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刘邓大军身陷绝境,一名国军的旅长让出一条生路,这是为何?

1947年3月,由于解放军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大量的兵员损耗,曾经叫嚣着要全歼解放军的蒋介石,不得不改变战略,把优势兵力集中到陕北以及山东解放区,将“全面进攻”转变为“重点进攻”。

此时,坐镇延安指挥全局的中共中央,正面临着胡宗南25万大军的严重威胁,而陈毅、粟裕所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也被65万国民党军队死死困在了山东。

为了能够扭转当前的局势,党中央决定,命刘伯承与邓小平所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迅速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将战火燃烧至国民党统治区,迫使国民党军南撤回防,进而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开始向大别山挺进,此后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血战,大军终于在8月下旬抵达了此次任务的“最后一道关卡”——汝河。

然而,就当所有人都认为胜利就在眼前之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却已经向他们逼近,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这场危机中将大军解救出来的人,竟然还是一名国军的旅长。

曾经“十战十捷”的刘、邓大军究竟遇到了怎样的绝境?这位国军旅长又为何会对“敌人”仗义相救呢?

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陷绝境

1947年8月初,鲁西南地区连降大雨,黄河水位猛涨,某些渡口的水位峰值一度上涨到了30米以上,而在另一边蒋介石派出的9个整编师,正在马不停蹄地逼近大军的驻地。此时敌情与水情都已刻不容缓,在这种条件下,刘伯承与邓小平决定,大军不再休整,于8月7日提前实施跃进!

为了迷惑国民党军队的判断,刘伯承在大军开拔之前,特意派出了一股小队,在渡口佯攻国民党守军,造成部队想要北返的假象。事实也证明,刘伯承的这出“障眼法”的确收到了奇效。

就在小队进行佯攻后不久,国民党指挥部就收到了来自渡口阵地的电报,看过电报后的指挥官立刻将敌情上报给了南京,而这份敌情报告,也让时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顾祝同断定:刘邓大军的真实目的就是要北渡黄河,返回豫北根据地!

为了阻碍刘邓大军“北返”的脚步,顾祝同立刻命令所有部队,马不停蹄地向北面追击敌军。而就在此时,一向习惯越级指挥的蒋介石却向部队下达了“向南追击”的命令。此时,摆在国民党军队指挥官面前的是两份截然相反的命令,一个让他们向南、一个却又让他们向北,到底军队该何去何从,他们也变得有些不知所措。

国军这种混乱的指挥,恰恰给了刘邓大军喘息的机会,待到蒋介石反应过来之时,刘伯承与邓小平所率领的12万人马,已经越过了陇海铁路,来到了有着“死亡区域”之称的“黄泛区”。

在中国的历史上“黄泛区”就是“苦难”与“死亡”的代名词。当年,为了阻挡日军南下的脚步,蒋介石命令部队,掘开河南“花园口”河堤,让滔滔不绝的黄河之水奔流南下,进而形成了,跨越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地的“黄泛区”。

如今,为了抵御解放军的攻势,蒋介石又下达命令,将“花园口”河堤添堵,让黄河重归故道,进而形成蒋介石口中那“抵得上40万大军”的“天然屏障”。

此时,在刘邓大军面前的,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被黄河水所覆盖的“黄泛区”了。如今在战士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沼泽。正所谓“兵贵神速”,为了能够让部队快速通过“黄泛区”,刘伯承与邓小平不得不命令部队,炸毁重炮与卡车,就这样,轻装上阵大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艰难行进,终于在8月18日的夜晚走出了“黄泛区”向着汝河进发!

通过黄泛区,让刘邓大军的行军目的变得一目了然,此时的蒋介石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支部队并不是他所想的“北渡不成而南窜”,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要挺进大别山,威胁国民党的战略后方!

1947年8月中旬,蒋介石紧急调遣了2个整编师以及1个旅,在汝河南岸建立了防御阵地,同时又派出了3个整编师向南追击,意图将刘、邓大军堵死在汝河岸边。

汝河虽然不宽,却水深流急,如果不借助船只,普通人是不可能横渡过去的,而此时,奉命在南岸布防的国民党守军早已将所有船只烧毁,大火烧了整整一夜,火光几乎要将黑夜照成白天。

看着眼前的汝河,刘伯承与邓小平都变得焦急起来。南岸的国民党守军正一轮接着一轮的炮击大军的指挥部,天空上也时不时地会出现国民党军机,对大军进行扫射轰炸。而就在部队后方仅50余里的地方,整整3个国民党整编师,正如猛虎扑食一样向他们扑来,按照他们的行军速度计算,仅仅只需要一天,这只饥饿的“老虎”就会出现在大军的背后。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自建立之日起便从未有过如此艰难的处境,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向各级指战员下达了一条死命令!只见,在一间破败不堪的小草屋里,一脸沧桑的刘伯承严肃地向大家说道:

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从现在起,无论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还是大炮,我们都要以进攻的手段来对付进攻的敌人!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出一条血路冲过去!

8月24日凌晨,刘邓大军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以及敌机的低空轰炸,开始向汝河南岸的敌军阵地发起进攻!

浮桥上冲锋的战士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但无论多少人倒下,下一刻,总是会有人站出来,接过红旗,继续向着敌方阵地冲锋!就在解放军战士们与国民党守军展开浴血厮杀的过程中,忽然有人发现,在敌人防线上,莫名地出现了一个“缺口”。

负责防守这处“缺口”的国民党守军不知为何,象征性地打两枪、放两炮后就开始溃逃,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意志。

起初,负责进攻此处的部队指挥员还以为这是敌人的诱敌之计,可是,当他对敌方阵地进行反复侦查后发现,这里的守军完全就是溃逃,连武器都丢弃在了阵地之上。

战局的转变容不了他多想,他迅速带领手下官兵,对这处“不设防”的阵地发动了进攻,结果也和他预想的一样,这处“缺口”并不是敌人设下的陷阱。

此后,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刘邓大军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渡过了汝河,并于8月27日挺进了大别山!粉碎了蒋介石直捣黄龙的歹毒计划!

任务完成后,战士们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也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那一晚国军守军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许多人的心中迟迟无法解开,直到一年后淮海战役爆发,他们才明白,原来当年国军的那场离奇“溃逃”,其实是指挥官有意而为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隐藏在敌营的“潜伏将军”

当年,负责驻守汝河南岸的守军是整编第85师,该师是老蒋嫡系部队之一“国民革命军第85军”整编而来。该部队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击日寇做出过卓越贡献,同时其损失也不可谓不小,为了补充兵员,国民政府将部分“杂牌军”编入其中,在1946年该部队被整编为“第85师”,原辖第23师、第110师依次改编为整编第23旅和整编第110旅。

而刘邓大军所遇到的那个奇怪的“缺口”,正是整编第110旅负责驻守的阵地。

整编110旅时任旅长名叫廖运周。廖运周此人出生在安徽,是正儿八经的黄埔毕业生,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团长的廖运周就率领部队在箬溪以西地带成功伏击了日军一部,击毁日军坦克及各色战车二十余辆、卡车四十余辆、击毙、击伤日军共六百余人。廖运周这一仗给日军带来的损失,让日本媒体都惊呼“超过了当初攻占东北三省的全部损失 ”,而更令日本人意想不到的是,此役给日军造成如此之大损失的中国军队,竟然无一人伤亡,足以见得廖运周此人绝非平庸之辈。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过奇功的指挥官,却在阻击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的战斗中不战而逃了,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如果人们知道了廖运周的另一个身份,那么之前发生的一切,就都变得顺理成章。

原来,这名叫做廖运周的安徽汉子,不仅仅是国民党军队的少将旅长,他还是党中央安插在敌人内部的一柄尖刀,一名坚定不移地共产主义战士。

1926年,23岁的廖运周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了一名炮科学员。在军校学习期间,廖运周结识了共产党人,并在其影响下也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下枪声四起、炮火轰鸣,在周恩来、叶挺等人的带领下,共产党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而在奋勇拼杀的起义部队中,廖运周的身影赫然在列。

南昌起义失败后,廖运周开始四处逃亡,他先去了上海、南京等地,最后回到了老家安徽并在当地建立了党支部,暗地里组织当地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运周被任命为民党军110师328旅656团团长,先后参加了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为抗击日寇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主动挑起了内战,解放战争随之爆发,此时升任110师师长的廖运周被派遣到了河南新乡。在这期间,廖运周收到了党中央对他的重要指示,要他随时做好起义的准备,并及时搞好情报工作。

1947年8月中旬,廖运周所隶属的整编第85师接到一份紧急军令,蒋介石命令他们即刻前往汝河南岸,并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来犯之敌。此前,廖运周早已知道刘邓大军将要向大别山挺进的消息,所以,当他看到这份军令之时,立刻清楚了刘邓大军所面临的绝境。

千钧一发之际,廖运周一封密电发给了就在汝河对岸的刘伯承,告诉他自己想要进行起义的决定。可当刘、邓二人进行缜密思量之后,党中央的领导直接否决了廖运周的提议,并要求他继续潜伏,不要轻易暴露身份。

既然无法明目张胆地搞起义,那么就只能暗地里帮助大军过河。

8月下旬,刘邓大军12万人开始强渡汝河,就在此时,正严阵以待的110旅官兵们却收到了一份奇怪的命令。这道命令是旅长廖运周亲自下达的,大体的意思就是叫他们在战斗打响之际,故意给解放军放水,放解放军从阵地上过去。

虽然基层士兵无法理解旅长为何要这样做,但部队中的大多数指战员已经明白了旅长的深意,因为在这些人中,已经有许多人成功被廖运周所策反,他们等的就是和廖运周打响起义第一枪的那天。

就这样,在110旅故意“放水”的背景下,刘邓大军的进攻部队轻而易举地,便撕开了国民党设在汝河南岸的防线,进而成功渡过了汝河。而事后,故意放走敌人的廖运周仅凭一句“已尽全力,但无力回天”就为自己开脱了责任。

三、结语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后,廖运周带领着110师5000余名官兵成功起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新中国建立后,廖运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于1996年5月11日与世长辞,享年93岁。回首廖运周的传奇人生,有过慷慨激昂的战斗,也有过彷徨不前的迷茫。

1981年,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在中央一套全国播出,而这部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影视作品,就是根据廖运周将军生平经历所改变的电视连续剧——《敌营18年》,所以后人也尊敬地成他为“潜伏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旅长   大别山   黄河   守军   国军   生路   绝境   蒋介石   国民党   阵地   大军   部队   命令   邓大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