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丰股份研究报告:周期启明,成长提速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方证券,张斌梅,樊嘉敏)

禾丰股份:禾养六畜,丰飨九州

饲料业务起家,全产业链拓展

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 1995 年,以饲料业务起家,现已发展成为拥有饲料及饲料原料贸 易、肉禽产业化、生猪养殖三大核心业务的大型农牧企业。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生产预混料,后逐 步进入浓缩料、配合料领域。2006 年,公司与荷兰最大的饲料企业之一的德赫斯集团(De Heus) 合资,增强公司饲料研发能力、丰富管理经验、打开国际化道路。2008 年公司启动肉鸡产业化业 务,至今形成“父母代种鸡-商品代养殖-屠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2016 年生猪业务起步,并 于 2018 年确定为公司战略性业务。

自 2014 年上市以来到 2020 年,公司已连续 7 年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双增长,复合增长率 分别达到16%、32%。2021年至今养殖行业景气度低迷,但公司通过收敛费用、加强资本管理等 手段仍然实现了盈利。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4.69 亿元,同比增长 23.73%,归母净利润 1.19 亿元,同比下降 90.40%。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7.87 亿元,同比增加 1.05%, 归母净利润 0.47 亿元,同比下降 81.44%。

分业务看,饲料及原料贸易是公司的第一主业,也是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 年公司饲料 板块总收入 190.34 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 64.59%,其中饲料产业收入 153.57 亿元,同比增长 26.81%,占总营业收入 52.11%,原料贸易收入 36.77 亿元,同比增加 16.68%,占比 12.48%。肉禽、生猪业务则通过自建、控股或参股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规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不断提 高。2021 年禽产业收入 82.55 亿元,同比增长 15.14%,占比 28.01%;猪产业收入 14.88 亿元, 同比增加 96.6%,占比 5.05%。

2021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 5.32%,同比下降 3.64pct。其中,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饲料毛利率 略有下滑。禽产业、猪产业受猪鸡价格影响,毛利率波动大,2021 年禽产业毛利率仅 0.63%,猪 产业毛利率下降至-15.99%。

股权结构稳定,控制人经验丰富

公司实际控制人金卫东先生通过直接持有、间接持有和一致行动人共控制公司44.56%的股权。海外战略合作伙伴De Heus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8.93%。成立于上世界90年代的禾丰股份,七人创始团队中拥有一名博士、四名硕士、两名学士。董事长金卫东先生本科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兽医专业,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原解放军兽医大学)生理生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后于1991年下海经商,加入中国第一家饲料外资企业深圳正大康地公司,并成为当时深圳正大康地的销售冠军,1995年创业,任禾丰牧业董事长。现任总裁邱嘉辉先生同样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加入禾丰后先从饲料部门基层做起,后成为集团肉禽事业的开拓者,利用10余年时间带领团队实现禾丰肉禽事业从无到有、腾飞发展。

饲料:东北区域龙头,迈向全国一流

饲料业务一直是公司的第一主业。2021 年公司饲料业务收入 153.57 亿元,同比增加 26.81%,毛 利率 9.42%。公司控参股企业合计饲料总产量 803 万吨,同比增长 15.04%,其中合并范围内企 业饲料外销量 433.1 万吨,同比增长 12.54%。2022 年上半年,受东北地区生猪产能去化严重影 响,公司合并范围内企业饲料外销量 178.6 万吨,同比下滑 12.89%。分品种看,2022 年上半年猪饲料外销量 68.7 万吨,占比 38.5%,同比减少 27.7%;禽饲料外销 69.4 万吨,占比 38.5%,同比减少 0.2%;反刍料外销 33.1 万吨,占比 18.5%,同比增加 0.3%; 其他料外销 7.4 万吨,占比 4.2%,同比减少 0.9%。

研发更迭,不忘初心

公司综合多方资源,始终坚持饲料的研发创新。公司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2021 年公司研发人员 249 人,占公司总人数的 3.18%。其中,博士研究生 20 人,占比 8%,硕士研究生 108 人,占比 43%。除自身培养的优秀研发团队外,公司与荷兰皇家 De Heus 公司、科研院所和各大高校,如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 展开多方面深度合作。2021 年研发费用 0.97 亿,同比增加 16.48%。

新产品

在饲料产品方面,公司推出新一代教槽料,在适口性、仔猪抗腹泻性等方面全面提升。 乳博士:专为出生后 7 天至断奶后两周仔猪设计的粉+粒型教槽料产品。使用大量乳制品,选择优 质的动物蛋白原料以及预处理或预消化植物原料,充分降低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水平,适口性好。 采用平衡氨基酸的配方设计理念,额外补充猪的限制性氨基酸,提高粗蛋白消化率,降低仔猪腹 泻。优选适合断奶仔猪的纤维原料搭配以及酸化剂、植物提取物和功能性酶制剂等多种抗生素替 代品,形成有效的无抗方案,最大限度地促进仔猪胃肠道发育。关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添 加免疫营养添加剂,提高仔猪机体抗病和抗应激能力,促进生长。使用乳博士平均日增重在 280- 320g/天,体重达到 11-12kg 后,过渡到优质保育饲料。

益菌多:专为体重 50kg以上仔猪设计的产品。使用玉米、糙米掺混物、豆粕和各种谷物加工副产 品外,还选用气味好、消化率高的发酵饲料,从而引入大量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提高适口 性和采食量。同样采用理想蛋白平衡氨基酸的配方设计理念,最大程度满足仔猪蛋白沉积的需求, 提高粗蛋白消化吸收率,减少氮排泄。添加高水平维生素 A、维生素 E 等关键维生素,提高仔猪 抗病和抗应激能力,提高生产性能。使用益菌多,平均日增重可达 1050-1150g/天,料重比约 2.5-2.6。

新配方

公司地处东北,独特的客户结构、市场需求、原材料供给决定了公司原来以玉米和豆粕为主的美 式配方体系。随着未来向东三省以外市场不断推进,公司配方体系也将逐渐转向更具多样性的欧 式低蛋白日粮体系。公司建有不断更新迭代的原料动态数据库并共享荷兰合作伙伴的数据资源, 拥有精准母猪和生长猪体系净能数据库、氨基酸数据库、粗纤维数据库、脂肪酸数据库等,按照 生产性能和采食量精准配制动物饲粮,解决了采用低蛋白日粮可能导致的育肥猪背膘增厚、猪采 食量下降邓问题,同时获得最低成本配方,达到最佳性价比。2021 年公司参与农业部主导的《饲 料原料目录》修订,承担辽宁省重大专项《饲料质量安全控制及低蛋白饲料》,参与制定国家猪、 禽低蛋白日粮团体标准,成为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模范带动企业。

严控成本,提升盈利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产区,玉米质优量大、深加工行业发达,可用于饲料原料的粮食及其副产 品种类丰富、性价比高、物流便捷。公司地处东北,在玉米采购方面拥有天然的成本优势,但在 豆粕采购上始终有一定压力。2021 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也使得公司成本进一步承压。 2021 年公司饲料单吨成本 3211.73 元/吨,同比增加 14%。

为提升采购能力,公司在采购系统的团队建设、采购模式、业务管理规范、技采联动方面采取了 大量完善措施:

团队建设:公司采购团队不断注入年轻、高学历且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新鲜血液,细化原料 品种研究,提升行情研判能力。采购模式:公司持续提高采购集中度,部分地区已实现从三级采购模式到二级采购模式的转 变,加强集中决策,提高采购管理效率。 业务管理规范:公司完善原料供应链管理系统,根据市场变化灵活选择供应渠道,扩大供应 商范围,全力保证供应安全。技采联动:公司与合作伙伴荷兰皇家 De Heus 公司共享技术数据,持续优化原料动态数据 库,储备多种原料高效配制技术。目前,公司在小麦、糙米等玉米替代物方面做了大量研发 工作,推广使用全小麦或全糙米掺混物日粮,在保证饲料品质的前提下挖掘原料替代的更多 可能性,最大限度平抑高价玉米对于饲料成本的压力。

展望未来, 大宗原材料价格的维稳下跌给公司饲料业务带来修复空间。豆粕方面,2022 年 3 月 底以来豆粕价格呈现明显回落。伴随美豆种植面积和优良率处于同期偏高水平,我们预计今年全 球大豆产量将有所恢复,在增产背景下,未来豆粕价格中枢或进一步下移,进而改善公司饲料业 务利润水平。玉米方面,受改种大豆、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预计玉米价格仍将高位震荡。

产能提升,区域拓展2021年公司产能

725.3 万吨,产量 516.2 万吨,产能利用率 71.17%,达到行业较高水平。未来 饲料产能将进一步提升。2022年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总投资 2.93 亿元新建 3 个饲料项目,产 能包括沈阳农大30万吨全价料、安徽禾丰 30 万吨猪饲料、15 万吨反刍饲料和黑龙江禾丰 10 万 吨教保料。其中,黑龙江禾丰已经开工建设。截至2022年中,公司在建的海南禾丰、清源禾丰、 黑龙江禾丰、公主岭反刍四个饲料项目工程进度分别达 95%、97%、17%、98%。

在扩产能的同时,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升级了技术服务体系,根据区域特点,实行 “直销”+“经销”并举的模式。 辽宁:辽宁地区是公司饲料业务的大本营,本身养殖体系以家庭农场和散养户为主。公司在 辽宁地区的饲料业务本身以渠道经销为主,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密集度高、渠道相对完善, 未来旨在做好渠道的前提下,迎合规模场占比提升的趋势,重点开发规模场来提升销量。

黑龙江和吉林:公司在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的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黑龙 江规模场占比快速提升,成为主要的养殖群体。因此,公司抓住黑龙江地区以规模场为主的 特点,推动直销模式,号召销售人员锚定目标客户,直接拜访规模场,以服务带动销售。 关内:公司将现有市场细分为华北、山东、华中、西部、华东五个区域,推行“管理下沉” 模式的组织变革,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方案,稳步增加销售单元、 逐渐填补空白市场,将东北的优势经营模板复制到相似的地区。

针对具体规模养殖场服务策略,公司推出“禾丰 6M 管理服务方案”,该方案包含系统评估策略、 问题分析策略、成本结构策略、猪群管理策略、精准营养策略、定制方案策略六大降本增效策略, 旨在将规模养殖场错综复杂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排序,利用 73 个经营评价指标,全面覆盖养殖 场 1123 个检核关键点,通过方案内 22 套精细管理工具,快速精准找出养殖场的核心关键问题, 帮助客户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助力猪场实现双增双降,即增加母猪年产胎次、增加窝均 断奶仔猪数、降低全场死淘率、降低生长育肥猪料肉比。公司通过持续引进技术服务专家,扩大 服务团队规模,整体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规模养殖场客户占比明显提升。

2021 年公司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着手建立“技术研发院”、“行情研判院”、“市场研究院”三 大研究机构。技术研发院着力于各品类饲料产品的配方及养殖技术的研发。行情研判院专注于产 业及上下游行情的研判,尤其对于饲料原料价格变化趋势给予重点关注。市场研究院致力于市场 格局、竞争对手及客户需求的分析研究。此外,公司在原有区域管理的基础上,又设立不同饲料 品种营销事业线,横向的区域管理与纵向的事业线管理交叉合作,提升客户开发质量与速度。未 来公司将进一步提升饲料业务的战略地位,集中资源,做大做强饲料业务,将公司从“东北的饲 料企业”逐渐向“全国的饲料企业”转型。

猪价反转,关注后周期配置

受下游养殖亏损和产能去化影响,2022 年至今饲料行业整体承压。1-7月,全国饲料总产量 1.61 亿吨,同比减少 4.7%。其中,猪饲料产量 7014 万吨,同比减少7.4%,蛋禽饲料 1792 万吨,同 比减少 4.7%,肉禽饲料 4857 万吨,同比减少 7.1%,反刍饲料841万吨,同比增加3.1%。单看 猪料,4-7月全国猪料产量同比下降15.2%、14.6%、12.4%、11.1%。

今年 4 月中旬以来猪价呈现持续上涨,从低点约12 元/公斤上涨至22元/公斤,当前猪价的实际上 涨幅度和速度已超预期。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判断未来 10 个月生猪供应和价格的重要前置指标。本 轮周期2021年7月能繁母猪环比首次出现下降,对应2022年5月生猪供应边际下降,当前猪价 上涨与能繁前期变化基本吻合。虽然根据农业部数据,2021年7月至2022 年 4 月能繁母猪环比 降幅合计仅 9.8%,但本次猪价上涨是在一年之中消费最差的淡季,这表明实际产能去化或超预期。 由此判断后续供应依然偏紧,猪价仍处于反转上行通道内。

随着周期推进,猪价回升带动养殖利润回归至盈亏平衡点以上,推动行业补栏。根据农业部数据, 5 月能繁母猪止跌,环比上升 0.4%,同比依然下降 8.15%。6 月能繁母猪环比+0.6%。往后推 10 个月,生猪存栏总量或在 23 年出现趋势性拐点,从而带动饲料销量在 23 年得到明显恢复。

禽产业:综合屠宰龙头,享受景气周期

屠宰产能领跑,养殖成绩卓越

公司肉禽产业化板块主要以白羽肉鸡为主,已经形成养殖、加工、深加工三大事业群,一条龙的 产业链涵盖肉种鸡养殖、孵化、饲料生产、商品代肉鸡养殖、肉鸡屠宰与加工、调理品与熟食深 加工等业务环节。2021 年,公司整体屠宰规模已经达到近 7亿羽,占全国白羽肉鸡屠宰量的 10% 左右,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白羽肉鸡综合屠宰企业。

鸡苗供应仍有敞口,养殖屠宰配套日益完善。公司的白羽肉鸡产业链覆盖父母代种鸡养殖、孵化、 商品代肉鸡养殖、肉鸡屠宰与加工、调理品与熟食深加工等业务环节,由于公司的禽产业板块参 股公司较多,目前各环节并没有完全匹配,以控参股合计产量计算,目前公司种鸡端与养殖端的 产能配比约为 50%,养殖端与屠宰端的产能配比约为 90%。近年来,公司不断提升养殖端和屠宰 端的匹配程度吗,按照公司2022年的养殖和屠宰目标规划,养殖端和屠宰端的产能配比预计达到 94.5%。

利润逐步向养殖和屠宰集中,低苗价下更具优势。相对特殊的产业链使得肉禽产业板块利润集中 在养殖和屠宰环节。50%的雏鸡外采使得公司在雏鸡供应充足、行业雏鸡价格偏低(父母代种鸡 利润偏低)的时候,表现出盈利优势。饲养联动,养殖成绩卓越。依托公司饲料产业,公司的肉禽养殖具备明显的优势,养殖成绩领跑 行业。公司商品代肉鸡的出栏均重可达 3 公斤,平均成活率 96%以上,欧洲效益指数超过 390, 综合表现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屠宰积淀已久,产能领跑行业。公司在肉禽屠宰行业中积淀已久,产能规模不断扩张,2021 年公 司年屠宰能力达到 9 亿羽,已是目前行业中最大的白羽肉鸡综合屠宰企业。由于鸡肉价格较为低 迷,公司于 2021 年下半年及时下调了生产计划,主动减缓了扩张速度,全年生产肉鸡分割品 180 万吨,同比增长 7.0%,增速较过去 3 年有所下滑。在较大体量的产能支撑下,公司致力于短期效 益与长远布局并重,没有满产的新项目集中资源迅速提升产销规模,力争以最快速度越过盈亏平 衡点。

依托先进产线,把握优质渠道。依托国内先进的禽类自动化专业生产流水线,完善的质量保障体 系与可追溯系统,公司不仅屠宰出成率和人均屠宰效率均位居行业前列,同时积累了一批优质客 户,公司肉鸡分割品的主要客户有双汇集团、金锣集团、雨润集团、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 华莱士、地利生鲜、永辉超市、大润发超市以及各区域大型配餐公司、生鲜市场、食品加工厂等, 同时出口蒙古、巴林、阿富汗等国家及我国香港、澳门等地区。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随着公司屠宰规模初具,公司对肉禽产业的重心逐步从“扩规模” 转移至“增效益”,而拓展深加工食品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依托公司相对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的优势,公司不断扩大食品品类,目前已经包括鸡肉、鸭肉、牛肉、猪肉等速冻肉制品和熟食制 品,以及天然叶黄素鸡蛋等食品,拥有包括“禾丰”“荷风”“九丰”“华康”四个品牌。2021年,公司控参股企业合计生产调理品及熟食 2.8 万吨,同比增长 7.3%,其中熟食出口 3,488 吨, 同比增长 15.9%。

行业引种受限,白鸡拐点已至

鸡肉价格坚挺,鸡苗价格分化。3 月下旬开始,鸡肉价格稳步上涨,6 月末屠宰加工企业白羽肉鸡 产品综合价格回到 11.11 元/公斤,同比上涨 8.7%,8 月最后一周价格稳定在 11.10 元/公斤,在 消费淡季表现依旧坚挺。鸡苗价格则有所分化,父母代环节自 5 月中旬以来持续上升,6 月末价 格 22.44 元/套,同比下跌 68.0%,8 月最后一周价格 26.24 元/套,同比跌幅收窄至 40.4%;商品 代鸡苗价格经历 4~6 月的高位后有所下跌,8 月最后一周价格 2.58 元/只,环比 7 月下跌 13.6%。

毛鸡供应偏紧,利润向养殖环节集中。我们认为,当前价格反映出行业受到前期持续且长时间的 低迷行情的影响,养殖主体的补栏积极性有所减弱;其次,行业的种鸡质量或出现了下降导致在 产父母代生产能力下滑、毛鸡养殖存活率下降。从各环节利润分布可以看出,3 月下旬开始的产 业链价格恢复,对鸡苗端的利润提升有限,对养殖端的利润提升明显,屠宰环节的亏损则出现明 显放大,反应出市场毛鸡相对紧俏,从而利润集中在养殖环节。

短期来看,父母代拐点临近,下半年供应预计偏紧。由于父母代鸡苗价格相对低迷,父母代存栏 继续向下调整,2022年07月,全国父母代存栏6770.28万套,环比减少2.9%,同比减少9.5%, 后备存栏 2881.83 万套,环比减少 1.9%,同比减少 4.7%;在产种鸡存栏 3888.45 万套,环比减 少 3.7%,同比减少 12.69%。此外,父母代销量自 21 年 11 月起逐月回落至 22 年 3 月的 390 万 套,按新开产种鸡对应三个季度后商品代鸡苗推算,9-10 月开始鸡苗销量边际回落,叠加在产存 栏降低,我们对 Q4 毛鸡价格保持乐观。

长期来看,北美禽流感影响引种,预计 24 年行业进入高景气。7 月全国祖代更新数量 2.2 万套, 同比减少 39.7%,1-7 月累计更新 49.1 万套,同比减少 23.5%,因美国爆发禽流感,自美国引种 中断。6-7 月更新祖代为国内自繁。受更新数量减少影响,后备祖代存栏开始萎缩,2022 年 07 月, 全国祖代白羽肉种鸡存栏173.20万套,同比增加2.32%,后备存栏47.64万套,同比减少16.25%, 在产存栏 125.56 万套,同比增加 11.73%。

从生长规律上来看,祖代更新量的减少将影响 1-2 年内商品代鸡供应量。产能的断档对价格将产 生趋势性的影响。目前,由于北美禽流感疫情造成的引种受限已经显性化,虽然海关总署并未出 台明确的进口禁令,但是美国已经不再签发相关疫情州的活禽出口检疫证书,而在近 2 个月美国 确定性无法进口背景下,其他引种国也未能恢复向中国的供种能力,全年引种量下滑或成定局, 行业有望在 23 年下半年至 24 年进入高景气。

猪产业:猪价反转向上,业务稳中精进

公司2016年正式进入生猪养殖领域,发展初期以种猪场为核心,逐步向后端仔猪销售、自育肥、 屠宰业务延伸,形成了“祖代育种-父母代扩繁-商品代养殖-生猪屠宰”完整的产业链条。2018 年 起,生猪养殖被确立为公司的战略业务。目前,通过自建、合资等方式,公司在辽宁、吉林、黑 龙江、河南、河北、安徽等全国多个区域布局有生猪养殖项目。

2021 年下半年猪价急跌,对此公司决定严控生猪业务规模。公司快速淘汰低效产能,2021Q3 淘 汰低产母猪 2 万头,Q4 淘汰 0.9 万头,2022Q1 进一步淘汰 0.5 万头。Q2 起,随猪价回暖,公司 猪价开始补充优质种猪。截至 6 月底,公司控参股合计母猪存栏量增长至 5.2 万头,其中能繁母 猪 3.2 万头,后备母猪 2 万头,母猪生产性能相比于 2021 年度有了明显提升。 2021 年公司内外销总出栏 129.3 万头,同比增长 133.7%,其中外销 92 万头,包括 63.9 万头肥 猪、21.5万头仔猪和6.6万头种猪,实现收入14.88亿元,同比增加96.6%,但受猪价下跌影响,毛利率-15.99%。2022 年上半年,公司控参股企业合计外销出栏生猪 43.9 万头,其中肥猪 31.0 万头、仔猪 10.2 万头、种猪 2.7 万头。随着产业链布局完善,公司出栏肥猪占比持续提升。

公司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链建设。在种猪端,发行可转债募投原种猪场和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在 育肥端,提高合作放养猪场的考核标准,不断优化整体资产质量,大幅降低成本费用,充分保障 资金安全。在屠宰端,通过可转债募投年屠宰 1 万头生猪及 12 万吨肉制品深加工与冷链物流产业 化建设项目。

成本方面,公司继续执行“过程绩效管理体系”,每个月集团、区域、猪场三层级均召开经营分 析会议,通过“对外学习、对内复制”的对标分析管理模式,快速找出每个猪场的核心关键问题, 建立任务清单,切实执行改进计划。此外,公司积极组织人员培训,持续引入年轻的技术骨干和 管理骨干,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跟踪培养、重点帮扶的方式使得年轻的猪场管理者迅速成长。 随着公司低效产能淘汰的完成、资产质量的显著提升、养殖人员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猪场运营 能力的逐渐增强,公司的仔猪断奶成本、育肥增重成本与前期相比大幅降低。2022 年,公司计划 实现控参股企业合计生猪外销出栏 80-90 万头,并力争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将成本管控能力提升至 行业一流水平。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启明   肉禽   仔猪   肉鸡   生猪   母猪   产能   饲料   周期   业务   股份   价格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