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光子碰撞湮没为氢气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对于光子来说,在一定边界条件下,两个光子碰撞,可转化为一个电子(负电荷)及一个正电子(正电荷),这需要极严格的边界条件;正电子与正电子相碰,在一定边界条件下,又可转化为质子;质子捕获电子进一步可转化为氢原子;那么,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两对光子碰撞为氢原子。

当一对光子的波长相同,并且迎面碰撞时,也就是说,波长相同的光子与反光子相遇时,就可能转化为一个电子及一个正电子。光子的波长越短,形成电子及正电子对的可能性越大。当光子的波长趋于普朗克长度(λp)时,则形成电子及正电子对的可能性极大。

普朗克长度(1.6 * 10e-35 米)为宇宙最小可测量长度。透过思想实验阐明:想像要测量一个物体的位置,我们得用照在其上的光所得的反射。如果对它的位置要测到很高的精确度,我们必须用更短波长的光子,如此表示这些光子的能量会更高。如果这能量高到一个程度,原则上它们撞到物体时可以产生黑洞,这个黑洞可以“吞噬掉”光子而让实验失败。

我们将光波看作是间距波长的一列点,当两列点在相遇处间距小于等于普朗克长度时,则认为这两列光波发生了一次碰撞;进一步的,我们将光子看作是跳跃距离等于波长的一个青蛙,当两只青蛙在跳跃方向交叉处间距小于等于普朗克长度时必然发生碰撞;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计算两个相距100光年的太阳发出的光的碰撞湮没速度:

问题可以简化为以两个太阳位置点为球心,以太阳光波长的整倍数为半径的无数个同心球交叉,交叉形成的一系列圆环上出现的两个太阳光子重叠(也就是距离小于普朗克长度)的数量。类似两个气球,表面均匀的打上点,然后无限的吹大这两个气球,观察气球上的点相遇的概率。

一、太阳每秒释放的光子数为(10e45 个);

二、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的99%以上在波长0.15~4.0 微米之间;

三、可见光的频率范围是4.2×10^14~7.8×10^14Hz;

依据以上可以计算出这两个太阳的光子的碰撞湮没概率,或许,在一百万亿光年的尺度上,可以证明出这两个太阳的所有光子将全部湮没,其湮没点连起来,应该时一个纺锤体,此纺锤体的外径,就是这两个太阳的最大可观测半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普朗克   光子   电子对   氢原子   正电子   氢气   偶然性   必然性   波长   间距   长度   宇宙   两个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