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家庭,能够一次性拿出20万现金?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一直都是很喜欢存钱的。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尤其是现在,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接下来我们就是要,向着“共同富裕”努力了,那现在中国社会的民众,普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水平?

中国现在有多少家庭,能够一次性拿出20万现金?

中国有多少家庭、有多少存款

首先我们根据2021年底,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知目前中国一共有大约14.13亿人口,调查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家庭规模大约为2.62人。

因此以这两个数字为准,我们通过计算,中国家庭数=中国人口数/中国家庭规模=14.13亿/2.62=5.4亿,我们知道了中国目前的家庭大约有5.4亿个。

接下来我们关注一下央行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的住户存款总额,已经突破了110万亿元。

从去年年底的103.3万亿元,涨到了112.8万亿元,也就是说在今年上半年,我国住户的存款总共增加了,将近10万亿左右。

通过这两个数据,我们就大致清楚了现状,截至2022年六月底,我国的人均存款额大约在7.98万元左右。

也就是说,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中国家庭规模,我们能知道,一个中国家庭的存款金额,在今年6月底的时候,大概达到了20.9万元。当然了,这只是平均水平。

多少家庭在能一次性拿出20万

根据数学计算中,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关系,结合经济学家巴莱多的”二八定律“,联系中国实际情况,我们知道这里通过计算得到的平均数,必然是在中位数之上的。

所以可以确定地说,家庭存款规模的平均数,必然低于20.9万元,估计在15万元—17万元之间。

我们取中间数为16万元,也就是说,有近50%的家庭,其家庭存款在16万元左右。这也3月2日西南财大公布的数据相吻合。

在西南财大给出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直接地看到,我国只有35%的家庭存款,是超过了16.3万元的。

换句话说,至少有65%的家庭存款在16.3万元以下,更不要说超过20万存款了。据此我们继续往下推算,就会发现家庭存款能够达到20万元的,应该还不足20%。

也就是说能够一次性拿出20万元的家庭,在中国目前只有1亿个左右。

甚至在西南财经大学给出的数据中指出,全国只有45%的家庭是存款的,这也就意味着剩下55%的家庭存款几乎为零。

钱都去哪里了

那为什么明明在很多人眼里,20万元实在是小钱,20万都不够在大城市买几平米的房子,但是却还有那么多的家庭,拿不出20万元呢?

一方面,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喜欢超前消费,通过花呗或者信用卡等诸多方式,已经把自己未来的工资都花完了,就更别提还会有存款了。

根据2019年尼尔森发布出来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86.6%的年轻人都在用信贷产品,甚至有数据显示90后人均负债额度,竟是高达12万元人民币。

而这一数据还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另一方面,在传统观念看来,买房和买车,是一个成年人的必经之路,房子和车子都基本上成了刚需。

所以大多数人手里有了钱都会选择付首付,然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去还车贷和房贷。

随意对于家中有房贷和车贷的人来说,每月实际上的可支配收入实际上只占工资的一少部分。在扣除基本的生活开销,就没有余钱可以存起来了。

还有就是,对于有家庭的孩子来说,从生孩子、养孩子到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可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大概需要20至22年年,这是正常的大学毕业年龄。

而这期间的消费,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除了学费、生活费、日常支出、还有各种培训班的费用。最后等孩子工作了,家里还要为孩子准备婚房。

最后再加上微妙的的国际局势,给我们带来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以及现在很多的人喜欢做理财,把钱投资基金或者股票等等。

众多的因素影响下,想要维持收支平衡都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就不会再有余力考虑存钱的事情了。

结语

所以,综合超前消费、车贷房贷、收入支出配比、物价上涨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跟国内的大部分家庭,都不能一次性拿出来20万元了。

虽然20万元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不算大钱,但是能够一次性拿出20万元的家庭,也是真的不多。

根据我们的计算,可以一次性拿出20万元的家庭,大概占中国家庭总数的20%—25%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中国   中位数   家庭   平均数   存款   也就是说   现金   规模   孩子   我国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