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鱼流向中国,一年可捞300多万吨,如今成“财富密码”?

明太鱼是一种颇具传奇色彩的鳕鱼,在韩国被誉为“国鱼”,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要吃上那么一次。在此之前,明太鱼早已被朝鲜族人民捕捞利用,其名称可以追溯到15世纪,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朝鲜族对明太鱼情有独钟,一种鱼可做成36吃,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事实上,明太鱼不只是在韩国、朝鲜有名,在全球也享有很高的盛誉,在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均是利益相关国。

明太鱼鱼干晾晒

明太鱼:资源丰厚的“海上矿藏”

明太鱼的学名为黄线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也叫狭鳕、阿拉斯加狭鳕。性腺成熟后,明太鱼的体长多为30~40cm,大者能长到0.6~0.9m,体型中等,在太平洋沿岸的大陆架广泛分布。

据资料记载,明太鱼曾是全球产量最高的海水鱼,峰值产量逾600万吨,是长江全年最高产量的15~16倍。纵观历史,明太鱼的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太鱼资源被发现

上世纪50~60年代,明太鱼还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海水鱼,韩国是主要的捕捞国,一年的捕捞能力达27万吨。日本和俄罗斯也有捕捞活动,但这两国都没有食用明太鱼的习惯,因此积极性明显不及韩国。

从1970年开始,明太鱼的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日本、俄罗斯、美国开始重视明太鱼的捕捞。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明太鱼有可观的自然种群,北海道、库页岛、勘察加半岛、北千岛群岛等资源颇多,白令海东部和阿拉斯加湾湾北部也有大量的种群。

这一发现让生物学家意识到,明太鱼的储量足以和秘鲁鳀鱼比肩,商业捕捞的可行性很大。于是在70~80年代,各国大力投入远洋渔船,捕捞量随之激增。仅在1971年,北太平洋的明太鱼就被瓜分了370万吨,巨大的财富蛋糕让更多的渔船趋之若鹜。

明太鱼是一种深海底栖性鱼类,鱼群主要活跃在80~150m的水层内,少数情况下出现在表层。为提高捕捞效率,各国纷纷采用针对性强的渔具:底拖网和中层拖网,同时搭配延绳钓、刺网、上层拖网等多种渔具,进一步提高了捕捞能力。

第二阶段:明太鱼渔业的黄金时期

1988~1989年,明太鱼的捕捞业抵达巅峰,连续两年产量超过600万吨;在整个90年代,捕捞量均位于400~600万吨之间。其中,俄罗斯瓜分的蛋糕最多,正常年份能捕获100多万吨。

高产成绩的背后也有隐患,明太鱼的自然种群已被置于高强度的捕捞之下。

自1991年开始,中国、韩国、波兰等国入局公海的作业竞争,在渔船不断增多的同时,明太鱼的捕捞量并没有升高,反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特别是在1993年,白令公海的明太鱼资源濒临崩溃,产量入不敷出。这迫使渔船前往其他海域,例如西白令海和东白令海继续“捞金”。

明太鱼出现的“局部性消失”现象,揭示了过度捕捞的严重后果。虽然明太鱼生长迅速,3~4年就能发育成熟,且产卵量可达100万粒,但在瓜分狂潮面前仍难掩颓势,繁殖速度跟不上捕捞速度。

资源的破坏和严重的浪费不无关系。一条明太鱼,鱼卵部分的价格占比最高,用其制成的鱼子酱被称为“明太子”,在日本、俄罗斯、美国的高端市场颇受欢迎。对远洋渔船而言,明太鱼几乎“不限量”,但船舱的储存空间却很有限,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很多渔民便将明太鱼剖腹取卵,剩余的鱼体直接抛入海中。

这样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明太鱼的价值不仅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而还加剧了海洋污染。客观来看,600多万吨的捕捞量既超出了资源的承受力,又超出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开发的盲目性可见一斑。

第三阶段:配额捕捞,加工并举

为规范明太鱼的资源开发,各国于1994年开始对捕捞进行限制,主动压缩了捕捞配额。时至今日,明太鱼的捕捞业重回正轨,年产量控制在300万吨以上,有效地保护了野生种群。

明太鱼的身价也由此升值,鱼头、鱼肉、鱼骨的加工产业迅速发展,边角料被充分“高值化”利用。在加工领域,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青岛、大连、珲春、延边等地均是实力强劲的加工基地。

明太鱼分布区北移,韩国为何求而不得?

在过去,韩国所捕捞的明太鱼基本来自日本海(公海),国内市场完全能自给自足。但从90年代开始,这一老牌的捕捞国却痛失资源,被迫淡出了捕捞的行列。

究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在背后操盘。随着海水温度升高,日本海的中层水温不再适宜明太鱼的生长,鱼群向高纬度北极圈海域迁徙,韩国渔船损失惨重。

从生态习性来看,明太鱼对水温变化非常敏感,索饵、繁殖均受此影响。在夏秋两季,明太鱼只能借助冷水团南下觅食,在更低的纬度则无法正常生存;到了冬季,明太鱼则远离近海,向更深、更远的海域迁徙,并且只在低于5℃的水温中产卵。

全球变暖触及了明太鱼的生理“临界点”,将鱼群“吸引”到了海温更低的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丰富的资源就这样转移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

其结果可想而知,俄罗斯成了明太鱼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有的捕捞配额也最高。例如在2021年,配额量高达197万吨,这相当于贡献了俄罗斯1/3以上的捕捞量。至于韩国,则因为资源流失而望洋兴叹,只能从国外大量进口。

在2019年,韩国全面停止了明太鱼的捕捞业务,以期恢复濒临枯竭的种群资源。这也意味着韩国市场上的明太鱼只能走进口渠道,周边的俄罗斯、中国、日本因此受益。

俄罗斯“拱手”加工业务,为何成就了中国?

对我国来说,明太鱼提供了两方面的机遇,一是捕捞,二是加工。

据统计,在2012~2019年,我国在西白令海的年捕捞量在2.5万~4.5万吨之间,成绩较为稳定,但所占配额较少。以2011年为例,我国仅获得2万吨的配额,韩国却获得了4.7万吨的配额,两国相差2倍多。

但在加工领域,我国发挥的作用却无可替代。早在80年代,我国就已开始布局明太鱼的加工业务,明太鱼原料主要来自于俄罗斯。经过精深加工后,产品主要销往朝鲜和韩国,特别是在韩国市场,80%以上的明太鱼干都来自延边。

俄罗斯明明坐拥“明太鱼仓库”,为何还要“吃大亏”把鱼送到中国呢?直接发货到韩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主要和两个原因有关。第一,俄罗斯远东的渔业特点是捕捞能力强,但加工能力严重滞后,工厂基础设施薄弱。每年百万吨的渔获匆匆上岸,加工厂在短期内难以全部消化,只能低价外销。第二,俄罗斯冬季气候严寒,自然光照条件不利于明太鱼的晾晒,低温下的加工品质无法保证。

相比之下,我国的吉林、辽宁、山东则优势尽显:1,具有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等气候优势;2,人力成本低,加工经验丰富,竞争力强;3,距离韩国等消费市场近,地缘优势显著。因此,俄罗斯的明太鱼也成就了我国的代理加工厂。

总结

围绕着一条明太鱼,中国、俄罗斯、韩国充当了不同的角色,捕捞国、加工国、消费国从中各取所需。需要注意的是,明太鱼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生物资源,只有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科学利用,才能避免竭泽而渔的窘迫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中国   白令海   种群   俄罗斯   渔船   韩国   配额   流向   密码   加工   财富   我国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