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全面战争三国之外交篇

在上篇中,我们以三国志为样本,代表东方文化,以全面战争三国为样本,代表西方文化。脱离游戏的细节和展示方式,以游戏底层逻辑和设置,来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于篇幅限制,在上篇中,我们只讨论一个话题,战争的目的,为何而战?只有理解了为何而战,才能明白战争胜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很多人喜欢脱离战争的目的,用战损,时间,收益来定义战争的胜败。最明显的争论就是抗美援朝,中国到底是胜利了,失败了,还是平局。之前我也一直以为是某些人,逻辑不清,思维混乱。然而当玩过全面战争三国,了解西方判定游戏输赢的方式。你就了解,当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利益的时候,用战损,时间,收益来定义战争的胜败,是多么的合理。我想也许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

全面战争三国

确定了战争的目的之后,那么如何赢得战争的胜利?除了内政,军事之外,外交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在千年之前的三国时代,还是当今的国际环境。本篇文章,将以三国志和全面战争三国的外交方式,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外交关系

以最新的三国志14为例,三国志的外交系统比较简单。亲善,经过外交人员的沟通,通过金钱,粮草,名品,来改善双方关系的关系值。当两个势力之间的外交关系升级到平常等级或者以上等级,两个势力之间就可以成为同盟,同盟关系下,两个势力之间不会进行互相的讨伐战斗。缔结为同盟的话,两个势力之间,还可以相互在维持兵站的情况下,顺利通过互相的势力范围。同盟之间还可以请求攻击,共同讨伐第三方的势力领地和协同防御城池等。同盟关系的合约是有时间限制的,通常为三年。盟约结束之前的六个月,可以开始进行外交活动,进行续约。或者寻找新的盟友,改变战略方向。

除了结盟之外,当你与对方势力的战争相持不下,进入消耗战的时候,你可以展开外交,进入停战状态,通常期限为二年。发展壮大之后,再进攻对方。当然也可以在两年时间里,通过释放俘虏,亲善关系,争取两年之后,可以结盟。

全面战争三国

三国志的游戏设置也是比较符合东方文化。国与国之间,势力和势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整体。军事通行权,协同做战,金钱和军粮支持都是在同盟的条件下发生。而且势力之间,不管地盘大小,实力强弱,权力和义务都是平等的。

而全面战争三国的外交系统就要复杂的多,而且也更加的尔虞我诈,充满变数。主要有合约,互不侵犯协定,军事通行权,贸易协定,联军(组建或者加入),附庸(让别人成为你的附庸或者你成为别人的附庸)。我们简单汇总一下,西方的外交关系和东方传统外交关系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不同特点。

1)各项权利的分离。如军事通行权和贸易协定。在东方文化的理解上,这些权利只有在同盟或者至少友好势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西方文化却认为这些权力可以分别去谈。这些文化的影响,沿用至今。美国需要攻打阿富汗,就可以通过金钱购买中亚各国的军事基地,便于调兵和后勤补给,而中亚各国也为了各自利益,给予支持,战争结束后收回。甚至在国策上,也能提出与中国关系的三分法。竞争,合作,对抗。作为一名普通中国人,我会觉得美国是不是被中国逼的精神分裂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时存在三种关系。但是玩过全面战争三国之后,似乎又觉得有点合理。只要中美没有开战,确定最终敌对关系,有些领域竞争,有些领域合作,有些领域对抗,很符合西方的思维方式。

2)多边关系与权利平等。在三国志中,势力和势力之间都是双边关系,我和A势力结盟,我也和B势力结盟,但是A势力和B势力的关系,与我无关,甚至他们正在开战,也不影响我同时是他们的盟友。而在全面战争三国之中,我与A势力结盟之后,组建联军,而我又要与B势力结盟,就必须是我,A,B三方势力的联合,而且必须得到A势力的同意,否则无法结盟。如果有新的势力想主动加入联军,也必须得到现有联盟的所有成员国同意。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和现在的国际关系,以及欧盟北约的关系很像。而直到今天,中国依然奉行独立外交,不结盟的政策,甚至希望法德也能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当我玩了全面战争三国,如果这是西方文化下的传统思维方式,法德的独立外交永远不可能实现,除非法德脱离欧盟和北约。然而法德确又是欧盟的发起国和北约的重要参与国,是现有体系的受益者,所以法德可能主要脱离欧盟和北约吗?

3)贸易协定的重要性。在三国志中,根本不存在贸易协定,中国历来都是重农抑商,中国古代与少数民数的多次战争也是由贸易不畅引起的。总整上,中国古代处于农业社会,自给自足,贸易给中国带来的收益不大,反而麻烦不少。唯一重视贸易的就是宋朝,还是弱国,为后世所不齿。但是在全面战争三国中,开展贸易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上升到军事同样重要的程度。贸易的中断,对一方势力的打击也非常沉重,大家可以自行参考俄罗斯。我想这也和西方不是大一统国家,贸易自古就对西方很重要相关。为什么在全面战争三国中,贸易协定这么重要?在后面的内政篇再详细解释。

4)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自治权。在三国志中,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就算三国演义中,曹操挟天下以令诸候,也是道义上的,不会对其他势力的军事权,贸易权,外交权产生影响。然而在全面战争三国中,出现了附属势力的概念。这个附属势力的概念会强于中国古代与朝鲜和越南的藩属国的概念。中国古代国家强盛的标志就是万邦来朝,藩属国向宗主国进贡,宗主国会回礼并册封,当然当藩属国受到攻击的时候,宗主国也会军事协助,比如韩鲜,甚至还出现宋朝向辽金进贡的事情。但总体上,还是名义上大于实质上的意义。直到今天,中国依然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平等,至少国格上的平等。而在全面战争中,出现的附属势力则完全丧失了军事权,外交权和贸易权,只保留内政的自治权。军事权,外交权和贸易权完全由宗主国决定。大家可以自行对比一下,欧洲小国,甚至日本韩国与美国的关系,还有美国的长臂管辖。如果我们用宗主国和附属势力的关系去理解,是不是很多事情就合情合理了。他们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美国大兵不是在家门口,而且坐在家里。

全面战争三国

外交手段

说完外交关系,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外交手段。三国志中,外交是需要使臣去执行的,而且使臣的个人能力,与对方重臣的关系以及双方目前的关系,甚至双方主公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外交成败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使臣的个人能力,这也是文臣重要性的体现之一。如果没有厉害的文臣,在外交和登庸上会非常艰难。

而在全面战争三国中,使臣完全没有。外交的成败由交易的利益决定。在外交选项中,系统认为可以,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可以直接达成协议。系统认为也许,则需要看你提供的条件是否足够,系统会给一个百分比,百分比越高,你付出的越多。只要你肯付,就可以达成一致,而且城市可以做为利益,进行交易。这一点和战争的目的非常一致,就是为了利益,秉承了利益至上的原则。大家可以去看看中美之间的数轮谈判,是不是更有感觉。

全面战争三国

毁约的代价

在三国志14中,只要达成一致,协议内容没有完成,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完成,你都面临严重的惩罚。两年左右的时间,无法进行任何外交活动。不能进行外交活动,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你的战略方向,甚至会陷入多线做战的境地。最让我郁闷的是,有一次盟友请求我协防城池,我不愿意,要拒绝,然后对方的使臣和我辨论,我输了,被迫达成协议。于是我派了一支部队过去意思一下,最后城池被破,判我毁约,暂停外交活动一年半。

而全面战争三国中的毁约,基本没有什么压力。附属国也有可能叛乱独立,直接攻打宗主国。你也可以谈判,帮助对方的附属国独立,削弱对方的势力。只要利益够,合约不重要。看看今天的美国,在国际社会上,想退就退。对自己有利则用,无利则废。我想全面战争三国在做游戏设置时,肯定不是故意丑化谁,仅仅是西方文化下的逻辑思维的自然体现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全面战争   北约   外交   宗主国   目的   使臣   文化差异   东西方   势力   战争   关系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