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四川老农正种地,有人喊他:金日成托邓小平找你呢

1980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来中国访问,期间提到了一个让他念念不忘的人——柴云振。

他真挚地对邓小平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希望能够知道他的消息。”

邓小平听了他的请求,满口答应,“我们一定不负所托。”

那么,金日成提到的柴云振到底何许人也,为何让他如此重视呢?

01 战神去哪了

在朝鲜战场上,有个人在朝鲜军队中赫赫有名。

为了表达对他的纪念,朝鲜方制作了画像,挂在博物馆最中央。

甚至为了表达崇敬之情,朝鲜还将柴云振的事迹编入了课本当中,让每一位学生去学习。

这个人就是中国志愿军战士柴云振。

同样,他的故事更是在志愿军中流传。

1951年,孙占元刚抵达朝鲜战场,他那时听得最多的就是柴云振的故事。

每次听完,他都有了必胜的决心。

1952年10月8日,在一次战役中,孙占元在牺牲之前拉响了捆在一起的6个手榴弹,和7名敌人同归于尽。

和孙占元一样,在后面的朝鲜战场上,很多战士都在柴云振的故事中汲取了精神能量。

可在战争结束后,中朝双方都未发现他的踪迹。

人们不禁问,他到底去了哪里?

在收到金日成的请求后,中方一直在努力寻找他的消息。

从山东到江西,搜寻的人一无所获。

1983年,当时的编写组要写柴云振的事迹。

可编写组的人一查资料,柴云振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身世经历通通没有。

寻访人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以及陕西,拜访了特级英雄孙占元的家乡,拜访了战斗英雄牛保才的家乡,在石家庄烈士陵园拜谒了每一块墓碑。

在山西省民政厅,寻访者找到了3本比砖头厚的烈士名录。

但是查阅了以上所有的地方和资料后,柴云振这个名字依然没有出现。

寻访工作到此陷入了僵局。

可寻访者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收到了一封来信,让事情有了转机。

02 峰回路转

在陷入困境的时候,寻访者收到了在抗美援朝中任文书的付光楚的来信。

信中说,“柴云振同志原来在警卫连,因为前线吃紧,他被补编进入了八连。他有一个战友叫孙洪发,肯定了解情况,现转业在阳泉市。”

看到这一消息,寻访者大喜过望,连夜兼程赶赴阳泉市。

在阳泉市,寻访者找到了孙洪发。

他回忆到,“柴云振的右手食指在搏斗中受了伤。他除了想打敌人,平时很少聊自己的私事。”

除了身体特征,孙红发还描述了柴云振在生活中的一些习惯。

接着寻访者让其再回忆回忆其家乡在哪里,他说,“根据我的回忆,他应该是四川人。”

赶回部队后,寻访者将寻访的内容上报给了领导。

在领导的同意后,在《四川日报》发布了寻人启事。

1984年,柴兵荣在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份报纸。

看完后,他越来越激动,“这说的不就是我老汉儿么?”

原来报纸上描述的寻人启事说,“他是朴达峰战役中的英雄,右手食指有重伤,名字叫柴云振。”

这些描述和柴兵荣的父亲极为相似,他兴冲冲地跑到地里,对正在种地的柴云振喊道,“老汉儿,金日成托邓小平找你呢。”

出乎柴兵荣的意料,了解了报纸的内容后,柴云振的反应十分冷淡。

在内心里,他认为自己能够活下来已经是幸运。

远离战场33年,他已经习惯了朴实的田间生活,不愿意再起想起往事。

而唯一能够看到军人痕迹的是他直爽的脾气,这也没少让他在生活中吃亏。

那么,柴云振后来又是怎么和部队见面的呢?

03 让人泪流的见面

事情过了很久,柴兵荣和家里人一直在劝说柴云振和军队的人见面。

在知道部队的消息后,虽然柴云振表面上不动声色,可内心还是有波澜的。

儿子柴兵荣却明白老汉儿是想找到部队的,那里是他一生的挚爱。

于是他一直在和父亲沟通,终于说动了柴云振。

可有一件事让全家犯难了。

原来是路费问题,从四川到部队所在地武汉,来回车费需要一百块钱。

这对当时的柴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思索了几天后,柴家将仅有的母猪卖掉,才凑够了路费。

而寻访者这边仍然在苦苦寻找。

到了9月23日,寻访组的人接到了值班室的通知,“柴云振到了。”

在值班室,寻访组的人第一次见到老人。

工作人员仔细观察,柴云振右手食指少了一小截。

而后在大家的询问下,柴云振拨开了头发,露出了头上的伤疤。

这些伤疤多达24处,现场的人都非常震撼。

而后老人说,“其实我的本名叫柴荣政,并不是柴云振。”

听到他的话,寻访者的人有一些糊涂,而柴云振老人也没有说清楚来龙去脉。

因为当年头部受过重伤,老人的记忆力不太好,心里只记得首长秦基伟等几个人的名字。

为了弄清楚真相,军队让柴云振的战友孙红发来一趟。

非常巧合的是,孙红发在启程之后,当年柴云振所在部队的文书董贵臣来军队办事。

3位老人脸上满是岁月的沧桑,头发也都花白。

刚一见面,他们便紧紧拥抱在一起,留下了喜悦的泪水。

之后,董贵臣讲了柴云振名字的来历。

原来柴云振本名交柴云正,文化教员将他的名字改成了柴云政。

朴达峰战役之前,警卫连要移交名单时。

因为战场的形势非常紧张,移交名单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

而在抄写的时候,付光楚根据董贵臣的声音去记录。

董贵臣是山东人,山东话的政和振的音非常相似。

结果付光楚将政听成了振,一字之差,两头都酿就了误会。

部队这边按照柴云振去找人,自然找不到。

而柴云振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经更改。

真相大白之后,军营里喜气洋洋。

而在心情平复下来之后,柴云振和大家讲述了他失踪之前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04 危难时刻

1951年4月到5月,中国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赢得先机,战役后半段,志愿军逐渐回撤。

这时,联合国军实施了反击战略,一共13个师在朴达峰附近妄图狙击志愿军。

一旦敌人的战略得逞,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就将源源不断出现在我军面前。

可以说,这是一场决定整个局势的战斗,没有人能够退缩。

5月22日,柴云振所在的一三四团接到了命令,“必须严守朴达峰十天,不能让敌人过峰一步。”

朴达峰长度仅仅一公里,为了快速获得胜利,联合国家在5天内使用了大炮和坦克轰炸,山峰几乎被夷为平地,抬眼望去,整个山上都是弹片。

我军在装备简陋的情况下,任凭敌人轰炸,楞是没让敌人过峰一步。

眼看着毫无所获,联合国家使用了杀手锏——黑人团。

所谓的黑人团是这支军队里的冲锋军,每一个人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而在黑人团进攻之前,我军的形势其实非常危险,经过五天的激战,一三四团第三营七连和九连总共剩下47人,只能混编为一连,继续奋斗在前线。

在黑人团凌晨发起几波进攻之后,混编的这个连队只剩下27人,形势岌岌可危。

05 勇不可挡

柴云振本来在警卫营,可前线人员损失惨重,师长下令让警卫营上前线。

在警卫营的战士出发之前,师长眼眶都红了,“同志们,朴达峰是我们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只能胜,不能败,希望你们能够撑住,想想背后的祖国。”

师长说完,警卫营的战士们也红了眼睛,他们发誓要坚守到最后。

到了朴达峰,柴云振和9名警卫营战士进入前线,补编进了八连七班。

一天之内,柴云振和战友们战斗了三次,体力已经耗尽。

炊事员送饭的时候身上中了炸弹,饭菜洒了一地,他顾不得身上的伤,紧紧拿起手中的饭菜就跑。

柴云振看到饭菜,一把塞进嘴里,饭菜的泥巴都来不及挑。

正吃着,营长武尚志喊,“七班所有人去打阵地,必须拿下山头!”

柴云振看了看他不由得苦笑,此时的七班就剩他一根独苗,哪里还能打阵地。

武尚志看了看,让旁边的两个通讯员也进入一线。

通讯员的工作是负责沟通,平时几乎没有实战训练,可那个时候,不能上也得上。

6月5日凌晨,两个通讯员不幸牺牲,柴云振负责的区域又只剩下他一个人。

他看了看远方,已经和上级失去了联系。

他当时想,只要我不倒下,就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中午时分,他看到四个黑人,开枪击毙了其中的三个,和剩下那个搏斗了在一起。

在搏斗中,他的右手指被黑人咬断,肉筋暴露了出来。

可他丝毫不顾身体上的痛感,继续向黑人冲了过去。

黑人看到他的勇猛,拿着一块石头使劲砸向柴云振。

无论怎么砸,柴云振都毫不退让。

慢慢的,黑人害怕了,抽身就往上下跑。

柴云振奋力拿起手枪,勾动扳机,却毫无动静。

他才想起来,右手食指已经断了。

而后换到左手开枪,将其击毙。

他在这次战斗后身受重伤,被送到了野战医院。

伤愈之后,柴云振和部队失去了联系,这才有了前文苦苦寻觅的故事。

而在和部队相认之后,柴云振依然选择回家种地。

从回到家乡到2018年去世,他从不主动提及自己的功绩,而是默默奉献。

回家的几十年里,柴云振家里一直住的还是破烂的老屋子。

他的爱人刘传琼结婚后的30年里,就穿过两件棉衣。

无论条件多么辛苦,他也从未向上级提过要求,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

2021年6月29日,国家授予柴云振“七一勋章”。

今天,家乡岳池县以及其它县市都在学习柴云振精神。

虽然他的英雄事迹已经过去了70年,但是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时刻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报:《柴云振:隐功埋名的战斗英雄》

2.人民网:《柴云振:隐功埋名的战斗英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


文|一叶知秋

编辑|兔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金日成   阳泉市   老农   朝鲜   志愿军   警卫   黑人   战役   前线   部队   敌人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