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中讲摄影美学(之十)-印象派摄影

早期的摄影模仿绘画,客观上推动了绘画的变革;绘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摄影,推动着摄影的发展。

上一篇讲到,创立自然主义摄影的爱墨森抨击绘画主义摄影依附于绘画,提出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倡导摄影走适合自身特点的独立的道路。但实际上自然主义摄影并没有摆脱绘画的束缚。随着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印象派绘画的盛行,印象主义思想又震动了整个摄影界。

一、“印象主义”一词的来源

1874年,巴黎举办了一个被人们称为“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的特殊画展。观众不但前往讪笑,甚至向画布唾啐。其中莫奈所绘的《日出·印象》受讥嘲最多,记者路易斯·勒罗伊借此画名中的“印象”一词,挖苦其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

《日出·印象》 莫奈

二、印象主义摄影的产生原因

摄影术的兴起,挤压了绘画(尤其是写实主义绘画)的生存空间,逼迫着绘画进行革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印象派绘画在法国出现并很快走向兴盛,并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影响了整个西方画坛。

绘画的印象主义变革,逐渐引起了摄影界的关注,一些年轻的摄影家开始接受印象主义思想,并以摄影的手段进行模仿,印象派摄影也随之而来。印象派绘画催生了印象主义摄影。

最早接受印象主义观念的是爱墨森。当时追随爱墨森的自然主义摄影家们,奉其“焦点视觉理论”为“圣经”,并对这一理论极端夸大,激进到软化焦点、虚化焦点甚至没有焦点的程度,这正符合印象主义的思想。爱墨森认识到自然主义摄影在不知不觉中已印象主义化,于是,在1891年以《自然主义摄影的灭亡》一书宣告自然主义摄影的死亡。其实,印象主义摄影,是自然主义摄影的托胎重生,或者说是自然主义摄影美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三、印象主义摄影的发展过程

印象派绘画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出现。一八八九年,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英国伦敦举办了首次展览。这次展览震动了包括罗宾逊、爱墨森等在内的众多摄影家,罗宾逊为此提出了“软调摄影比锐利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这标志着摄影开始接受新的印象派绘画思想,摄影的新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1890年,后来被作为“印象派摄影标志”的乔治·戴维森提出,锐度和清晰度对一些照片完全用不着,朦胧的才是最美的。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展出了一幅后来成为摄影史上经典作品的《洋葱田》,这幅照片画面模糊,缺乏细节表现,主题过于简单。然而在当时印象派看来,这些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其实这张照片是用金属片上的针孔拍摄的,根本就没有对焦点。

《洋葱田》乔治·戴维森

戴维森的实践引起了年轻摄影师们的兴趣,他们借助针孔和特殊的柔焦镜头赋予摄影完全朦胧的印象,或是在印相时使用漫射滤光镜,用刀或画笔修整底片,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朦胧效果,如拉克罗亚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

《扫公园的人》 拉克罗亚 1900年

1891年,英国伦敦摄影学会(后来的英国皇家摄影协会)在摄影展作品评选时否决了戴维森的作品《洋葱田》,引起了一些摄影家的极大不满。1892年,以罗宾逊、戴维森为首的12位著名摄影家,在英国成立了“连环会”,明确地将印象主义美学思想作为自己的旗帜。很快,许多国家成立了“连环会”分会。1893年,“连环会摄影沙龙”摄影展在伦敦举办,这个展览后来成为国际性的年度大展。

此时大西洋对岸的美国,还处于绘画主义摄影时代。美国的“摄影教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在德国留学时受到印象派摄影的影响。1902年,他在美国与爱德华·斯泰肯等一批摄影家成立了“摄影分离派”,以示与美国的绘画主义摄影决裂。“摄影分离派”其实是“连环会”的美国分会,初建的五年内,基本上延续着“连环会”印象派摄影的美学观念。1909年,随着英国“连环会”因内部分歧导致分裂,世界摄影的中心开始从欧洲迁移到美国。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摄影界,在斯蒂格利茨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摄影家,他们创造性地继承了印象派摄影,并努力推崇各种前卫美术思潮和摄影实验。这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摄影大师——爱德华·斯泰肯。斯泰肯(1879-1973)出生在卢森堡,两岁时随父母到了美国。16岁开始从事摄影艺术。在他94载的人生旅途中,摄影生涯就有78年,被誉为美国的摄影巨人、摄影大师、摄影全才,他的一生就是一部20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史。这是因为斯泰肯一生不仅在创作题材上包括了人像、静物、风景、新闻、生活、广告、集锦等许多方面,而且在创作上更是把绘画主义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印象派摄影、纯摄影、纪实摄影、以至“抽象构成派”等众家之长集于一身。这样的摄影全才在整个世界摄影史上找不到第二个。其摄于1904年的《池塘月色》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在2006年2月14日的纽约索斯比拍卖行上,以292.8万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2336万)的价格拍出,创造了当时摄影作品的拍卖纪录。

《池塘月色》爱德华·斯泰肯 1904年

四、印象主义摄影的特点

1、绘画主义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画意摄影”的三个阶段。与前两种摄影思想不同,印象主义摄影没有出现一本独立的有巨大影响的美学理论论著。它的美学思想是自然主义摄影“焦点视觉理论”的延续和进化。

2、追求模糊、朦胧、唯美、典雅的画意效果,注重画面的形式美和装饰性。构图自然,影纹粗糙,不求空间感与质感,不求细节地展现,整个作品调子显得沉郁。

《利物蒲印象》约翰·杜德利·约翰斯顿 1906年

3、彻底抛弃了摄影的纪录性与真实性特点,极力追求绘画的效果,使摄影更加艺术化。作品远看像画,近看画质粗糙。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的口号,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小模特》,爱德华·斯泰肯,1906年

五、印象主义摄影的后续发展

当印象派风靡整个摄影界时,一些评论家无情地讽刺这些“摄影模糊图像学派”。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摄影家,不再只是“怀旧”的拍摄乡村和田园,开始将镜头对准工业文明和城市景观,摄影的疆界进一步扩展。还有一批摄影师继承了爱墨森的自然主义主张,如实拍摄,出现了“直接摄影”的早期实践。这些实践为之后摄影新美学思想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绘画主义摄影(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和印象派摄影(后画意摄影)都以绘画为依据和标准,在世界摄影史上统称叫“画意摄影”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画意摄影”逐渐退出了世界摄影的主流地位。

但印象派摄影的画意唯美风格符合大众化的审美,其创作观念、拍摄手法、制作方法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化、摄影器材的改进、电脑后期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印象派摄影有了很大的发展,作品仍受大众的欢迎,在广告、时装、商业人像、风光、艺术摄影中尤为突出。

《健身房》朱永中 摄

《水乡·印象》朱永中 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印象派   美学   爱德华   连环   印象主义   自然主义   画意   摄影家   美国   印象   主义   思想   照片   焦点   作品   朱永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