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写作10年,我实现经济独立,过上了喜欢的生活

文/怀左

前些天我重读了吴晓波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回首过去自己经历的十几年时光,真的是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

如果从2011年开始算的话,到现在十一年的时间里,主要分上学与工作两块,同时我还体验了复读、卖书、考研、自由职业等相对比较有趣的经历。记得2011年上半年我复读时,有位老师说了一句有趣的话,她说:复读也挺好的,大家不要觉得有多苦,至少你们以后的履历上,会多一个学校,多酷。

我当时知道她在开玩笑,但我很欣赏她找的角度,新奇好玩,是我喜欢的方式。回首过去的十一年,我的起点低、经济条件差、可以得到的指导少、社交能力比较弱,但抛开这些不利因素,我觉得有一个点,对我帮助特别大,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那个点就是:认准一件具备长期价值的事情,然后一直做到底。

注意,这句话里有三个重点。第一,一件事情,不是多件;第二,具备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投机;第三,一直做下去,而不是玩玩而已。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想法,也可以说这是方法论,我当时知道这个点,主要的学习渠道,还是《西游记》。大家记得那个片段吗?孙悟空被金钹压在下面,一堆神仙想救他,怎么也打不开金钹,最后还是靠有角的那位,使劲钻了一个小孔,才帮孙悟空逃生。

刚上大学时,我也有很多计划,有太多想学习的技能,每天把时间规划到上厕所都要定时的份上。但很快我就发现,那样做根本不行,一点弹性也没有,完全反人性。比如早上九点到九点半,我安排了一个事情,结果我不小心趴桌子上睡过去了,事情没成,懊恼加倍。

知道是看起来花哨但其实没啥卵用且只会让我自己烦心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换计划,不再做表面功夫,而是将时间与精力聚焦,全部放在读写上。

之所以这样做,也有我的考虑:

1、我能力有限,时间更有限,与其分散不如集中,单点突破更容易出成绩;多点去抓只能我让很忙很累且陷入到低效率努力的状态中;

2、我个人本身就喜欢思考与表达,不是那么喜欢社交,能静下来,也能忍受孤独和寂寞。这块是真的,我小时候暑假,可以一个月不出门,窝家里一直看故事书;

3、读写(我将其看成是一件事)具备长期积累性,可以一直做,不影响生活还可以指导生活,另外能让我每天充满动力。

有了这三个判断以后,我从大一后半学期开始(2012年春天),就专注于读书写作。我的大学同学肯定有印象,我每天就是背个黑色书包,里面装着书、笔记本、水杯、雨伞,日复一日穿梭于教室、食堂、宿舍与图书馆。

这种生活习惯,我一直持续到现在。

接下来,我分几个点,展开聊聊。

一、坚持路上的孤独与迷茫

很多读者看了我的故事,觉得我一直很坚定,没有烦恼,也不焦虑,好像就一直做事。其实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和焦虑,只是我们相隔距离太远,还不够了解而已。

实话实说地讲,我也经常迷茫,经常担心未来,焦虑与烦躁常伴左右。如果一个人说他从来没有什么负面情绪,做事的时候非常坚定,那可以判定,纯属瞎说。

选择了要长期积累后,我就开始了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上课、读书、吃饭、休息。每天的生活都很规律,或者说单调也属实,会自发屏蔽许多娱乐与社交活动,大部分时间就一个人安安静静待着。

好在我确实喜欢这个事情,所以大部分时间里可以乐在其中,我喜欢那种积累之后的充实感,畅游在精神的世界中,非常幸福。当然我讲我的故事时,并不是倡导大家都要做这个事情,而是说,你要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你的,才是好的。

状态的起伏,很正常,我们要学会拥抱起伏。

我也会迷茫,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不过我很快就想清楚了,毕竟活在今天,大部分人都看不清明天。咱又不是算命的,对吧,看不清方向,也没什么。想来想去,还是过好当下比较好,因为有今天才有明天,今天好,明天才会有机会变好。

也会焦虑,而且经常焦虑。当然焦虑的来源,有些是来源于做的事情,有些是来源于人际关系以及对未知的想太多,还有更多的,是对于焦虑的二次焦虑。不过我现在有了非常好的办法,但我觉察到自己焦虑时,我会去做别的事情,不理焦虑,待会它自己就走了。

对不住了兄弟,不想招待你哈,焦虑也受不了我的冷落,坐一起起身就走。

对抗这么多年,有几个切身感受:

1、我们去预想未来时,要么想的特别好,要么想的特别糟糕。记住,不管什么情况,你减去一个档就行,真实情况差不多就那样。为什么呢?因为预想和现实有偏差,咱又不是神算子,对吧。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看看平均分就行。

2、对抗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对抗。把焦虑想成你不喜欢的朋友,你脸皮薄,非要招待他怕得罪他,那受罪的就是你。纠缠多年,干脆撕破脸皮算了,我就是不喜欢你,也不想理你。每次你都别理,他也受不了冷落。真的,力是相互的,你越使劲对方也越使劲,你不理,他也待不久。

3、把心思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忙的时候,你没那么多精力去胡思乱想,乱想的时候,一般是比较闲的时候。当我感觉到会往不好的方向想时,我会直接起身去做事。与其内耗,不如做点实事。

心力需要磨练,最后百炼成钢。

二、好的状态与方法论

我个人认为的最好的状态,一句话:稳定且优质

优质没有绝对的标准,能展现当时状态下我们能力的80分以上,就很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做到更好,只不过是没有耐心,也不愿意精细,所以做出来的东西,总差点意思。

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每次都会有些许提升,这样的状态有积累性,之后每次都会带着标准去做事。如果完全没有标准,纯粹堆积数量的话,表面看起来花里胡哨,其实都是花架子好看,一碰就跪。同样是写作,我也见过每天写的,但写了很多年也确实没进步,基本都碎碎念,吃了啥喝了啥,没什么积累性。

拿这篇文章来看,我也可以写成每年做了什么事情,即使没做,也硬往里凑几件,显得光鲜亮丽。但我个人认为那种没什么意思,人再回头看时,总会刻意包装自己,我想展现的,是尽量真实的情况。

当时确实没那么光鲜,确实很迷茫、也确实很孤独,有时候就是凭着一股傻劲,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过来的。我想尽量客观去展现那时候我的状态,至于成绩和中途做的一些事情,只不过是持续之中的跌宕起伏。

我其实更看重未来,关于过去,把重要经验整理出来即可。

稳定且优质,我再强调一下。说到稳定,我真的是相当稳定,十年如一日,不是在看书写作,就是在准备去看书写作的路上。即使到现在,我依旧每天看书写作。形成习惯之后,惯性会推着人走得更远。

另外在养成习惯后,我心里还有个念想:就以后能不能一辈子过那样的生活,就一直看书写作。因为太喜欢,我从大学开始就有这么个念想,所以当我硕士期间因为看书写作而有收入后,更坚定了我这样做的想法。

不过这里也强调一下,我不是倡导大家现在就天天看书啥也不做了,想持续做一件事情,除了喜欢,你还得有稳定的现金流和变现方式。从研二开始,我通过读书写作获得的收入,每月就再没低于一万块钱,同时我在学校期间出书获得的版税,加其他积累,研三毕业前也就达到了几十万。

物质是保障,我也要强调一下。

说到方法论,我就做事和生活上,聊几个点:

1、读好书,其实是走捷径。好书确实难读,但它们经过了时间和众人的检验,信息质量高、密度大,你读一本书花费的时间会多一些,琢磨也需要更多,但足以超越十几本到几十本烂书(说法不一定对,但意思你一定能懂)。另外你可以再琢磨一下你能想到的牛人、大学者等等,他们读书的,是不是都读的是好书。类比在其他专业上,其实意思也一样。我以前总是因为懒,而喜欢走我认为的捷径,现在才发现,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才是真正走捷径。

2、保持良好的状态。情绪稳定很重要,我现在的情绪就很稳定,一般事情和想法,哪怕是小焦虑,都不会影响我。当然上文我也说了,这也是长期锻炼出来的。另外身体健康很重要,不一定每天都要进行大量运动,但适度的运动和拉伸是必须的。从长期来看,情绪稳定和身体健康,这是必备要素,缺一不可。

3、不追快钱。快钱依靠的是机会和短期红利,抓一抓,确实能让人赚不少。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如果你心力不够强,很容易被快钱带着走,之后不愿意再打硬功夫。要知道,小风口确实很好,但如果你起飞只靠风的话,风一停,第一个摔下来的就是你。我个人虽然走得慢,但我一直提醒自己要老老实实打基础,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

4、认真对待每一次输出。从今年开始,我对自己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些,以前可能差不多就行,但现在会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能精细就精细,能认真就认真,把道理说清楚,把事情讲真实。以前我只能写自己的经历,而现在我开始锻炼讲事情,一步步把道理琢磨明白。虽然这样做更难一些,但我相信,稳定积累下去,早晚可以打通,能力也会再上一个台阶。

放其他事情上,道理也差不多,大家可以自己琢磨。

三、当下关注的事情

我现在主要做的事情就一个:读好书

其实刚才也点到了,不过没说清楚。就读书写作这一块,我的判断,还是要回归好东西,老老实实打基础。以前我也有点飘,静不下来。但发现写东西基本都浮于表面,聊话题吧,也就只能联系一下自己的故事,无法说清楚原理。

原因也简单,还是因为读书少、阅历少。去年尝试细读了几本,所以从今年开始,我彻底沉下心来,安安静静积累,从文史哲开始,一本挨着一本,慢慢读。以前读过的经典小说,我重读时会认真分析,查许多资料,揣摩人物的真实想法和当时状态下的真实存在;读理论书时,我也会联系生活,反复琢磨,有感悟之后再写点东西,加以巩固。

找回了当年写论文的感觉,不过比那时候还要认真。就像当年黄老师和我说的一样,要踮起脚去够树上的果子,而不要只盯着地上的烂果子。以前有时候开读书会,他也会敲打我,让我读好书,读理论。当时我不太懂,觉得枯燥又和生活相距太远,读那玩意干啥。现在我是彻底明白了,后悔自己没早点开始。

当然,现在也不晚。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步入婚姻,也积累了很多生活场景,再去看书时,可以联系到的点很多,一边生活一边学习,感觉每天都在进步,知识再一点点打通。这种感觉非常好,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和欣喜。

这段时间我正在读哲学类的书,每天除了自己读书外,也带着一群小伙伴共读经典。其实给人讲书也有好处,就是我会对自己要求更高一些,以前遇到不懂的, 就会跳过,但因为要给别人讲,现在必须弄清楚,而且得一遍遍反复读。这样的结果是教学与学习也可以变成一件事情,互相促进。

这段时间准备挨着读的书

不得不说,最近我的状态特别好,因为也在陪考,所以每天可以从早上七点多学习到晚上十点多,非常充实也非常开心。我也很感恩,感恩自己的一直坚持,感恩有那么多好书在等着我去读。

持续读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不为外物所动,我现在甚至都懒得去看朋友圈,也就关键朋友的状态,偶尔点开头像看一下。另外也就用手机看看新闻,看看篮球,电话打的也少,其他也就再没什么。

基本也就这些吧,真实状态、方法论、关注的事情我也就讲完了。剩下的,也就一件事,日拱一卒。

我会一直积累下去,也会默默做下去,说到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方法论   喜欢   焦虑   情绪   确实   事情   独立   状态   稳定   真实   时间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