卫也。旧府属通判居之。卫属在南门内,康熙十九年被苗烧毁,仅存二堂五间,今修大堂仪门,渐次告成,为颜额曰“化夷”,非敢谓夷即能化也,聊以明夙夜之期望云尔。黉宫因兵火之后,经前守率领经教捐俸,募造先师正殿以及两庑。在明,人文蔚起,考其名宦、乡贤尝未乏人;今之人文,虽曰寥落,诸生文武计一百余人,从而陶淑鼓舞,自不难于振兴之也。

苗倮之种类不一,若罗鬼,若仡佬,若白苗、黑苗、花苗,若蔡家、仲家、龙家。仡佬有五种,罗鬼亦分黑、白二种。诸苗倮饮食起居亦相若,衣服颜色则各从其类,如白苗之衣白、花苗之衣花是也。衣止齐膝,膝以下白布裏数层而赤其足,男女皆然。富者披毡,二尺余,祁寒、暑、雨斯须不去身。诸苗、倮、龙皆带刀弩。然苗性忠厚,尽力耕耘;倮、龙性刚暴,见牛马则盗之,嗜饮、贪杀,不顾利害,有所捕则逃匿山箐。见官府,故作畏谨状,其心至诡谲不可测,然谕之以忠信,亦每每悦服。婚姻皆以牛马行聘。人死,火化骸骨,杀牛以祭,名曰“作戛”,诸倮持枪相送,千百成群,官府莫能禁止。诸倮之俗如此,虽沐化已久,其桀骜之气犹未能尽驯,昔以威宁命名,良有以也。是惟官斯土者,清俭持身、布德行义、体圣主仁育斯民之意、推诚以感动之,庶几渐摩日久而化为诗书礼乐之俗欤!

至于山川形胜,前临可渡、后倚乌门,峰岩有千寻之险,松涛同万壑之声,鸟径崎岖,羊肠曲折,更胜于蜀道也。城东北山下,有灵朱倏清倏浊,昔云有龙潜焉。离城八十里,瓦甸站北有插枪岩,嶙峋高耸,昔诸葛武侯南征,关索插枪于此。土城西五里,有龙爪石,巉岩眩异,上有龙爪痕三。东关外有涌珠泉,喷泡如珠,昔贤题曰“珠泉玉液”。近城,正南有六道桥,烟柳可观,昔贤题曰“六桥烟柳”;北门外有三江市;东曰“铁锁孤舟”。城南八里有龙潭湾,其深莫测,岁旱祈祷有应。城自西而南百五十里,有九十九水,曲折潆洄,汇于可渡河。河之东岸,奇峰峭立,削壁天成,曾留仙笔,指挥李文龙曾镌“山高水长”四字,观者叹其陡绝,莫不惊羡焉。此皆境内奇观也,为述其略,以备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贵州   平远   大定   宁县   毕节   仡佬   商丘   花苗   黔西   文治   寥落   知府   风土   草堂   康熙   人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