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湖南老农拿出70年前的借条,说贺龙欠他420元大洋,还了吗?

1

2005年,一位衣着简朴的湖南老农在政府门外犹豫不决,最后从怀里拿出一张纸条,坚定地走进了政府大门。

当政府人员看到发黄的纸条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只见上面写着:“借爱国人士周莲池先生大米陸拾肆斗、大肥猪壹条、银元420元.....八路军贺龙,1945年3月。”

看到这张70年前的借条,工作人员满脸疑惑。

这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还需要贺龙元帅亲自向农民借钱?

2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老百姓把自己的儿女送上战场,赶走日军,保卫着祖国。 他们经常每到一个地方,就受到当地的老百姓的拥戴。

这场与侵略者战斗,打得很艰苦,因为当时我军的武器落后,侵略者的装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的战士们也杀敌无数。

由于战争消耗巨大,特别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经济方面更是欠缺,所以在战争的过程中,一些部队常常面临着粮草短缺情况。

在这时候我们的老百姓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部队,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抗战。


在战争年代里,部队力量要壮大,人员需要增加,部队的供给有时候要依靠群众,会经常向百姓借款、借粮,供给部队人员的生存。


我们的八路军队伍能够发展壮大,主要有老百姓的拥戴,这也是因为我军重视群众政策而来的。

在建军初期,毛泽东就为工农革命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在各连建立党支部,监督纪律执行情况,并把三大纪律当作坚持行动的标准。


纪律中,就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使我党获得了人民的信赖,因此在战争的最困难时期, 八路军身处敌后,筹措粮食非常困难。

当时贺龙领导的是晋绥根据地,那是日伪军和国民党封锁的重点地区。

那时无论粮食还是医药等物资都非常缺乏,生活极其艰苦,贺龙作为联防司令员,向当地的老百姓借钱借粮是极有可能的。


即便八路军需要借钱,那么这朴素的农民哪里来这么多钱?那这借条是真是假呢?


经过调查以后才知道,湖南的地主周莲池为救国,筹得了420块大洋,借给了当时深陷窘困的八路军。

当时周莲池在借钱的时候,本没有打算让八路军还这笔钱。

但八路军的纪律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非要签下字据,而这张借条,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战争才会结束,所以周莲池对后人没有提及此事。

再后来因为战乱,周莲池变得穷困潦倒。

在解放后,有很多人拿着借条找到政府要钱,政府也都如数归还,但周莲池一直没有拿出借条,直到去世。

不过周莲池在去逝之前,还对儿子周炎光说:“族谱里有样东西,可以看看。”

而周炎光一直没有在意这件事,直到翻看族谱时,才发现了这张珍贵的借条。

让他惊诧的是签署这张欠条的人,竟然是国家的重要人物贺龙元帅。

3

这次拿借条来到政府要账的正是周炎光。

他听说很多人借款都得到了补偿。于是他把借据拿出来,想找政府确认,是想证明自家的光荣历史,二是得到国家的认可


据他回忆,他小时候家里日子一直都是很艰难,也就是能吃饱肚子算不错了。

当他看到这张巨额借条时 也是非常吃惊,还找了乡里老人追问才知道一点原因。


面对这张借条,工作人员也是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但借条笔迹书写混乱,想要了解借条的真假,还是需要进行求证、调查的。

因为贺龙元帅签名和印章上称呼为陈菊生的借款人,都已经不在人世,此事的真相无法了解,于是当地部门把这件事上向中央汇报了。

420大洋,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从这张借条上来看,为什么无法确定它的真假?

对这张借据,中央工作人员又请相关人员做了鉴定,发现有7个疑点:

其一因为借条本身是把简繁体字进行混用的,而简体字不符合推广时间。

其二借条中还出现了错别字,以贺龙文化水平,错别字是不存在的。

其三,那时候,贺龙元帅还在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区,这在地点、时间上不吻合。

其四,1945年3月还属于抗战时期,在解放后才有用“祖国统一”这种语言和说法。

其五,因1937年9月起,不再用八路军这个名称,而以18集团军称呼,所以落款中的“八路军”一词不适时。

其六,还有借条上盖的印章与贺龙的印章不相符。

还有, 周莲池当初收到借条时,曾与贺龙元帅的合照。然而照片上的贺龙元帅却身穿元帅服,但那时贺龙还没有被授元帅军衔。

如果从这几个角度判断,这张借条就是假的了。

但是中央秉持的是“不让人民吃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理念,又再次请了更多的专家对这一借条进行核实。

最后结果是并非造假,这张借条确实是我国解放前记账专用的契格纸,与那个年代其他借条是一致的,且借条的印章和墨迹都是旧迹。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贺龙签名的字迹也是相符的。

专家们的3个观点,证明了这张借条的真实性,但是前段时间提到的7个疑问又该怎么解释呢?

4

中央调查了很长时间,各种问题互相矛盾,没有办法确认。

当然周炎光也不是想要骗取国家的钱财,而是觉得自己家为全国解放作了贡献,既然战争结束了,也想得到国家的表扬。

就在调查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周炎光有了放弃的打算。

年龄的增长使周炎光也没有精力求证这事了,于是就委托邻居吴佑元帮忙。

他在受托之后,查了很多资料,了解到向轩和贺龙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只要找到向轩,一切就会真相大白,就在2014年,吴佑元看见报道。

这位向轩其实是老红军,在战争年代,曾经他是最小的红军战士,原来他的母亲就是红军。

有一次,他的母亲被国民党关押了起来,向轩当时才五岁,便和母亲一起被关押。

后来向轩的母亲被国名党枪杀后,由于向轩年龄太小就被监狱放了出来,贺英就领着小向轩回家生活。

而贺英也就是贺龙的亲姐姐,因此向轩就称呼贺龙为舅舅。

后来,贺英被叛徒出卖,贺英预测到没有机会再逃走了,就将一些路费和信件藏进小向轩的衣服里,而自己回家里主动诱惑拖住敌人,给小向轩争取了逃生的时间。

从此之后,小向轩就开始跟着贺龙舅舅一起生活。

后来他8岁参加了红军,也经历了长征,随着贺龙一起进行抗日战争,最后直到在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因此,当听到向轩还活着的消息,使得吴佑元和周炎光非常兴奋,向轩和贺龙这么好的关系一定会知道这张借条的情况的。

于是,周炎光又拿出这张借条来到中央,将自己想找向轩寻证明的事情都告诉中央。

在中央的协调下,周炎光顺利地找到了向轩, 在说明情况后,便拿出了借条给了向轩看, 向轩顿时表示他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面对专家的几个疑惑问题,向轩给出了答案。

由于向轩从小与贺龙一起生活,因此在看见这张借条后,一眼就看出签字字迹就是贺龙的亲笔字。

有关于借条上有着陈菊生印章的原因,向轩说是陈菊生在贺龙部队里就任后勤部长。

关于错别字和简繁字体混搭问题,他说是因为借条上的字不是贺龙亲自写的,但陈菊生的印章和贺龙的签名都是真的。

这张借条的来源是当时贺龙的部下贺炳炎和廖汉生,他们行军路过湖南邵阳市的时候,由于食物短缺,就向当地地主周莲池借了钱,并写下了借条。

后来他们拿给了后勤部部长陈菊生签字盖章,又给贺龙审批,之后又交到了借款人周莲池手中的。

经过向轩的解释,确认这个借条是真实的了,那70多年前的420块大洋,国家现在该还给周炎光多少钱呢?

在向轩对上面几个疑问作了解释后,2015年又再次将这张借条拿到军方相关部门鉴定,也发现确实是真的。

既然是真的借条,那国家需要还给周炎光多少钱呢?

5

从价值上看,解放前的一块银元,到还钱时的价值,应该在40元左右,再加上实物,也就是说换算成人民币也为20000元左右。

如果用物价计算,解放前一块大洋购买25斤的粮食来算, 在借钱的时候 420块大洋可以购买一万斤左右的粮食,再推算到现在,一斤粮食2.5元左右上,买一万斤的话,可以得出价值两万五千元人民币。


但这样还钱虽然合理,但不合情。

因为我们要考虑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国家补贴,降低了粮食的市场价格;还有借钱会涉及到利息问题;还有周莲池在不能预测能否收回借款的情况下,以奉献的心态借给八路军物资和金钱,具有爱国精神。

综合考虑,国家最后给了周炎光5万元人民币的决定。

周炎光激动万分,国家认可了他父亲“爱国人士”的身份,当然这5万元钱也是对这个身份的奖励。


而这件事的最大价值,是这张借条的本身。

很多人都知道,文物古玩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升值,这个借条不一般,它与革命事迹有关,它的收藏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价值。

这张借条还有不一样之处,就是国家特批周炎光可以保留,这也是对于他父亲周莲池的一种宽慰与嘉奖。

后来社会各界的收藏家们,纷纷联系周炎光,还报出了高昂的收购价格,周炎光只要将借条出售, 瞬间就能发家致富。

但他都拒绝了,他表示能够将它世代珍藏下去,不会对外出售的。

后来,周炎光想通了,还是把这张借条还给了国家为好,现在由当地博物馆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借条   大洋   老农   解放前   湖南   元帅   印章   纪律   老百姓   粮食   部队   群众   年前   战争   中央   价值   政府   国家   贺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