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亏损804亿,总负债6万亿超三个恒大,高铁真的是赔本生意吗?

最近,国铁集团发布了2022上半年财报,其中两个数字尤为显眼,第一个数字是国铁上半年累计亏损达到804亿,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国铁2021全年498亿的亏损额,第二个数字是国铁累计负债已经达到了6万亿,这个负债规模约莫等于三个许家印

一看到这两个有点“触目惊心”的数字,立马就有不少“理性”的网友开始站出来质疑高铁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大家认为投资高铁是一个亏本的生意,还不如将钱投入民生领域……但是,持这种观点的网友也许对高铁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解,这两个夸张数字的背后其实是更加宏大的中国故事。

一、国铁亏损的根本原因是新建高铁的投资支出

正常情况下,大家一看到“亏损”和“负债”两个词,第一印象肯定是负面的,一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感觉油然而生,但是对于企业来讲,亏损和负债不一定全都是坏消息。

就拿国铁2022上半年的财报数据来看,大家都注意到了804亿的亏损额,但是国铁在2022上半年投入新建铁路的资金规模为2853亿,按照企业的财务统计,企业亏损=支出-收入,而这个2853亿投资就属于国铁集团在2022上半年的一项重要支出,换而言之,如果国铁2022上半年没有投资2853亿用于铁路的新建,那么国铁2022上半年的财报数据将会好看很多。


举个通俗的例子,假设你原本有10万,今年拿来做生意赚了10万,但是今天你老婆生了个双胞胎陆陆续续花了15万,从整年来看,你自有的资金从10万变成了5万,本年度账面上是亏损的,但是双胞胎的价值在未来才会展现。

二、负债6万亿在合理范围内

解释完了亏损,再来说一下负债,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铁通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完工的高铁里程超过了4万公里,据统计,我国1公里高铁的平均造价为1.5亿-2亿,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4年间中国已经投入超过6万亿的资金用于高铁建设,这还不包括国铁在普通铁路上的投入,也就是说,过去14年间国铁在新建铁路上的投资肯定大于6万亿,如果再加上负债需要支付的利息,从2008-2022年间,国铁在新建高铁和铁路上的成本投入远超6万亿。

除了投入,另外一个判断企业负债是否合理的数据就是负债资产率,通常来讲,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60%就属于合理范围之内,而2022年国铁的资产规模约为8.99亿,国铁2022的资产负债率约为66.7%,略高于60%,考虑到国铁在疫情冲击下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个数字并不夸张。

三、经济大环境不好,国铁为何坚持咬牙投资

看完前面两段内容,可能会有网友问,既然国铁亏损来自投资,那么为何在目前萎靡的经济大环境下,国铁为何不缩减投资规模,降低亏损额度,等到经济好转再投资岂不是更好?

如果国铁是一家私营企业,那么现在暂停新建高铁的投资确实是一个非常可能的选择,但是国铁是一家大型国企,国企的首要任务不是盈利,而是保障基础民生。在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速下滑甚至倒退,民间投资萎靡不振,经济活力整体下降,失业率逐步上升……这个时候就需要像国铁这样的国企站出来起带头作用,国铁的投资不仅能够为自己200万员工提供稳定的就业,而且还能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的活力,能够帮助更多人在经济萎靡的情况下度过难关。

不管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还是这一次疫情下的经济危机,中国的基建投资一直是一台经济走向复苏的强劲引擎。

四、高铁并不是一门亏钱生意,而是一项民生和战略工程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高铁确实一直在亏钱,但是我国高铁平均一公里的票价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接近于德国的三分之一,就算是与台湾省相比,我国的高铁票价也不及台湾省的一半。但是我国的高铁却是世界上速度最快,最舒适的高铁,如果想要扭亏为盈,国铁只需要提高票价和砍掉那些没有挣钱潜力的线路即可,但是高铁对于我国来讲不是一门简简单单的生意。

对于国内来讲,高铁是一种绝大多数人能够乘坐得起的交通工具,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一项惠及全民的民生工程,高铁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而对外来讲,高铁已经是我国一张重要的名片,也正在成为我国在高科技基建领域出口创汇的一项拳头产品,2022年9月,我国第一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高铁出海项目即将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通车,这也意味着我国在高铁建设上拥有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用7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台湾省   亏损额   疫情   上半年   民生   生意   铁路   半年   我国   数字   经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