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冬升新片还原60年前爱心接力,口碑排片持续发力,观众们更给力

给大伙提个醒,最近去电影院得带够纸巾。

原因很直接。

因为当前的院线里,有一部新片会让你不由得“交出眼泪”。

近日,一部名为《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影片登陆9月院线。

一经上映,这部入围北京电影节“天坛奖”的电影立即展现宝藏潜质。

映后的评论区里,处处都是网友的泪目打CALL。

这一边,是不少人直呼“太好哭了”的声音。

有人反映自己观影2小时哭掉了半包纸巾,有人则表示从头哭到尾。

评论区随便一扫,均是被触动泪腺的网友。

那一边,则是人们对感人历史被还原的点赞。

该片取材自60年代内蒙古地区接收南方孤儿的历史事件“三千孤儿入内蒙”

经由适当艺术加工,这场60年前的南北爱心接力被重现在了银幕。

评论区里,不少网友就被影片的朴实质感所打动。

他们纷纷夸赞主创以真实触角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原最质朴的中国式感动。

为此,还有多人直言本片绝对是今年华语片的惊喜

极高的好评率之下,该片的豆-瓣评分也打出了开分7.6的成绩,甚至一度来到7.9分。

其实,在翻开主创名单后,不难猜出这部电影的质感。

该片由香港知名导演尔冬升执导,由66岁的老戏骨陈宝国担任主演,两位业内老前辈的联手确保了影片的底盘。

演员名单也不乏一些令人期待的名字,马苏、李滨等实力派演员加盟该片,金鸡奖影后巴德玛也在片尾客串出镜。

那么,这部口碑持续走高的电影,是如何成为院线新宠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顺着剧情,聊一聊影片的看点吧。

01、双时空交错,横跨60年的草原寻亲

本片依托“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时代背景,讲述了一段从上海到内蒙古的寻亲故事。

剧情呈现上,导演尔冬升选择了双时空并行的方式讲述这段过往。

第一条时空线,轨迹从海上横跨到草原;

这条线以上海老人杜思瀚(陈宝国 饰)的内蒙古之行展开,是本片的剧情主视角。

60年前,因家庭饱受灾害侵袭,杜母忍痛将女儿杜思珩送往孤儿院。

在小女孩作为“入蒙孤儿”离开家乡后,男主杜思瀚也与妹妹失去了联系。

六十年一望眼,如今年事已高的杜母为昔日决定内疚不已,弥留之际始终挂念这个远方的女儿。

为了却母亲夙愿,也为弥补自己的遗憾,杜思瀚远赴内蒙古踏上寻亲之旅。

由于年代久远,他甚至对妹妹的形象很模糊了。

但在锲而不舍的深挖下,妹妹的足迹如拼图般被他一点点拼接,寻亲路的迷雾也逐渐变得清晰...

第二条时空线,寻亲轨迹则直接对换了过来。

这次是从草原横跨到上海,寻亲者变成了妹妹杜思珩。

剧情里,男主在内蒙古接连走访知情人后,通过对方的回忆视角,他发现妹妹杜思珩多年来也对家乡有着深深羁绊。

自60年前被母亲送往孤儿院后,妹妹很快被内蒙古当地保育员萨仁娜(马苏 饰)所收养。

在萨仁娜一家的悉心照料下,妹妹逐渐适应草原生活,骨子里也把对方当成亲人。

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却让她始终珍藏着生母留给自己的毛巾。

而对于昔日“被抛弃”的深深不解,也随着她长大后成为执念,她渴望着回到家乡问个明白。

在来到草原10年后,长成大姑娘的她在伙伴的帮助下,也踏上寻亲之旅...

不难发现,这两条寻亲路的时间线并不一致,兄妹二人是一场“时空错位”的双向奔赴。

而在这两条时间线穿插剧情间,也因血浓于水的真实亲感而触发泪点。

02、以小见大,微观笔触书写宏观史诗

本片另一个特色,还在于对“三千孤儿入内蒙”时代主题的呈现。

“三千孤儿入内蒙”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南方多地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不少孩童因此出现营养不良。

在此背景下,内蒙古方面主动提议,愿接受多批次南方孤儿入内蒙古安置。

于是在1960年,约3000名来自上海、常州等地的孤儿经有关部门安排、搭乘列车来到内蒙古。

在有序组织下,这些孩子纷纷在草原上找到领养家庭,这场跨越南北的爱心接力至此传为佳话。

本片虽然涉及宏大的历史背景,但导演尔冬升却没有用现实纪录片的视角,而是以更贴近生活的戏剧角度呈现主题。

比如,细节化刻画3000孤儿被领养的过程;

相比于重现孩子们北上的“壮观场面”,导演通过侧重刻画内蒙古的准备工作,来突出孤儿领养工作的出色。

剧情里,内蒙古方面对孤儿的照顾是分为几步走。

第一步,积极招募保育员;

在开展多次培训之后,内蒙古储备着多个专业的保育员,以此加快孩子们适应草原的进度。

直至这群孩子都摆脱水土不服,他们才慢慢开始下阶段流程。

第二步,开会商讨领养标准;

讨论会上,一众内蒙古百姓热情发言,为领养标准出谋划策。

一番讨论后,他们确定无子女的家庭才可领养,确定“只有孩子愿意才算领养成功”的规矩。

第三步,则是与孩子沟通感情的领养大会。

剧情里,这群“准家长”们拿出各种小玩具与孩子增进感情,以不同方式向孩子展示家人的关爱。

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家长”,则是曹骏饰演的李老师。

他知道有一个腿有残疾的孩子,可能会无人收养。在贴心为孩子准备鞋子、送上一副拐杖打破孩子心房后,那句“我可以当你父亲吗”令人感受到满满的温情。

除了细节化刻画孤儿被领养,剧情主线里妹妹杜思珩与养母一家的相处,也让人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孤儿入内蒙”的温情主题。

被生母抛弃的思珩,起初被收留时对身边环境很抵触。

但面对思珩的水土不服,萨仁娜一家却一点一点地用真心融化对方。

因思珩吃不惯当地饮食而耍脾气时,是养母一口一口地耐心地喂养。

在思珩因生活习惯差异而犯难时,也是养母嘱咐儿子为思珩搭建简易厕所,并事无巨细地照顾对方起居。

而在思珩遇到危险时,养父和哥哥的及时上线,也给了她暖心的依靠。

以小见大,这股从萨仁娜一家展现出的淳朴善良,也侧面折射出草原人民的真善美一面。

03、演技含量高,老中青三代齐发光

剧情内核感人之余,演员们的出色发挥也是本片不可不提的亮点。

本片里,老中青三代演员都有出彩的发挥。

第一位,是扮演草原妈妈萨仁娜的马苏,她的表现可以用“惊艳”来点评。

片中的她甩脱了形象包袱,以各种朴素风格扮演年龄跨度从青年到中年的内蒙古妇女,画风与传统农妇没有太大区别。

同时,身为东北人的马苏还全程使用蒙古语对话。

为达到导演对台词的要求,马苏还以普通话音标的方式记录每句台词。

在演员本人吐槽连“连梦里都念蒙语”的高强度学习下,她最终将蒙古语台词流利通读。

而在刻画角色上,马苏的表现同样出彩。

贯穿全片,她所饰演的萨仁娜始终以不恼不怒的慈爱母亲形象示人,举手投足间极尽母性光环。

她最出彩的一次表演,则出现影片后半段的一幕。

剧情里,长大后的思珩任性地不辞而别奔赴去上海。

听闻消息时,马苏扮演的养母的眼神明显闪过不舍和伤心

但下一秒,在儿子准备骑马追回思珩时,她却眼神坚定地嘱咐“她如果想回上海,你就送她回去”

这一个“微微的变脸”,也将无私的草原母亲形象立住了。

第二位,则是扮演寻亲哥哥的老戏骨陈宝国;

片中他的表现,可以用“稳健”两个字来形容。

在与不同人的对戏下,陈宝国自然的表演却藏有多种情绪。

母亲的病榻前,他的情绪层次至少有两种。

除了表面笑脸哄着母亲的“快乐”外,眼神中不时闪过的忧愁神色,则展现角色对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疏于陪伴的愧疚。

寻亲过程里,他的情绪则在感伤、焦虑乃至最后的释然间切换。

时日无多之下,他对寻亲的急迫写在了眼神里,这也使得他在面对导游的迟到时会忍不住发火。

而随着寻亲进程的深入,线索一点点摸进,他的神色也从怀念旧时光的感伤,渐渐转变成和自我和解的释然。

这次塑造人物,陈宝国通过很多细节微表情呈现出寻亲过程中的种种真实反应,也让人物变得更为立体。

第三位、第四位,来自更年轻一辈的两位演员。

先是扮演养母之子那木汗的演员王锵,这位95后的表演收获一片“暖男赞誉”。

剧情设定里,他的角色是个存在语言障碍的蒙古族小伙。

但天生的语言不通,却并不阻碍角色释放“暖男气场”。

无论是与领养的妹妹相处时的满满光怀,还是在妹妹一次次遇到危险时坚定挺身而出,那无处不在的保护性眼神,让人看着非常暖心。

就像一些网友所说,“宠妹天花板”就他了。

再比如扮演妹妹思珩(童年版)的小演员罗意淳

过半的剧情里,思珩的角色均由这位7岁小女孩出演。

虽然戏份压力很大,但罗意淳却也用孩童自带的天真和灵性撑住了场面。

举止投足间,她既能展现出“小大人”姿态的自立,偶尔闪现出的可爱画风也能萌到我们。

04、克服三大不可控,尔导完成生涯最难挑战

剧情之外,本片的筹备过程也很有得聊。

用导演尔冬升原话来说,这可能是自己拍过的最难的电影。

筹备本片过程中,尔导要直面比平常更多的不可控因素。

第一个不可控因素:环境。

由于剧情需要,剧组要横跨南北多座城市,最远的路程距离一度达到100公里之多,这对剧组是个很大的折腾。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经历部分地区零下20度乃至各种极限天气的考验,这对拍摄进度也是巨大挑战。

为此,尔导也只能在镜头前调侃自己的应对方法:

就俩字,干等。

第二个不可控因素:孩子们。

这次剧组足足请来了超200个孩子参演,数量之多令人吃惊。

尽管这群儿童群演绝对是剧组的可爱点缀,但说哭就哭的孩子属性也成为剧组“幸福的烦恼”。

调度小演员的困难肉眼可见,这次一口气来200个,可想而知尔导当时有多头疼...

第三个不可控因素,更有意思了,一群“动物群演”。

由于剧情需要,这次剧组出动牛、羊、骆驼、马等草原生物出镜。

在捕捉这些动物真实姿态的过程中,翻车场面可是屡见不鲜...

包括突然亢奋的牛、脱缰起来摔倒小演员的马、甚至时不时朝镜头吐口水的骆驼,都拉高了剧组拍摄的强度。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甚至还“请来了”真狼出镜。

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片中“三匹狼与小女主对峙”的场面得以出现...

不得不说,这次尔冬升导演的拍摄过程确实“很猛”。

以上,就是这部《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几大亮点。

无论是老中青三代的个人演技秀,还是温情催泪的真善美内核,都是打动我们的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杜思珩、杜思瀚兄妹俩跨越时空的两段寻亲之旅,导演在带我们一窥昔日“三千孤儿入内蒙”原貌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着草原人民的大爱包容,带给我们最简单的感动。

随着该片打出开分7.6的好成绩,剧组此前多年的用心筹备没有白费。

相信9月院线深入,本片注定将带给更多人更多的感动,而这份精神力量的所到之处,也就像本片主角走过的足迹那样:

从海上到草原

青石电影 | 乐乐德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内蒙   保育员   养母   内蒙古   剧组   孤儿   上海   新片   口碑   草原   爱心   导演   观众   演员   剧情   年前   母亲   妹妹   影片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